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优先域及其对水分入渗的贡献——以云南省呈贡和昭通玄武岩质斜坡为例
本文选题:非饱和带 切入点:优先域 出处:《地理科学》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全面得到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优先域结构类型,以2个试验区5个玄武岩斜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示踪试验揭示优先域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双环入渗试验对不同深度非饱和带土体渗透特征进行测定,揭示优先域对水分入渗的贡献。研究表明: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中优先域结构类型除了传统的植物根系腐烂后残留的通道、动物通道、土体干缩裂隙以外,还存在有根系-土体以及砾石-土体接触带空隙以及气候冻融交替产生的裂隙,其中植被根系对大孔隙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试验区斜坡非饱和带土体的饱和渗透速度随深度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土体饱和渗透速度最大值高达513.6 mm/h(表层);最小值13.33 mm/h,受广泛分布的优先域影响下形成的斜坡饱和带高渗透盖层对降水入渗的贡献是巨大的。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the structure type of preferential zone in unsaturated soil of the slope, five basalt slopes in two experimental areas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existence of priority reg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revealed by staining tracer test.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ermeability in unsaturated zone with different depth were measured by double ring infiltration test to reveal the contribution of preferential region to water infiltr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ferential structural types of soil in slope unsaturated zone are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residual channels of plant roots, but also the animal channels and dry shrinkage fissures of soil.There are also gaps in the contact zone of root soil and gravel soil, and cracks produced by climate freeze-thaw alternately, in which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roots on macropores is dominant.The saturated permeability velocity of unsaturated soil in the slope of the test area tends t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The maximum saturated permeability velocity of soil is as high as 513.6 mm / h (surface layer; minimum 13.33 mm / h). The high permeability caprock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idely distributed preferential region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precipitation infiltr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23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联合基金(U1502232)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5FD016)资助~~
【分类号】:P642.2;Q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强,梁冰,刘晓丽,李宏艳;污染物在非饱和带内运移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及其渐近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年12期
2 林在贯;;英国的水文地质新仪器[J];工程勘察;1982年01期
3 张朝凤;袁希鹏;;用防护指数评价非饱和带垂直自然防护性[J];地下水;1989年03期
4 亓桂明;;非饱和带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和算法[J];山东科学;1992年01期
5 C.J.Bruton;B.E.Viani;史维浚;;非饱和带中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模式[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6 王铁军,郑西来,赵淑梅;土壤非饱和带确定性数值模型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05年02期
7 周训,方斌,曹文炳,万力,吴胜军,冯卫东;西北地区额济纳绿洲非饱和带水分和盐分分布[J];地质论评;2004年04期
8 郑香林 ,蒋凤峰;南宫非饱和带水份运移机理研究试验场[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2期
9 高木不折;冈大郎;韩贞镐;;土中水的非饱和流动4.雨水流出和非饱和渗透[J];世界地质;1983年02期
10 刘新仁,苏逸深,唐海行,张和平;土壤非饱和带垂向水分交换动态实验研究[J];水文;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念清;宋玮;大谷顺;江思珉;;CT扫描研究污染物在非饱和沙土中的运移规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晨;非饱和—饱和带水流时空变异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李江;基于景观单元的黑河中游绿洲水文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3 梁爱民;非饱和土壤渗透特性及饱和入渗机理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子振;持续降雨入渗非饱和黏土边坡失稳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杜金龙;干旱盐渍区非饱和—饱和带水盐耦合模拟与调控[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戴永浩;非饱和板岩细观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7 王环玲;高坝泄洪雾雨作用下饱和非饱和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雅琼;非饱和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与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2 段永祥;非充分供水条件下溴离子在层状非饱和带中迁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建龙;二维条件下洞室周围非饱和带变化的EVRT响应特征及成像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叶琪;降雨诱发非饱和残积土滑坡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5 柯凤乔;优化法与贝叶斯估计法在非饱和水力参数反演中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马志尚;淮北采煤沉陷区非饱和带水分运移试验及形成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7 汪迁迁;淮南采煤沉陷区非饱和带水分运移试验及形成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8 李云良;降雨条件下非饱和带水—气二相流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曾志姣;非饱和红粘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10 温晓鹏;重塑非饱和粉质粘土脱吸湿抗剪强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20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72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