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Cr-Si-C-N薄膜结构及其在水环境中摩擦与腐蚀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8 16:00
【摘要】:本文运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通过改变三甲基硅烷流量在316L不锈钢及单晶Si(100)片上制备了不同硅、碳含量的CrSiCN和CrSiC薄膜。系统地研究了硅元素对CrSiCN和CrSiC薄膜的成分、微观结构、力学性能、水环境下摩擦学性能以及海水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薄膜在水环境中摩擦磨损机理以及在海水中抗腐蚀特性的变化趋势。1.通过改变三甲基硅烷流量制备了非晶CrSiC薄膜,其硅的含量从2.0at.%增加到7.4at.%。由于薄膜存在非晶结构和较高含量的sp3C-C键,其硬度在13.2~13.8GPa之间变化。CrSiC薄膜在去离子水中与SiC球对磨时,基于摩擦化学反应生成的水合硅胶层和石墨碳的润滑作用,其摩擦系数较低在0.2~0.3之间变化,而CrSiC/Si3N4和CrSiC/SUS440C两种对摩副的摩擦系数均在0.4上下波动;当与Al2O3球对磨时,摩擦系数随着硅含量的增加从0.47逐渐增加到0.72,由于氧化铝很难形成水合反应膜,薄膜出现了断裂和疲劳等失效形式。与四种对磨材料的摩擦系数可以排列为:μSiCμSUS440CμSi3N4μAl2O3。2.随着三甲基硅烷流量的增加(0~30sccm),CrSiCN薄膜中Si和C元素的含量分别从0at.%增加到9.8at.%和8.7at.%增加到33.4at.%。基于固溶强化效应和纳米复合结构nc-Cr(C,N)/(a-Si3N4,a-SiC)的形成使CrSiCN薄膜在硅含量为2.1at.%时,硬度增加到最大值21.3GPa。但是随着硅含量的增加(≥5.4at.%)导致a-Si3N4/a-Si C相增多,从而硬度降低到13GPa左右。低硅含量CrSiCN薄膜与陶瓷球对磨时,获得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但是在高硅含量时,薄膜由于硬度和抗裂纹扩展性的降低而表现出相对较差的抗磨性。当与SUS440C球对磨时,由于氧化反应生成的Fe2O3黏附在磨痕上导致较高的摩擦系数(μ=0.68~1.02),但随着硅含量的增加(5.4~9.8at.%),薄膜转移层的润滑作用使摩擦系数降低到0.40~0.53。通过探讨CrSiCN薄膜的磨损机理发现,在低硅含量时,由于摩擦化学反应在摩擦界面形成了水合硅胶层,有效的提高润滑膜黏度和承载力,从而表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0.108~0.22)和磨损率(8.36×10-8~2.75×10-7mm3/Nm);但在高硅含量时以机械磨损为主,对应的摩擦系数及薄膜磨损率都有所增加。3.研究了速度、载荷和润滑介质对CrSi(3.5at.%)CN/SiC对摩副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发现其对应的润滑机理主要是边界润滑。摩擦系数随着滑行速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低载荷范围内(6N),磨损机理以摩擦化学磨损为主,由于摩擦化学反应生成的水合硅胶层和石墨碳起到润滑作用,从而有效降低了摩擦系数;在海水润滑下,由于海水具有腐蚀性,其磨损机理是摩擦与腐蚀的共同作用。但由于海水的高黏度和钙镁盐的润滑作用,使得CrSiCN/SiC对摩副在海水中的摩擦系数(0.027~0.119)稍低于在去离子中对应的摩擦系数(0.018~0.223)。此外,无论是去离子水还是海水的润滑,随着载荷的增加(6N~12N),磨痕上均出现局部剥落和疲劳失效。综合分析摩擦系数、磨损率以及磨损形貌,建立CrSiCN/SiC对摩副在不同润滑介质下的磨损机理图:(I)机械磨损;(II)摩擦化学磨损+局部机械磨损;(III)局部机械磨损+摩擦化学磨损;(IV)摩擦化学磨损。4.研究了Cr-Si-C-N薄膜与碳化硅球在海水中的摩擦学性能。发现在硅含量为7.0at.%时,CrSiCN薄膜获得了较低摩擦系数0.12,这表明薄膜内存在非晶氮化物相有助于提高薄膜的摩擦学性能。与去离子水润滑相比,获得了较低的磨损率,磨痕的犁沟现象得到改善,主要由于海水的高黏度和CaCO3和Mg(OH)2沉淀的润滑作用以及薄膜较好的抗腐蚀特性;但由于海水具有腐蚀性,磨痕上有明显的腐蚀痕迹。5.研究了Cr-Si-C-N薄膜在海水中的电化学性能,发现CrSiC薄膜的孔洞电阻值随着硅含量的提高而增加了2个数量级,其自腐蚀电流也相应的逐渐降低。发现CrSiCN阻抗模在低频范围(0.001~1Hz)高于CrCN薄膜;CrSiCN薄膜孔洞电阻比Cr CN薄膜增加了1~2个数量级,同时CrSiCN-25~30薄膜的孔隙率(4.9~8.7×10-3%)比CrCN薄膜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表明由于硅含量的提高,形成的a-Si3N4/a-SiC/a-C减少了晶粒间的孔隙缺陷,有效的阻碍电解液的侵蚀,从而使CrSiCN薄膜(2.1×103~1.7×104 k?·cm2)在海水中表现出高于Cr CN薄膜的极化电阻(2.0×103k?·cm2)。比较三种薄膜在海水中的电化学特性,CrSiC薄膜因其致密的非晶结构,有效阻止海水穿过薄膜腐蚀基体材料,表现出较高的极化电阻以及较低的自腐蚀电流,在海水中具有更优的抗腐蚀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霞;;微层薄膜的技术进展及最新应用[J];塑料包装;2006年05期

2 张以忱;;真空技术及应用系列讲座 第十七 讲薄膜与表面技术基础[J];真空;2012年02期

3 吴国光;;聚酯及其薄膜研发应用新进展[J];信息记录材料;2011年06期

4 ;多层共挤薄膜机械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包装工业;2009年11期

5 马元;;薄膜冶金技术的几种方法[J];真空科学与技术;1983年06期

6 赖高惠;薄膜与涂层[J];材料保护;2001年08期

7 李竹影;章铭亮;罗珊;;掺镍氧化钨钼薄膜的阻抗特性[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李立;权建洲;陶波;;膜电极薄膜层合同步补偿控制方法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2年03期

9 姜莉;刘奎仁;简小琴;王恩德;;光催化抗菌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分析仪器;2007年03期

10 吴倩;陈松林;马平;;不同制备工艺下氧化硅和氧化铪薄膜的椭偏光谱[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平;张理;陈萍;;菁染料薄膜溶剂效应的研究[A];中国感光学会第六次全国感光(影像)科学大会暨第五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申玉双;伊赞荃;王红;;溶胶-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镁薄膜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龙素群;辉永庆;钟志京;;TiO_2薄膜的制备及甲醛的光催化降解[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4 杨杰;时新红;赵丽滨;;Al-Mylar层合薄膜力学性能试验测试[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文裕;;用快原子轰击质谱法研究Si_3N_4-GaAs薄膜的深度分布[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理化分析四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1年

6 张东波;魏悦广;;薄膜/基体的热失配致界面层裂研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化福;刘汉法;祁康成;;p-SiTFT栅绝缘层用SiN薄膜的制备与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8 张素英;范滨;程实平;凌洁华;周诗瑶;王葛亚;施天生;鲍显琴;;用(XRD)和(TEM)研究碲化物薄膜附着牢固度与其显微结构的关系[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郝俊杰;李龙土;徐廷献;;基片种类及梯度烧成对PZT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吴传贵;刘兴钊;张万里;李言荣;;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用BST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非PVC医用输液袋共挤薄膜的生产[N];中国包装报;2005年

2 山东 李永强;蚬华C138TA微波炉的信号薄膜排线故障处理[N];电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双赞;氧化亚铁薄膜及其吸附的酞菁氧钛分子的STM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2 苏玲;碱木质素-PVA基交联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黄立静;金属复合双层/多层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4 张润兰;多铁性YMnO_3、YFeO_3的结构及磁电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单麟婷;基于溶胶凝胶法制备SnO_2薄膜光电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洪敦华;双钙钛矿LaBaCo_2O_(5+δ)薄膜的制备及其氧敏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武全萍;纳米α-Fe_2O_3薄膜可控制备与光解水制氢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云宇;Bi_6Fe_(2-x)Co_xTi_3O_(18)外延单晶薄膜的生长和分析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李妍;二维微纳结构的转移及初步应用[D];东北大学;2015年

10 许志勇;M型钡铁氧体薄膜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洪瑞;La_(1-x)Sr_xCoO_3外延薄膜反常磁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刘侃;α-Fe_2O_3薄膜的表面修饰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晓婷;入射光和结构色耦合效应对彩色Ti0_2薄膜上客体分子的光富集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文龙;Bi_(1-x)RE_xFe_(1-y)TM_yO_3/NiFe_2O_4(RE=Sm,Sr;TM=Cr,Mn)薄膜的制备及多铁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 吴晓平;基于层层自组装法制备CNT薄膜及其压阻传感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6 史志天;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二硫化钼薄膜及电学性能表征[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7 温占伟;基于CuPc的有机二极管与场效应管薄膜封装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何维;完全醇解型PVA包装薄膜的耐水性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9 陈德方;PET基透明柔性LaB_6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朱泯西;激光转移铜锡单IMC薄膜工艺及与铜锡薄膜界面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57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257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