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地质与地貌条件对岩溶系统的控制与指示

发布时间:2018-05-06 12:29

  本文选题:地质与地貌 + 岩溶系统 ; 参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年05期


【摘要】:岩溶系统的发育与分布在很大程度受地层、构造、地形和地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与影响,地层因素包括可溶岩的矿物组分、结构及其与其他岩性地层的组合关系,矿物组分和结构决定了岩石的可溶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并影响岩溶发育的进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将同一地层划分,或将不同地层合并为含水层、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构造因素包括褶皱、断裂和裂隙,褶皱和断裂控制了岩溶水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边界特征,而层面、节理和小型裂隙组成的三维裂隙网络是岩溶水流入渗的优先通道,也是岩溶发育的先导。尽管大型岩溶地下河系统的发育与分布与地形无关,但地形控制了区域水文基准面,进而控制了岩溶发育的深度以及地下水的排泄模式,而且根据地形调查可确定外源水的边界范围。岩溶地貌和岩溶形态发育既是地质条件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可为地下岩溶空间发育和岩溶水流分布提供指示,但有些岩溶地貌和形态是古岩溶作用的产物,与现代岩溶水文系统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因此,岩溶地质调查还应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和地貌演化史。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karst system are controlled and influenced by stratigraphic, structural, topographic and geomorphological conditions to a large extent. Stratigraphic factors include miner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association with other lithostratigraphic strata of soluble rock.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determine the solubility,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rock, and affect the process of karst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logic assemblage, the same strata can be divided into aquifer, water-isolated layer or weak permeable layer. Structural factors include folds, faults and fissures, which control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boundary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water flow system, while the three dimensional fracture network composed of joints and small fractures is the preferred channel for karst flow infiltration. It is also the forerunner of karst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large-scale karst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 is independent of the topography, the topography controls the regional hydrological datum level, and then controls the depth of karst development and the discharge model of groundwater. Moreover, the boundary range of exogenous water can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ic survey.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geomorphology and karst morphology is not only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but also provides an ind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karst spac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water flow. However, some karst landforms and forms are the products of paleokarst process. It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karst hydrological system, therefore, the karst geological survey should als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history.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111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J11B00) 岩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0005)
【分类号】:P64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应科,卢东华,梁永平;长江流域岩溶区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岩溶;1989年02期

2 劳文科,李兆林,罗伟权,梁彬;洛塔地区表层岩溶带基本特征及其类型划分[J];中国岩溶;2002年01期

3 代利东;;对我国岩溶地质状况几项综合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4期

4 李强;;国土资源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三届五次会议在桂林召开[J];中国岩溶;2009年01期

5 卢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J];中国岩溶;2010年02期

6 星光;全国岩溶区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策学术研讨会在渝举行[J];中国岩溶;1999年04期

7 蒲俊兵;袁道先;;Karst Hyporheic Zone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13年01期

8 谢树庸;岩溶区四大工程地质问题综述[J];贵州水力发电;2001年04期

9 裴建国;广西溶洼系统结构特征及其对岩溶内涝的影响[J];广西科学;2002年03期

10 彭淑惠;李继红;;滇东岩溶区表层岩溶水源地特征及其开发利用[J];云南地质;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禹建强;;贵州省毕节地区水库岩溶坝基渗漏及灌浆处理[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郭纯青;;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禹建强;;毕节地区岩溶坝基渗漏及灌浆处理[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4 邓艳;覃星铭;蒋忠诚;;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水分及岩溶效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蒋忠诚;;西南石山地区岩溶生态系统元素迁移动态典型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6 王加恩;康占军;梁河;胡艳华;谢少娟;;浙江省岩溶碳汇估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黄秀铭;岑浩;;开发岩溶古地震资源[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赵启龙;尹岳明;;茨巫水库希达贡支沟沟水消失原因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特约记者 苏橹萱;国际岩溶中心为11国培训岩溶地质人员[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记者 赵应繁;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可采水4亿立方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苏橹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检阅国际岩溶中心建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4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苏橹萱;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拟定未来6年发展路线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5 记者 段正波;岩溶区地下水九成正待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尹国荣;岩溶区勘察方法及桥梁桩基施工技术[D];中南大学;2009年

2 甄晓君;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许侵蚀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孙忠辉;高密度电法在复杂岩溶区公路勘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刘洁;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桥岩溶系统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控制分析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2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852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