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超疏水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研究
本文选题:功能材料 切入点:聚合物 出处:《中国科技论文》2017年22期
【摘要】:为提高超疏水表面的实用性,使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含有有机染料的聚偏氟乙烯纳米纤维膜。分别研究了偶氮黄、偶氮红、酞菁蓝和酞菁绿/聚偏氟乙烯(PVDF)纤维膜的表面微观形貌与水滴接触角随染料含量的变化规律。由于纳米纤维结构与珠状结构共同作用,增大了纤维膜的表面粗糙度,在与聚偏氟乙烯和染料的疏水性质协同影响下,其对应的水滴接触角可分别达到155.0°、155.0°、153.0°和155.0°。除单色纳米纤维膜外,通过增加喷头的方法可一步制备多色超疏水膜。所获得的纳米纤维膜不但具有化学与物理稳定性,同时对牛奶等日常液体具有高度疏液性。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acticability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nanofibers containing organic dyes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static spinning.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water drop contact angle of azo yellow, azo red, phthalocyanine blue and phthalocyanine green / PVDF fiber films were studied.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fiber membrane is increa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nanofiber structure and bead structure. Under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hydrophobic properties o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and dyestuff, the corresponding contact angles of water droplets can reach 155.0 掳, 155.0 掳, 153.0 掳and 155.0 掳, respectively.The polychromatic superhydrophobic film can be prepared by adding spray head in one step except monochromatic nanofiber film.The obtained nanofiber film not only has chemical and physical stability, but also has high hydrophobicity to daily liquids such as milk.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3019)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000612001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FRF-BR-16-010A)
【分类号】: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功能化超疏水材料研究获新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2年11期
2 孙旭东;李广芬;张玉忠;;超疏水膜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12期
3 徐蕊;马英子;肖新颜;;仿生超疏水涂层材料研究新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12期
4 郑燕升;青勇权;胡传波;何易;莫倩;;仿生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10期
5 汪建伟;石刚;陈晓薇;曹军勇;宋庆学;牛润海;;超疏水材料在石油行业的应用前景[J];油气井测试;2014年04期
6 郑傲然;周明;杨加宏;;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润湿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11期
7 ;功能化超疏水材料研究取得进展[J];润滑与密封;2012年12期
8 陈俊;王振辉;王玮;毅男;张旺;尚文;张荻;邓涛;;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J];中国材料进展;2013年07期
9 张凯;黄建业;王峰会;;超疏水材料在液压作用下的润湿行为[J];材料研究学报;2014年04期
10 郑鑫;廖桂英;仰大勇;解孝林;;有序电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小涛;张招柱;;兼具耐磨功能和可修复功能的超疏水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刘玮;卢士香;徐文国;;锌基底表面超疏水薄膜的制备和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张燕;李文;马福民;丁一刚;;一步浸泡法制备微米结构的超疏水锌表面[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廖张洁;朱钟鸣;郭宏磊;彭懋;;透明抗静电超疏水材料的制备[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陈医嘉;徐文国;卢士香;;超疏水膜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王健君;;低温下超疏水防结冰高分子材料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超疏水材料表面的结冰行为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丁雅梅;王秀奎;郭万春;袁晓燕;;明胶/低晶态磷灰石复合纤维膜的研究[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丁雅梅;王秀奎;郭万春;袁晓燕*;;明胶/低晶态磷灰石复合纤维膜的研究[A];全国首届青年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韩凤选;贾潇凌;赵瑾;赵蕴慧;樊瑜波;袁晓燕;;利用明胶促进细胞向电纺纤维膜内部生长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科信;超疏水塑料薄膜研制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飞;一维氧化钨纳米材料无催化剂生长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刘敬东;铜纳米颗粒合成及其低温烧结互连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潘金彬;生物活性蛋白导向简易构建新型高效安全的纳米探针用于肿瘤的诊疗[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4 戴清源;基于乳清分离蛋白修饰的低环境敏感型纳米颗粒构建与稳定机制[D];江南大学;2017年
5 赵婕;基于单根金属氧化物一维微/纳米线的双电极结构器件的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6 吴捷;PET基材纳米吸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刘文贤;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8 刘方;纳米颗粒改性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9 袁文涛;外场环境下纳米晶表面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严冰;CuO纳米结构的形貌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秀娟;金纳米簇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7年
2 孙怡文;铜锌锡硫纳米结构的制备、相变与光电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朱笑天;金纳米棒的制备与修饰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4 孙彦文;基于材料堆积效应的周期纳米结构加工机理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张弘;金属-ZnO纳米棒异质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6 胡倩;浸润性可调的纳米ZnO表面蛋白吸附规律及其在蛋白分离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7 刘晓慧;硅表面纳米结构设计与计算[D];青岛大学;2017年
8 张杏;纳米尺度下离子液体水滴电润湿行为的分子模拟计算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9 卜立一;低维镍纳米结构材料的绿色和简易制备工艺与磁性能[D];安徽工业大学;2017年
10 崔行恒;磁性元素掺杂氧化铟锡纳米结构的制备与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691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9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