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微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本文选题:致孔剂 + 碳酸氢铵 ; 参考:《化工进展》2017年07期
【摘要】:利用干法成膜工艺,分别以碳酸氢铵(NH_4HCO_3)、改性偶氮二甲酰胺(AC)发泡剂作为致孔剂制备具有防水透气性能的聚氨酯微孔膜。研究了不同种类致孔剂、致孔剂AC与活化剂Zn O比例、NH_4HCO_3用量以及反应条件对聚氨酯薄膜透湿性、孔隙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使用金相显微镜对孔径大小及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致孔剂后的聚氨酯膜的透湿性、孔隙率等都有显著提高与改善,而且孔径大小适中,分布合理,力学性能仍旧满足使用要求。经NH_4HCO_3处理后的聚氨酯微孔膜的透湿性可达929g/(m~2·24h);改性AC发泡剂处理后的聚氨酯微孔膜的透湿性可达1064g/(m~2·24h),比未处理的聚氨酯膜的透湿性分别提高了49.8%和71.6%。NH_4HCO_3和改性AC发泡剂具有优良的致孔性能,可以制备具有防水透气功能的聚氨酯微孔膜。
[Abstract]:Polyurethane microporous membranes with waterproof and breathable properties were prepared by dry film forming process with ammonium bicarbonate NH _ 4HCO _ 3 and modified azo-diformamide acid) as pore-forming agen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ore-forming agents, pore-causing agent AC and Zn-O ratio of pore-causing agent and Zn-O ratio on the moisture permeability, poros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 films were studied. The por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polyurethane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isture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the polyurethane membrane were improved and the pore size was moderate and the distribution was reasonabl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till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ication. The moisture permeability of polyurethane microporous membrane treated with NH_4HCO_3 was up to 929g/(m~2 24 h, and that of modified AC foaming agent was up to 1064g/(m~2 24 h, which was 49.8% higher than that of untreated polyurethane membrane and 71.6%.NH_4HCO_3 and modified AC foaming agent, respectively. It has excellent pore-forming performance, Polyurethane microporous membrane with waterproof and breathable function can be prepared.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分类号】:TB383.2;TQ32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宇;彭宗林;张隐西;;非对称性聚合物微孔膜研究进展[J];塑料工业;2007年08期
2 王道登;孙建中;周其云;;工艺条件对LLDPE/POE/CaCO_3微孔膜的孔结构及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8年01期
3 徐凯;张师军;;透气微孔膜制备方法及透气机理的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9年05期
4 吴秋林,吴邦明;微孔膜结构与抗堵性能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3年04期
5 姚义;微孔膜加工工艺及其应用[J];塑料科技;1994年04期
6 丁月萍;;微孔膜折叠滤芯的一种新型焊接方法及设备研发应用[J];民营科技;2013年12期
7 张军,王晓琳,骆峰,许仲梓,温建志;热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低密度聚乙烯微孔膜——(Ⅱ)动力学因素对微孔膜结构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5期
8 刘葭;丁治天;刘正英;杨伟;冯建民;杨鸣波;;分子量对聚丙烯拉伸微孔膜结构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2期
9 赵阳;王乾乾;王全杰;;聚氨酯微孔膜改性的研究进展[J];西部皮革;2011年16期
10 田春霞,苑会林;防水透气微孔膜[J];塑料;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思俊;周持兴;俞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的制备[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黄正德;刘永辉;侯龙;;离子微孔膜的应用及研究[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刘思俊;俞炜;周持兴;;成核剂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的影响[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赵幸;;微孔透气膜的发展[A];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塑料包装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年会暨塑料包装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之侃;石俊黎;王婷;朱宝库;徐又一;;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乙烯/聚(4-甲基-1-戊烯)共混微孔膜[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6 蔡启;雷彩红;徐睿杰;胡冰;;横向拉伸对聚丙烯微孔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张春芳;朱宝库;徐又一;;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8 李雪梅;李战胜;何涛;;双层刮膜法制备亲水微孔膜[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郑细鸣;万灵书;仰云峰;徐志康;;聚丙烯微孔膜表面荷负电改性及其抗污染性研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徐睿杰;雷彩红;蔡启;;拉伸速度对聚丙烯微孔膜成孔性能的影响[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毅;10-100 keV质子在PC绝缘体微孔膜中的输运[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春芳;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乙烯微孔膜的结构控制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许颖;聚砜类微孔膜的制备、结构控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4 周婧;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亲水性微孔膜及其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思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相分离及微孔膜制备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仰云峰;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亲水化及其抗污染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俊;10~18keV O~-负离子与绝缘体微孔膜相互作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计根良;热致相分离法制备PVDF微孔膜的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宇海银;聚丙烯微孔膜表面的抗污染性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富;PVDF、PVC微孔膜亲水化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佳丽;熔融拉伸法制备聚丙烯微孔膜的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2 崔营营;微孔膜机械性能与热稳定性能的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贤德;熔体拉伸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冯栓虎;绿色热致相分离法制备PVDF微孔膜[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5 费久慧;WBPU/PVA复合微孔膜结构控制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章世林;基于胆酸分子两亲性的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改性[D];浙江大学;2015年
7 闵瑛;热致相分离法制备氯化聚氯乙烯微孔膜及其结构与性能调控[D];江南大学;2016年
8 孝培培;微孔包装膜在三种耐二氧化碳果蔬保鲜上的应用[D];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
9 林海波;聚合物微孔膜超稳定疏水界面设计及油包水乳液分离研究[D];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6年
10 蒋玉莹;呼吸图案法制备CTA蜂窝状微孔膜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59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85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