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铪和氮化铪钽薄膜的结构辨认与光电性质研究
本文选题:氮化物 切入点:薄膜 出处:《吉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过渡金属氮化物薄膜(TMN_x,TM=Ti、Zr、Hf、V、Nb、Ta、Cr、Mo、W)因为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器件、汽车工业、地质钻探、切割和加工工具等领域。在这些应用中,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质决定着薄膜在实际服役过程中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因此理解如何调控过渡金属氮化物薄膜的结构、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质至关重要。然而,尽管人们对过渡金属氮化物薄膜的结构、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质开展了许多研究,但仍存在如下4个问题:(1)点缺陷普遍存在于岩盐结构过渡金属氮化物薄膜材料中,但点缺陷类型的辨认仍然存在分歧,点缺陷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光反射的影响还未很好研究;(2)尽管以往研究已经报道了衬底偏压对岩盐相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电导和光反射性能的作用,但结果存在争议,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没有被很好讨论。(3)化学计量比引起的从岩盐结构到“富氮”结构的相变存在于过渡金属氮化物薄膜材料中。相变是控制薄膜性质的重要方法。然而,以往研究仍然对“富氮”相的辨认存在争议,缺少岩盐相到富氮相的转变细节以及相变机制的讨论。(4)在反射涂层的光学应用中,硬质过渡金属氮化物膜的反射截止波长和红外反射率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决定着光利用率和光选择性。尽管化学成分、沉积条件对截止波长和红外反射率的影响和一些重要的结果已被报道,但是在过渡金属氮化物膜中如何有效调控截止波长和红外反射率,提高硬度还未被报道。基于上述4个问题,我们利用磁控溅射制备了氮化铪薄膜和氮化铪钽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透射电镜、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价带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度计、霍尔测试等一系列实验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组合开展了如下4个方面的研究:1.明确了岩盐结构氮化铪薄膜(δ-Hf N_x)中点缺陷类型及形成机制,并研究了点缺陷对光反射性质的调制作用与物理机制。研究发现在低化学计量比(x1)和过化学计量比(x1)膜中主要点缺陷分别是N和Hf空位,这归因于空位比其他类型的点缺陷(间隙和反位)具有更低的形成能。此外,发现N空位转变为Hf空位能够调控δ-Hf N_x膜的光反射,这归因于N空位到Hf空位的演变改变了薄膜的电子结构,进而强烈影响δ-Hf N_x膜的介电函数。对电子结构的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i)自由电子浓度,N和Hf空位分别起到施主和受主缺陷的作用,分别增加和降低电子浓度;(ii)自由电子的平均自由程,N和Hf空位分别是低化学计量比和过化学计量比薄膜主要的散射中心;(iii)成键电子的带间跃迁吸收,氮空位和铪空位在~0.81e V、~2.27e V和~3.75e V引起了三个新的带间吸收带。2.研究了衬底偏压对岩盐相δ-Hf N膜的空位缺陷、光学、电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恰当的离子轰击能同时提高δ-Hf N薄膜(Hf N1.04和Hf N1.17薄膜)的电导和光反射性质。这些性质的增强归因于N和Hf空位减少导致的自由电子浓度的增加和电子弛豫时间的增长。此外,在同一偏压下Hf N1.17膜的电导率和红外反射率总是低于Hf N1.04膜,这是归因于Hf N1.17膜中存在更多的Hf空位缺陷,这些缺陷起源于成分偏离Hf N标准化学计量比(N:Hf=1:1)配比。3.辨认了氮化铪膜的“富氮”相的结构,详细探讨了从岩盐相到“富氮”相的演变过程,揭示了相变的物理机制。我们发现当x=N:Hf=4:3时氮化铪膜的“富氮相”为具有I-43d(220)空间对称群的立方Th3P4结构,也就是c-Hf3N4。随着氮的增加,薄膜的相变经历了:纯δ-Hf N_x→δ-Hf N_x和c-Hf3N4的混合相→纯c-Hf3N4,相变的驱动力是能量最小化。相变中出现的三阶段结构演变归因于δ-Hf N相的形成能[EOF(δ-Hf N_x)]与c-Hf3N4相的形成能[EOF(c-Hf3N4)]的相对关系的变化。随着相变的发生,Hf N薄膜从不透明的金属态转变为透明的半导体态。4.研究了钽(Ta)引入氮化铪(Hf N)膜对光反射和硬度的改善及物理机制。我们发现Ta合金化能有效调控Hf N薄膜光反射并提高硬度。我们证明了光反射的演变和硬度的提高归因于Hf Ta N固溶体的形成以及其对电子结构的改变。红外反射率的增加归因于自由电子浓度(n)的增加,这是由于Ta(d3s2)比Hf(d2s2)原子多一个价电子。截止波长的大幅度蓝移归因于n的增加以及t2g→eg跃迁吸收带的出现的共同作用。这些研究表明引入Ta是同时改善Hf N膜力学和光学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为制备耐久的红外反射涂层提供了一种思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4.13;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江民;涂层与薄膜[J];材料保护;2000年12期
2 肖剑荣;蒋爱华;;氮化铜薄膜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1期
3 马春雨,李智,张庆瑜;二氧化锆栅介质薄膜光学及电学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4年04期
4 张为权;单轴晶体薄膜的光学隧道效益(英文)[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李云;王六定;;掺杂对氧化钛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8年07期
6 徐世友,祁英昆,张溪文,韩高荣;BP_xN_(1-x)薄膜的制备及磷元素对其光学能隙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7 刘雄飞;周昕;;氮掺杂氟化非晶碳薄膜光学性质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8 郭培涛;薛亦渝;张光勇;王汉华;马中杰;;氧化钽薄膜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的研究[J];真空;2007年05期
9 张峗;沈悦;顾峰;张建成;王林军;夏义本;;掺杂离子对介孔TiO_2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陈智颖,俞跃辉,赵建平,王曦,周祖尧,杨石奇,柳襄怀,施天生;真空磁过滤弧沉积碳氮薄膜的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孜;肖琦;姚德武;;薄膜光学监控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A];2004年光学仪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为权;;双轴晶体薄膜光学隧道效应[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何文彦;程鑫彬;马彬;丁涛;叶晓雯;张锦龙;张艳云;焦宏飞;;界面连续性对薄膜节瘤损伤特性的影响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胡小锋;薛亦渝;郭爱云;;离子辅助蒸发TixOy制备氧化钛薄膜及特性[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王贺权;沈辉;巴德纯;汪保卫;闻立时;;温度对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TiO2薄膜的光学性质的影响[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凯;崔明启;郑雷;赵屹东;;遗传算法在软X射线薄膜反射率多参数拟合中的应用[A];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尚林;赵君芙;张华;梁建;许并社;;不同掺杂元素对GaN薄膜影响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彭晓峰;宋力昕;乐军;胡行方;;硅碳氮薄膜的纳米硬度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张海芳;杜丕一;翁文剑;韩高荣;;Fe~(3+)离子敏感Ge-Sb-Se-Fe(Ni)系薄膜的掺杂性能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魏启珂;肖波;叶龙强;江波;;Sol-Gel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功能性薄膜[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刘其丕 李晓飞;天津薄膜光学重点实验室成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蕾;Si基纳米薄膜光伏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与光电特性[D];河北大学;2014年
2 李万俊;N-X共掺ZnO薄膜p型导电的形成机制与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曾勇;ZnO薄膜光电性能调控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贺利军;电子束蒸发倾斜沉积氧化铝薄膜结构与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孙喜桂;硒化铅薄膜的磁控溅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浩;基于原子层沉积的光电薄膜工艺与器件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7 金磊;多晶BiFeO_3薄膜的阻变行为与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玉杰;Sn掺杂In_2O_3和In_2O_3薄膜的电子输运性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王朝勇;减反射和自清洁功能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郑州大学;2016年
10 王艺程;GHz波段软磁薄膜的性能调控及器件集成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伟超;α-NbZnSnO薄膜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在薄膜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新巧;LPCVD技术沉积的ZnO薄膜及其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熊玉宝;超亲水TiO_2透明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柳林杰;Al、N掺杂ZnO薄膜的制备及其ZnO第一性原理计算[D];燕山大学;2015年
5 崔丽;低温溶剂热法制备ZnO薄膜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魏颖娜;基于非水解sol-gel法的还原氮化技术制备TiN薄膜[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张帆;温度相关的二氧化钛及锆钛酸铅薄膜的椭圆偏振光谱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张清清;能量过滤磁控溅射技术ITO薄膜的制备及性能优化[D];郑州大学;2015年
9 冀亚欣;In_2S_3薄膜的磁控溅射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刘倩;Cu-Zn-Sn硫族化物薄膜吸收层的共溅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79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7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