应用于低温绝热气瓶的复合吸氢剂的质量优化和吸附性能
本文选题:复合吸氢剂 切入点:氢气 出处:《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年09期
【摘要】:低温绝热气瓶普遍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其夹层真空随着时间会缓慢变坏,氢气是造成真空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吸氢剂氧化钯(PdO)价格昂贵单位吸氢量较小。因此本文搭建实验平台,研究由氧化铜(CuO)和5 A分子筛(5 A)组成的新型廉价复合吸氢剂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吸氢剂的最优质量比例为1∶6.2,测定了在此比例下的复合吸氢剂的吸附等温线,根据BDDT理论,该等温线属于第Ⅰ类吸附等温线,并用Langmuir等温式进行了分析,得出饱和吸附量为560.97 mL(stp)/g(CuO),吸附系数为2.69。
[Abstract]:High vacuum multilayer insulation is widely used in cryogenic adiabatic cylinders, and the interlayer vacuum will slowly deteriorate with time. Hydrogen is the main cause of vacuum decline. However, the current hydrogen absorbent Palladium oxide PdO (PdO) has a relatively low price per unit of hydrogen absorption. Therefore,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is set up in this paper.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a new cheap composite hydrogen absorbent composed of CuO and 5A molecular sieve 5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mass ratio of the composite hydrogen absorbent was 1: 6.2.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the composite hydrogen absorbent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BDDT theory, the isotherm belongs to the first class adsorption isotherm. The isothermal equation of Langmuir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sotherm.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is 560.97 mL / g ~ (-1) and the adsorption coefficient is 2.69.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海上天然气净化脱CO2过程吸附/脱附特性研究(51306210);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分类号】:TB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烈;我国低温绝热与贮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低温工程;2001年02期
2 ;低温绝热与计算[J];深冷简报;1971年01期
3 孙芝芳;玻璃微球低温绝热[J];深冷技术;1978年02期
4 杨桂美;聚氨酯泡沫型超低温绝热[J];宇航材料工艺;1985年05期
5 黄潜 ,王鸿奎;胶粘剂在超低温绝热中的应用[J];航天工艺;1987年02期
6 浙江大学低温工程教研组;国产多层材料低温绝热性能研究[J];深冷技术;1978年01期
7 周伟明;滕俊华;;国内外低温绝热容器法规标准情况介绍[J];压力容器;2009年08期
8 孙振强;蔡鹏武;;低温绝热储存容器使用和维护中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传播;2011年16期
9 张子强;低温绝热储运容器的储运低压安全泄放设计[J];低温工程;2002年01期
10 孙冬花;王荣宗;陈光奇;;阻燃型低温绝热纸的出气速率和出气成分测试[J];真空与低温;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谭志诚;张洪涛;刘北平;孙立贤;张志恒;赵军宁;;高精度全自动低温绝热量热仪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樊节斌;朱国巍;;固定式低温绝热液体贮槽真空粉末充填工艺装备[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3 樊节斌;朱国巍;;固定式低温绝热液体贮槽真空粉末充填工艺装备[A];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论文集[C];2003年
4 樊节斌;尹方玉;;一台固定式低温绝热液体贮槽制造过程爆裂事故分析[A];真空获得与测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夏立荣;陈克;赵勇;;低温绝热压力容器定期检验技术的分析与研究[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勇;;低温绝热容器定期检验几个关键点的探讨[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海涛邋朱雅萍;我市新增立项15个国家标准[N];常州日报;2008年
2 葛永明;液氧低温绝热钢瓶使用中的危险性[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阳;低温绝热气瓶结构优化与进一步提高绝热性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辛明达;低温绝热气瓶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刘志盈;高真空多层低温绝热管道抽真空工艺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刘德威;低温绝热气瓶蒸发率预测研究[D];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6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7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