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乘用车半主动悬架垂向振动控制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0 10:08
【摘要】:本文以汽车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为目标,研究了乘用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的垂向振动问题。针对半主动悬架特点建立了四分之一车辆模型、半车模型以及整车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标准建立了路面随机激励模型,通过白噪声实现了激励仿真进而输入到建立的模型中。文中进行了A级、B级、C级路面激励的仿真。为了透彻的研究半主动悬架特性,以被动悬架为基础,进行了悬架性能的分析,研究了悬架系统的不变性时发现,车身位移传递函数具有四个不变点,悬架动行程传递函数具有两个不变点,在这些不变点中有三个与悬架刚度取值无关,这些不变点对于悬架设计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针对被动悬架的控制问题主要研究了双状态天棚阻尼控制,线性近似天棚阻尼控制,以加速度为导向的阻尼控制,,以功率为导向的阻尼控制及相互间的混合控制。为了使半主动悬架控制的智能化,本文着重研究了遗传优化线性最优控制,粒子群化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模糊融合网络控制。通过对各种控制方法的仿真分析,本文使用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悬架性能进行评价,其一是均方根值评价法,另一个则为半主动悬架专用评价法。如神经模糊融合网络控制,通过均方根值评价法可以发现相对于被动悬架,车身加速度改善了6.709%,悬架行程改善了2.985%,其频域内车身加速度最大值改善了11.36%,悬架动行程最大值改善了9.3%,轮胎动载荷最大值改善了20.02%。本文还进行了实车试验研究,过路障试验研究发现,随着试验车速的不断增加,车身振动存在敏感车速,而具体车速值与车辆参数相关,在仿真分析中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vehicle dynamics and the aim of improving ride comfort, the vertical vibration of semi-active suspension for passenger vehicle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mi-active suspension, 1/4 vehicle model, half car model and whole vehicle model are establish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 road surface random excit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excitation simulation is realized by white noise, and then input into the established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of A class B class C road surface excitation 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mi-active suspension thoroughly, the suspension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passive suspension. When the invariance of suspension system is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body displacement transfer function has four invariant points. There are two invariant points in the dynamic travel transfer function of suspension, three of which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tiffness of suspension. These invariant poi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uspension design. In order to improve ride comfort, two-state ceiling damping control, linear approximate ceiling damping control and acceleration-oriented damping control are mainly studied for passive suspension control. Power-oriented damping control and hybrid control. In order to make semi-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intellig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genetic optimization linear optimal control, particle swarm PID control, fuzzy control, neural fuzzy fusion network control. Through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various control methods, this paper uses two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suspension performance, one is the root-mean-square evaluation method, the other is the semi-active suspension special evaluation method. For example, the neural fuzzy fusion network control, through the root mean square value evaluation method, we can fin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assive suspension,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body is improved 6.709, the suspension stroke is improved 2.985, and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is improved by 11.36. The maximum motion stroke of suspension was improved by 9.3 and the maximum dynamic load of tire was improved by 20.02. In this paper, a real vehicle experiment is also carried out.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test speed, there is a sensitive speed in the vibra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and the specific speed value is related to the vehicle parameters. The sam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obtained in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463.33;TB5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龙,李德超,周孔亢;一种新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2 周立开,陈龙,江浩斌,汪若尘,汪少华;车辆半主动悬架的试验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赵研;寇发荣;方宗德;;汽车天棚控制半主动悬架模型仿真与性能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6年11期

4 赵治国;余卓平;尹明陆;;半主动悬架磁流变液减振器研究[J];汽车工程;2007年08期

5 宋慧新;李翠芬;;基于频率分析的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方法研究[J];汽车工程;2008年06期

6 刘建;马明星;;多级可调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赵以强;郭玲;王海燕;;基于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半主动悬架的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年11期

8 朱华;;车辆半主动悬架联合仿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年12期

9 任萍丽;马承广;;磁流变半主动悬架(MRC)技术之应用[J];汽车与配件;2011年01期

10 朱华;;基于ADAMS与Matlab的半主动悬架联合仿真研究[J];汽车零部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嘉凌;闵永军;蔡伟义;;车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滑模控制试验研究[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祝世兴;王海军;王鹏;;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的联合仿真[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3 刘非;李以农;郑玲;;装甲车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大千;张天侠;訾学博;吕伟;;车辆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的控制策略探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钟顺;贾启芬;许恒波;刘习军;;半主动悬架的振动特性和减振控制研究[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王世明;李天石;贾鸿社;;模糊小脑模型神经网络(FCMAC)控制器及其收敛性研究[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刘峰;李娟;郝镜;邢云明;;转杆可调减振器的结构设计[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谋存;聂宏;;半主动悬架控制的关键问题及其发展趋势[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孙涛;韩豫萍;盛新;;灰色控制在带有磁流变液减振器的悬架系统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许佳;王洪礼;葛根;;汽车半主动悬架振动的随机分岔研究[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外近期应用的汽车新技术(上)[N];中国汽车报;2003年

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主任委员 陈光前;汽车电子:自主研发成效显著 关键技术尚待突破[N];中国电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参;车辆半主动悬架非线性特性与控制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仕生;车辆可变阻尼减振器半主动悬架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陈杰平;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设计与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袁传义;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自适应模糊集成控制及其优化设计[D];江苏大学;2007年

5 杨小卫;磁流变减振器磁路分析及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6 牛礼民;车辆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的研究与实现[D];江苏大学;2008年

7 李欣冉;基于虚拟样机模型汽车悬架NVH性能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夏光;基于电磁阀式减振器的汽车SASS与ESP集成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姚嘉凌;车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理论和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祝辉;基于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汽车底盘集成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排排;轿车半主动悬架的参数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华;半主动悬架车辆平顺性建模与联合仿真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周翔;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系统仿真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非;轮式装甲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设计[D];重庆大学;2012年

5 郝赫;半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韩旭;车辆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及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王明海;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贺东宇;乘用车半主动悬架垂向振动控制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t$;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智能控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解书艳;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93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193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