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偏转角度对滑坡-碎屑流运动影响的模型试验

发布时间:2018-05-30 09:27

  本文选题:滑坡-碎屑流 + 偏转角度 ; 参考:《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本文基于模型试验,对不同偏转角度(θ)作用下的碎屑流运动堆积特征进行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偏转作用下,碎屑流的运动经历了加速、持速和减速三个阶段。碎屑流的前缘速度在持速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偏转角度越大,碎屑流前缘速度波的动性越显著;但偏转角度对碎屑流的运动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对碎屑流受偏转作用后的水平运动距离进行分析表明较小的偏转角度更有利于碎屑流的运动。偏转作用下碎屑流的堆积过程表现出"多次叠加堆积"特征,偏转角度越大"多次叠加堆积"的现象越明显。同时,碎屑流的堆积厚度分布也明显受控于偏转角度的影响。横断面上,堆积厚度沿受冲击碰撞一侧向对侧减小,两侧堆积厚度的差异随偏转角度的增大呈抛物线变化,θ=20°时最大。纵断面上,碎屑流在坡脚附近的堆积厚度随偏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model tes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movement and accumulation under different deflection angles (胃)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vement of the debris flow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acceleration, holding speed and deceler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deflection. The velocity of the front edge of the debris flow shows obvious fluctuation at the stage of holding velocity. The larger the angle of deflection, the more dynamic the velocity wave at the front edge of the debris flow, but the effect of the deflection angle on the moving time of the debris flow is not significant. The analysis of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distance after the detrital flow is deflected shows that the smaller deflection angle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movement of the debris flow.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detrital flow under deflecti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stacking", and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stacking" is more obvious with the increase of deflection angle.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clastic flow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influence of deflection angle. On the cross section, the stacking thickness decreases to the opposite side along the impact side,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stacking thickness between the two sides varies parabola with the increase of deflection angle, and the maximum is at 胃 ~ (20 掳). On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the accumulation thickness of debris flow near the foot of the slop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eflection angle.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297)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014JY0121)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4ZA0095)~~
【分类号】:P64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FAN Xiao-yi;TIAN Shu-jun;ZHANG You-yi;;Mass-front velocity of dry granular flows influenced by the angle of the slope to the runout plane and particle size gradation[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6年02期

2 雷先顺;谢沃;卢坤林;朱大勇;陈菊香;;无黏性土滑动和堆积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3 赵运会;樊晓一;;基于正交设计的滑坡运动参数模型试验[J];山地学报;2016年01期

4 陆鹏源;侯天兴;杨兴国;郝明辉;周家文;;滑坡冲击铲刮效应物理模型试验及机制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5 郝明辉;许强;杨兴国;彭涛;周家文;;高速滑坡 碎屑流颗粒反序试验及其成因机制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6 殷跃平;刘传正;陈红旗;任坚;祝传兵;;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赵家沟特大滑坡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1期

7 许强;董秀军;邓茂林;陈龙;胡泽铭;;2010年7·27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碎屑流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8 殷跃平;朱继良;杨胜元;;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4期

9 陈自生;高位滑坡的运动转化形式[J];山地研究;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UI Sheng-hua;PEI Xiang-jun;HUANG Run-qiu;;Rolling motion behavior of rockfall on gentle slope:an experimental approach[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7年08期

2 李雯瑜;康乐;;某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J];价值工程;2017年20期

3 苏军德;高立兵;孔霞;刁鹏;高宁宁;;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的发育成因及时空分布特征[J];人民长江;2017年S1期

4 许锐;程辉;李寻昌;马安锋;;施工诱发边坡失稳变形机制及应急治理对策[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3期

5 杨海龙;樊晓一;赵运会;王海瓜;;偏转角度对滑坡-碎屑流运动影响的模型试验[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6 谢欢欢;;上硬下软岩质边坡变形机制及支护设计要点[J];世界有色金属;2017年11期

7 黄润秋;祁生文;;工程地质:十年回顾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17年02期

8 彭大雷;许强;董秀军;亓星;巨袁臻;李骅锦;;基于高精度低空摄影测量的黄土滑坡精细测绘[J];工程地质学报;2017年02期

9 雷先顺;朱大勇;刘诚;卢坤林;陈菊香;;考虑滑道坡度和宽度的滑坡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7年05期

10 周海清;彭国园;周淑玲;;滑坡运动中滑体变形解体研究综述[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娟;殷坤龙;王佳佳;;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滑坡 碎屑流三维运动过程模拟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2 郝明辉;许强;杨兴国;彭涛;周家文;;高速滑坡 碎屑流颗粒反序试验及其成因机制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3 顾成壮;胡卸文;方力;杨绍平;罗春红;;四川汉源二蛮山高速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地质演化[J];山地学报;2014年05期

4 曾耀勋;樊晓一;段晓冬;;坡脚型场地对滑体运动的减速机制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4期

5 樊晓一;田述军;段晓冬;张友谊;;地形因子对坡脚型地震滑坡运动参数的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2期

6 郝明辉;许强;杨磊;杨兴国;周家文;;滑坡-碎屑流物理模型试验及运动机制探讨[J];岩土力学;2014年S1期

7 白永健;倪化勇;王运生;王德伟;;喜德采书组“8·31”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运动过程[J];山地学报;2014年03期

8 潘欢迎;柴波;李想;;不同结构顺层岩质滑坡运动过程风险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5期

9 樊晓一;乔建平;韩萌;曾耀勋;;灾难性地震和降雨滑坡的体积与运动距离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10期

10 黄锦林;钟志辉;张明飞;;基于垂直条分法改进计算式的库岸滑坡滑速分析[J];山地学报;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晓兵,王义华,王淑云,崔鹏;碎屑流沿坡面运动的初步分析[J];岩土力学;2004年S2期

2 钟立勋;;云南昭通市头寨沟滑坡—碎屑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3期

3 赵宇,崔鹏,王成华,樊晓一,朱颖彦,高克昌;重庆万盛煤矸石山自燃爆炸型滑坡碎屑流成因探讨[J];山地学报;2005年02期

4 鲁晓兵;张旭辉;崔鹏;;碎屑流沿坡面运动的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9年S2期

5 张明;殷跃平;吴树仁;张永双;;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6期

6 刘玲霞;李向全;周志超;侯新伟;王文中;王振兴;;强震条件下谢家店滑坡碎屑流发生机制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3期

7 李祥龙;唐辉明;熊承仁;罗红明;;岩石碎屑流运移堆积过程数值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8 苏志满;漒橖`u三;杨情情;蔡飞;徐林荣;;地形对碎屑流冲出的影响作用(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9 程谦恭;;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裹气流态化”减阻机理研究[J];学术动态;2012年01期

10 李松;苏生瑞;高晖;尚瑾瑜;;离散元在地震引发的滑坡——碎屑流运动规律上的应用[J];甘肃地质;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詹铮;;中国西北地区高速碎屑流型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及运动特征的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伍向阳;Patrick Baud;Tenfong Wong;;Darley Dale砂岩在脆性破裂和碎屑流动过程中微结构的发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许向宁;王兰生;;四川华蓥赵子秀山变形破裂体特征及其灾害“链”[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戴宗明;王全海;;四川炉霍侏倭地区三叠系格底村砾岩的成因研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成壮;强降雨下二蛮山高速滑坡形成机制及运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玉峰;高速远程滑坡裹气流态化机理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昕;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及其涌浪数值模拟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段晓冬;碎屑流对拦挡结构的动力冲击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炜;台湾二隆基高速滑坡超前冲击气浪三维数值模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曹建磊;易贡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三维数值模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唐吉兵;青川县赵家山滑坡-碎屑流特征及危害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雷先顺;滑坡—碎屑流模型试验与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冬冬;文家沟滑坡碎屑流动力特性分析[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8 黄河清;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及运动学特性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远娇;高山峡谷区典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特性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文兴;云南赵家沟滑坡启动机制与碎屑流运动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54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954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f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