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能量回收的有机朗肯循环混合工质研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utiliz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waste heat. The study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which combines LNG cold energy with low temperature waste hea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circulating refrigerants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lection of circulating working fluids, R236eaFa R245fa and 9 kinds of mixed working fluids with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were used as subcritical ORC working fluids. The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and thermal economy of the system under two optimum design condition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narrow point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R236ea/R245fa (0.9 / 0.1) and R236ea/R245fa (0.8 / 0.2) are the best cycle refrigerants with optimum heat and cold recovery efficiency as design conditions. Under the two conditions, the thermal economy of the mixed working fluid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working fluid,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R236ea in the mixed working flui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eat transfer area and improve the system economy. It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binary mixed working medium which is used in combin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waste heat and LNG cold energy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6210)
【分类号】:TB64;TK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名尧,吴沛宜;氮-烃类二元低温混合工质的工作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2 乐子玲;微型J-T混合工质制冷研究的进展与水平[J];低温工程;1995年02期
3 许名尧,何雅玲,陈钟颀;多元氮-烃类混合工质的工作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4 陈光明,侯虞钧;基于最小传热熵增的混合工质最佳组成[J];低温物理学报;1996年04期
5 张镨;鹿来运;郭开华;;一种混合工质遴选、配比方法探讨及实验验证[J];低温工程;2013年06期
6 陈斌,陈光明,刘利华,洪峰,胡永亮;混合工质变容量调节技术及其应用[J];流体机械;2004年12期
7 谭连城,荫建民;混合工质制冷系统节能的热力学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5年02期
8 李颂哲;制冷混合工质与替代问题[J];制冷;1996年01期
9 王军,吕灿仁,马一太,刘靖;汽车空调系统应用新三元混合工质的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1期
10 郭新川,李晓鹏,李汛,郑宗合,王奇;制冷混合工质在毛细管内流动特性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光明;张丽娜;陈斌;;变浓度混合工质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佳威;郭开华;曾丽;舒碧芬;蒙宗信;;环保型混合工质空调系统泄漏仿真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王勤;陈光明;;多元混合工质精馏循环的优化计算与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甘智华;程章展;黄永华;陈国邦;邱利民;;氦氢混合工质二级脉管制冷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吴裕庆;张华;;混合工质单级压缩回热制冷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韩荣梅;魏跃文;谷波;;三元混合工质HFC32/125/134a热力参数模型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赵力;涂光备;张启;梁岩;沈川彬;;混合工质在地热热泵系统中的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齐延峰;公茂琼;曹勇;吴剑峰;;混合工质制冷系统中节流元件毛细管的两种计算方法比较[A];第五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钱文波;晏刚;冯永斌;陶锴;张敏;杨一帆;阎承涛;;冷冻陈列柜应用混合工质R290/R134A替代R404A的实验研究[A];全国冷冻、冷藏行业制冷安全技术、节能、环保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爱民;王勤;陈光明;王生龙;孟令军;;R23/R600a混合工质在Linde-Hampson循环中的实验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庞伟强;低温制冷系统混合工质两相流动传热特性及浓度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许雄文;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系统工质浓度变化及其性能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方;基于传热窄点的热泵用HFC125/HCs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朱洪波;深冷温区多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5 张仙平;热泵系统用R744混合工质特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陈建新;混合工质热物性推算新方法及PVTx测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王勤;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张丽娜;变浓度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西敏;低温余热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喷射式发电制冷系统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邹晓超;多元混合工质相平衡及传热模拟与系统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胡永亮;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周阿龙;非共沸混合工质自复叠制冷系统气液相平衡与循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苏健;多元混合工质自动充注装置的研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飞;氦-3热力学性质和氦-3/氦-4混合工质脉管制冷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建伟;多元非共沸混合工质应用于逆向布莱顿循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丁肖媛;二元混合工质变组分蒸发过程的传热传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刘利华;空气源热泵变浓度容量调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高丽萍;非共沸混合工质配比及汽液分离模拟仿真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12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41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