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超声冲击处理工艺对Q345焊接热影响区残余应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9 08:52

  本文选题:焊接残余应力 切入点:超声冲击处理 出处:《表面技术》2017年07期


【摘要】:目的降低Q345焊接热影响区的残余应力。方法假设Q345对接焊缝两侧热影响区对称位置的表面残余应力一致,并采用盲孔法测量进行验证。采用超声冲击设备对焊缝一侧热影响区进行不同工艺参数的冲击处理,并测量焊缝两侧的残余应力值。对比焊缝两侧残余应力大小,并以消减率评价残余应力的消除效果。结果焊缝两侧热影响区对称位置的表面残余应力差值不超过最大主应力值的7.5%。超声冲击处理使热影响区的表面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消减率达到88%~130%。冲击时间一定,冲击电流的增大使残余应力消减率增大,但消减率增加的趋势变小。冲击电流一定,冲击时间增大时,残余应力的消减率变化不明显。结论可以认为焊缝两侧热影响区对称位置的应力值相等。提高冲击电流能够提高冲击力,使热影响区发生更大的塑性变形及位错结构变化,进而提高残余应力的消减率。但由于加工硬化的影响,消减率增加的趋势减小。超声冲击电流一定时,冲击力是一定的,提高冲击时间对消除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reduce the Q345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of HAZ. Hypothesis Q345 butt weld heat affected zone on both sides of the surfac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symmetrical position, and blind hole method is used for measuring verification. The ultrasonic peening equipment of different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weld heat affected zone on the side of the shock treatment, and residual stress measurem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weld the value of residual stress. Comparing the weld size, and to reduce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residual stress. The weld heat affected zone of surface residual symmetrical stress difference does not exceed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value of 7.5%. ultrasonic impact treatment made HAZ surface tensile stress into compressive stress reduction rate of 88%~130%. impact time, increase the impact current of the residual stress reduction rate increases, but the reduction rate increased smaller. The impact of current, the impact time increases, the residual stress The elimination rat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weld heat affected zone stress values are equal. Improve the symmetrical position of the impulse current can improve the impact force, the heat affected zone of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dislocation structure of greater change, so as to improve the rate of reduction of residual stress.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work hardening, cut the rate of increase decreased. Ultrasonic impact current and impact is certain, improve the impact time and had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removal rate.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分类号】:TB559;TG4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勇;;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时双向等应力下孔边塑性变形对残余应力分析的影响[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2 王家勇;对“钻孔偏心对松弛应变和残余应力的影响”一文的讨论[J];力学与实践;1990年05期

3 杨伯源;;钻孔偏心下的应变释放系数及残余应力[J];实验力学;1990年03期

4 吴克成,蒋立强;弱正交异性材料残余应力测量的声弹性方法[J];固体力学学报;1991年03期

5 巨东英;;第四届残余应力国际会议[J];河北机电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6 李英子;测定焊接容器残余应力的电测法[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7 戴福隆,亚敏,谢惠民,吕坚;云纹干涉与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实验方法与系统[J];实验力学;2003年03期

8 董浩存;一种测量金属管中残余应力的简易方法[J];物理测试;2003年03期

9 刘宝玉,柳兆荣;血管残余应力的一种确定方法[J];力学季刊;2003年02期

10 张剑寒;张宇民;韩杰才;赫晓东;;碳化硅空间用反射镜坯体残余应力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潘春旭;;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4 郑杰;张显程;;高温环境诱导的表面强化处理残余应力的释放[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朱丽娜;徐滨士;王海斗;王成彪;;相关技术在残余应力检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6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9 宇慧平;韩长录;;超高强钢电阻点焊残余应力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杰凤;高锁螺栓干涉安装及其对螺接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2 李峰;基于定位强化感应加热技术的磨削表面残余应力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王军强;大型壳体结构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调控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董亚波;2A14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表征及消减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林松盛;Ti-TiN-Zr-ZrN抗冲蚀多层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潘龙;脉冲电流法调控碳钢残余应力的机理及相关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周泽斌;薄壁结构件加工变形机理及夹具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计鹏飞;内部残余应力的SWXRD方法及在搅拌摩擦焊铝合金板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9 沈磊;基于压痕隆起量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诚诚;Ti-TiN-Zr-ZrN多层膜残余应力及疲劳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任喜强;热轧H700×300型钢残余应力的控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宋金潮;非调质钢棒材轧后冷却过程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翟紫阳;超高强钢厚板结构件MIG焊温度场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康玲;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横肋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孙彦文;Q345B钢等离子-MAG复合焊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王晓臣;面向卫星零件工艺设计的拓扑优化技术研究[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8 刘何亮;U肋与顶板连接焊缝残余应力的三维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周鹏;微晶玻璃磨削表面的残余应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张爱爱;基于SYSWELD的7A52铝合金双丝MIG焊残余应力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0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80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5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