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云南省倘甸两区金源乡集镇泥石流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8-12-31 20:05
【摘要】:金源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倘甸两区东南部,地质条件复杂,研究区处于小江断裂西支和东支之间,受复杂的构造和地形条件的控制,区内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金源乡集镇附近共发育11条泥石流,给金源乡集镇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研究泥石流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并考虑已建治理工程的作用和集镇可能受到的影响,对集镇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再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对承灾体的易损性进行评价,在危险性和易损性的基础上评价集镇泥石流的风险。该研究可对金源乡泥石流灾害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为山区城镇泥石流的风险评价方法与体系提供借鉴。通过以上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区共发育11条泥石流,均位于四甲河右岸,其中2条为沟谷型泥石流(沙湾大沟泥石流、老干沟泥石流),其它9条为坡面型泥石流。沙湾大沟和老干沟两条泥石流流域面积较大,支沟发育,均为大型泥石流,其他9条为中小型泥石流。集镇位于四甲河右岸宽谷地带,2条大沟分别位于集镇的上游和下游,集镇夹于两沟之间。集镇背后为斜坡区域,浅沟十分发育,其余9条坡面型泥石流均位于该区域。(2)沙湾大沟形成区溯源侵蚀强烈,沟道岸坡滑坡崩塌发育,属活动性较强的泥石流,流域内物源十分丰富,主要受地层岩性控制,发育糯勒巨型滑坡;老干沟历史上爆发过大规模泥石流,沟口巨大的堆积扇体主要来源于早期冰积物,目前沟内物源胶结良好,难以再次启动,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小;集镇后斜坡区坡面型泥石流规模较小,主要由溯源侵蚀、侧蚀、下切侵蚀产生物源补给。(3)通过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并考虑已有治理工程的作用,对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并选取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两个主要因子,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和不稳定沟床比例5个次要环境因子,建立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11条泥石流沟进行定量评价。综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得出:沙湾大沟泥石流为极高危险,老干沟泥石流为中度危险,其余9条坡面型泥石流危险性均为低度危险。(4)选取人口密度和土地覆盖类型作为易损性评价的两个指标,建立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通过现场调查和图像解译的手段,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级,并按易损性高到低分别赋值为4、3、2、1,确定人口密度和土地覆盖类型权重分别为0.6和0.4,叠加得出研究区易损性分区图。其中易损性极高区主面积0.68km~2,占总面积的7.62%;易损性高区面积5.84km~2,占总面积的65.47%;易损性中等区面积2.29km~2,占总面积的25.67%;易损性低区面积0.11km~2,占总面积的1.23%。最后通过财产指标和人口指标两个主要因子计算各条泥石流沟的易损度,判定老干沟易损度为中等,沙湾大沟、小云箐沟、三月三沟、红椿树沟、淀缸沟和马桑沟的易损度为极高,其它4条泥石流沟易损度为高。(5)在泥石流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风险性=危险性×易损性”的模型,利用ArcGIS软件将危险性评价结果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各取权重0.5进行空间的叠加,得到风险性分区。研究区共划分为了三个区域,其中极高风险区面积为15212m~2,约占到总面积的47%;中风险区域的面积为15124m~2,约占到总面积的47%;低风险区的面积为2048m~2,约占到总面积的6%。最后,将定量分析所得的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和易损度进行相乘,计算得出单沟泥石流的风险度。其中沙湾大沟泥石流风险度极高,为0.69;老干沟泥石流风险度中等,为0.36;集镇后斜坡区总体上风险中等,其中马槽坑沟、大转湾1#沟和大凹子沟3条沟不位于中心镇区,易损度较中心镇区的小,故综合评定风险度为低。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化勇;;基于地貌特征的泥石流类型划分[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年01期

2 钱婧;张丽萍;王小云;付兴涛;张芳芳;王文艳;刘俏;;人工降雨条件下不同坡长和覆盖度对氮素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5期

3 杨成林;陈宁生;李战鲁;;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3期

4 李秀珍;孔纪名;李朝凤;;多分类支持向量机在泥石流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5期

5 陈宁生;邓明枫;胡桂胜;周伟;杨成林;;地震影响下西南干旱山区泥石流危险性特征与防治对策[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S1期

6 刘希林;燕丽萍;尚志海;;基于区域临界雨量的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预测[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6期

7 崔鹏;;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5期

8 谢洪;钟敦伦;矫震;张金山;;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J];山地学报;2009年04期

9 程尊兰;朱平一;党超;刘晶晶;;藏东南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及其发展趋势[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10 田冰;王裕宜;洪勇;;泥石流预报中前期降水量与始发日降水量的权重关系——以云南省蒋家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崔鹏;付旭东;刘兴年;;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崔鹏;王道杰;庄建琦;;泥石流扇形地土地整治与利用[A];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万顺;赵琰鑫;崔鹏;彭虹;王艳;陈雪娇;;沟道二维泥石流运动和冲淤数值模型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铁永波;强震区城镇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97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397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6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