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逸效应及其作用下的气体分离研究
本文选题:热流逸效应 + 微通道 ; 参考:《广西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气体热流逸效应是由微通道两侧微通道冷、热两侧的温差驱动而形成的气体流动现象。纯气体介质的热流逸效应有一定的输送与升压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混合气体的热流逸效应还具备一定的分离效果。考虑热流逸自身优势,将其应用于气体分离,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废)热驱动,且无运动部件带来的损耗;另一方面,灵活的结构不仅可按需分离出不同浓度的产品,还可与不同工业过程有机整合。本文首先探讨了 13种常见纯气体在微通道内的热流逸效应,分析了气体流态、微通道结构尺寸、气体分子特性以及温差对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动在过渡流领域初始阶段时,气体净质量流量较大;流动处于自由分子流领域时,气体压差最大;而努森数与微通道几何系数相互耦合,当二者分别达到2.4和1000左右时,气体净质量流量衰减幅度达99%。提升微通道冷、热两侧温差有助于提气体流量与压差。其次,基于以上讨论,本文以He—Ar混合气体为例,进一步探讨了二元混合气体的热流逸效应,分析了混合物摩尔比、流态、微通道结构尺寸以及温差等对混合物整体和气体组元自身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热流逸效应作用下,摩尔比一定的混合物在相同条件下的整体流动与纯气体相似,且努森数与几何系数的耦合使得气体净摩尔流量在二者分别达到1.6或1000左右时同样衰减了 99%;而He与Ar气体组元则会出现流动差异,分子质量较小的He会更多地流向热端一侧,而Ar会更多地流向冷腔;混合物初始摩尔比和温差越大,组元He与Ar两者流动差异也越大;此外,温差在自由分子流领域产生的影响略强于过渡流领域。根据以上单级微通道内热流逸效应的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多级串联的热流逸式气体分离模型。研究指出,提升温差有助于提高单级分离单元的分离度,但无法保证多级串联后获得超过99%的提纯度;此外分离单元的逐级分离度有一定差异,但变化幅度较小。最后,结合常规热驱动制冷系统,以分离焦炉煤气制H2为例,设计了一种余(废)热驱动的热流逸式气体分离系统,提出了气体分离系统的单位能耗模型。研究表明,气体分离系统的单位产品能耗与分离单元级数、冷热腔内气体与换热器的传热温差、混合气体初始浓度等因素相关。
[Abstract]:On the other hand , the heat flow escaping effect of the mixed gas is more than 99 % when the flow is in the field of free molecular flow . Combin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heat - driven refrigeration system , a kind of heat flow escaping gas separation system driven by waste heat is designed to separate the H2 of coke oven gas . The unit 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of gas separ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 .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unit products of the gas separation system i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separation unit , the heat transf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as and the heat exchanger and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mixed gas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65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时良;李旺奎;;电容薄膜规的热流逸效应修正[J];真空与低温;1993年04期
2 孙海;李得天;张涤新;李正海;;电容薄膜规热流逸效应修正方法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3 ;全国气体分离与液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J];深冷技术;2010年06期
4 白梅;刘有智;申红艳;;气体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1年04期
5 ;机械工业气体分离设备科技信息网2011年气体分离设备及液体贮存与输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征文通知及会议预通知[J];深冷技术;2011年03期
6 ;第一届全国气体分离及液化气体设备年会将于明年召开[J];深冷简报;1965年04期
7 ;《气体分离与液化设备》出版发行[J];深冷技术;1981年02期
8 ;《气体分离与液化设备》发行征购[J];深冷技术;1982年03期
9 谈明华;气体分离设备科技情报网小空分分网1985年生产与销售补充情况[J];深冷技术;1988年01期
10 徐建平;国家公布的机械工业第十二批节能产品推广项目(气体分离设备)[J];深冷技术;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诚;孔瑛;卢福伟;;氟化物接枝改性乙基纤维素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2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气体分离工程研究所简介[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程新华;曾昌凤;张利雄;徐南平;;新型气体分离炭膜[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4 呼立红;王同华;张兵;王震;丁孟贤;;聚醚酰亚胺基低温热解膜的气体分离性能[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5 姚日远;;气体分离装置的技术改造[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佟辉;翟磊;杨士勇;范琳;;含氟苯侧基型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7 王栋;王正宫;靳健;;微孔性高分子膜制备与气体分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8 庄胜强;;江苏省气体分离与液化的现状及展望[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正宫;王栋;靳健;;特勒格碱基聚合物膜高性能气体分离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10 曹鲁杰;林贻超;闫秋菊;孔春龙;陈亮;;金属有机骨架CAU-1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王庆;国内气体分离设备技术操作水平亟待提高[N];中国冶金报;2004年
2 通讯员 谢昭萍;我国气体分离技术有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1年
3 廖彬;空分设备“重型化”制造商紧盯石化行业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卢治拥;基于Ⅴ型四酸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能源环境相关气体吸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曾少娟;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5年
3 李皓;MOF混合基质膜的原位制备及相容性强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4 黄玉W,
本文编号:2087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08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