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沟道型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经验预测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8 14:17
【摘要】:沟道型滑坡-碎屑流具有隐蔽性强、危险性高、力学机理复杂的特点,研究其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获取了汶川地震触发的38个沟道型滑坡-碎屑流的基础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沟道型滑坡-碎屑流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滑坡体积V、最大垂直运动距离H、滑源区高差Hs、沟道段坡度β。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滑坡-碎屑流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的最优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将最优多元回归模型与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滑坡运动距离和泥石流运动距离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表明考虑滑坡体积、地形落差和沟道段坡度的运动距离预测指标体系,具有最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好的物理含义,可为沟谷山区滑坡-碎屑流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The channel landslide-debris flow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concealment, high risk and complex mechanical mechanism.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movement distanc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GIS technology and field survey, the basic data of 38 channel landslide-debris flows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aximum horizontal movement distance L of channel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are the landslide volume V, the maximum vertical movement distance H and the slope 尾 of Hs, channel segment. An optimal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maximum horizontal movement distance L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a high accuracy. By comparing the optimal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rediction model of landslide motion distance and debris flow movement distance, it is shown that the moving distance prediction index system takes into account landslide volume, topographic drop and slope of channel segment. It has the highest goodness of fit and good physical meaning,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in gully mountain area.
【作者单位】: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CB74470) 交通部科技项目(2014-215)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FZ0009) 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JXGG201507)资助
【分类号】:P6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立勋;;云南昭通市头寨沟滑坡—碎屑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3期

2 朱平一,王成华,唐邦兴;西藏特大规模碎屑流堆积特征[J];山地学报;2000年05期

3 赵宇,崔鹏,王成华,樊晓一,朱颖彦,高克昌;重庆万盛煤矸石山自燃爆炸型滑坡碎屑流成因探讨[J];山地学报;2005年02期

4 鲁晓兵;张旭辉;崔鹏;;碎屑流沿坡面运动的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9年S2期

5 张明;殷跃平;吴树仁;张永双;;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6期

6 刘玲霞;李向全;周志超;侯新伟;王文中;王振兴;;强震条件下谢家店滑坡碎屑流发生机制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3期

7 李祥龙;唐辉明;熊承仁;罗红明;;岩石碎屑流运移堆积过程数值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8 苏志满;漒橖`u三;杨情情;蔡飞;徐林荣;;地形对碎屑流冲出的影响作用(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9 程谦恭;;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裹气流态化”减阻机理研究[J];学术动态;2012年01期

10 李松;苏生瑞;高晖;尚瑾瑜;;离散元在地震引发的滑坡——碎屑流运动规律上的应用[J];甘肃地质;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詹铮;;中国西北地区高速碎屑流型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及运动特征的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伍向阳;Patrick Baud;Tenfong Wong;;Darley Dale砂岩在脆性破裂和碎屑流动过程中微结构的发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许向宁;王兰生;;四川华蓥赵子秀山变形破裂体特征及其灾害“链”[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戴宗明;王全海;;四川炉霍侏倭地区三叠系格底村砾岩的成因研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关岭采访组;有关专家认为:关岭6.28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N];贵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范宏喜;地灾防治,任重道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成壮;强降雨下二蛮山高速滑坡形成机制及运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玉峰;高速远程滑坡裹气流态化机理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昕;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及其涌浪数值模拟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段晓冬;碎屑流对拦挡结构的动力冲击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炜;台湾二隆基高速滑坡超前冲击气浪三维数值模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曹建磊;易贡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三维数值模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唐吉兵;青川县赵家山滑坡-碎屑流特征及危害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雷先顺;滑坡—碎屑流模型试验与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黄河清;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及运动学特性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天宇;碎屑流地层隧道区域渗流场以及发生灾变的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张远娇;高山峡谷区典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特性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文兴;云南赵家沟滑坡启动机制与碎屑流运动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09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209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8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