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超声波增湿撞击流泡沫捕捉塔处理含铍废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5 17:48
【摘要】:采用超声波雾化除尘技术,研制了最大处理风量为300 m3·h-1的超声波增湿撞击流泡沫捕捉塔含铍废气处理样机,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超声波增湿撞击流泡沫塔的进、出气口进行采样,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谱仪对其除铍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雾化加湿量的增加有利于除铍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使净化后气体的绝对湿度增加;超声波加湿器安装在距离塔体3 m以上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除铍效率;当颗粒物粒径在0.4μm以上时,除铍效率较高,而在0.4μm以上时,除铍效率显著降低;除铍效率随进气口初始铍浓度而增加;气体流速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除铍效率,但气体流速过高将导致净化后气体绝对湿度显著增加,最佳气体流速为12 m·s~(-1)。当气体流速为12 m·s~(-1)时,最佳塔内水位为40 cm。研究结果为超声波增湿撞击流泡沫捕捉塔在钍基熔盐堆(Thorium Molten Salt Reactor,TMSR)核能系统项目含铍废气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Abstract]:By using ultrasonic atomization and dust removal technology, a prototype of ultrasonic humidifying impinging stream foam capture tower with maximum air volume of 300 m3 路h-1 was developed to treat the waste gas containing beryllium.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method, the ultrasonic humidifying impinging stream foam tower was carried 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eryllium removal performance were studi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pectro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atomization humidific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efficiency of beryllium removal, but it also increases the absolute humidity of gas after purification, and the maximum efficiency of beryllium removal can be achieved by the installation of ultrasonic humidifier over 3 m from the tower body. When the particle size is more than 0.4 渭 m, the efficiency of beryllium removal is higher than 0.4 渭 m, while when the particle size is above 0.4 渭 m, the efficiency of beryllium removal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nd the efficiency of beryllium removal increases with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beryllium in inlet. The increase of gas flow rate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beryllium removal, but too high gas velocity will lea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bsolute humidity of gas after purification, and the optimum gas flow rate is 12 m 路s ~ (- 1). When the gas velocity is 12 m 路s ~ (- 1), the optimum water level in the tower is 40 cm.. The results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hygroscopic impinging stream foam capture tower in (Thorium Molten Salt Reactor,TMSR (thorium-based molten salt reactor) nuclear energy system project with beryllium-containing waste ga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No.XDA02020400)资助~~
【分类号】:TL426;TB5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绵恒;徐洪杰;戴志敏;;未来先进核裂变能——TMSR核能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鹤飞;李健健;雷冠虹;刘仁多;李德辉;黄庆;闫隆;;Ni~(10+)离子辐照Ni-Mo-Cr合金微观结构演变和硬化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4年04期

2 何茂刚;康张阳;卢广轩;;高温LiF-NaF-BeF_2熔融体系活度系数和混合焓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11期

3 杨阳;;不同铀浓度对混合燃料超热熔盐堆的增殖率及石墨寿命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24期

4 范金鑫;陆燕玲;李志军;董加胜;张继祥;周兴泰;怀平;;GH3535合金700℃恒温氧化行为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年08期

5 尹文静;张海青;曹长青;林俊;朱智勇;;TRISO钍铀包覆燃料颗粒裂变气体生成规律[J];核技术;2014年01期

6 陈亮;陈金根;李晓晓;蔡翔舟;孙建友;蒋大真;姚泽恩;;不同燃料组合在液态氟盐冷却高温堆中的物理性能研究[J];核技术;2014年03期

7 蔡军;夏晓彬;陈X;梅牡丹;王建华;;Analysis on reactivity initiated transient from control rod failure events of a molten salt reactor[J];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2014年03期

8 李杨娟;程治强;张焕琦;张国欣;李洒洒;龙德武;吴国忠;李晴暖;;一种多孔型NaF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MoF_6吸附的初步研究[J];核技术;2014年08期

9 黄鹤飞;李健健;刘仁多;陈怀灿;闫隆;;316奥氏体不锈钢离子辐照损伤中的温度效应研究[J];金属学报;2014年10期

10 王宏伟;陈金根;蔡翔舟;林作康;马余刚;张桂林;李琛;方德清;张松;张国强;曹喜光;钟晨;卢飞;曹云;胡瑞荣;金江;胡建辉;陈伟良;黄建平;王纳秀;韩建龙;康国国;杜龙;王玉廷;朱亮;常乐;周晨升;;电子直线加速器驱动的光中子源装置的研制[J];核技术;2014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月花;Th-U燃料循环中形变核能级密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侯周森;钍基堆自持循环及热工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祁长宇;随机系统及其在光子屏蔽、TMSR上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潘蓉;ThC热导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亲彦;锆快中子核反应截面模型参数灵敏度与协方差评价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杜龙;基于~6Li中子探测器的蒙特卡洛模拟及实验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7 牛强;熔盐冷却球床堆堆芯热工水力特性数值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陈亮;液态氟盐冷却球床堆的蒙特卡洛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尹文静;TRISO包覆燃料颗粒放射性核素的产生及安全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10 李健;2MW熔盐实验堆的系统模拟及其跟随负载的瞬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志锋;;钍基燃料循环的发展与展望[J];国外核新闻;2008年01期

2 顾忠茂;;钍资源的核能利用问题探讨[J];核科学与工程;2007年02期

3 贺国珠;易艳玲;孔祥忠;;铀-钍混合燃料反应堆的可行性分析[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年02期

4 徐光宪;白云鄂博矿钍资源开发利用迫在眉睫[J];稀土信息;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屠功毅;李伟锋;黄国峰;王辅臣;;平面撞击流偏斜振荡的实验研究与大涡模拟[J];物理学报;2013年08期

2 王维,阎红,潘艳秋,王喜忠;撞击流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化工进展;1999年04期

3 屈一新,车耀坤;对置撞击流速度分布的模拟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年04期

4 张腾云;范洪波;钟理;;单相撞击流强化水处理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J];广东化工;2008年10期

5 黄翔,卢迅,许世刚;撞击流技术与流体动力式喷水室的研究进展[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孙志刚;李伟锋;刘海峰;;大间距两不对称喷嘴对置撞击流驻点偏移规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7 李光霁;潘家祯;;基于Fluent的超高压撞击流乳化喷嘴的优化分析[J];力学季刊;2008年04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唐黎明;郝敏;;撞击流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2 伍沅;周玉新;包传平;;液体连续相撞击流特性及其对动力学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3 张建伟;张金伟;;撞击流萃取技术的应用研究[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颜苏芊;王茜;强天伟;黄翔;;撞击流喷嘴热湿处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试验测试与分析[A];2009'全国纺织空调除尘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唐晟;颜苏芊;黄翔;文力;陈博;;靶式撞击流喷嘴热工参数回归计算和节能分析[A];全国纺织企业空调除尘系统节能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光霁;超高压微型撞击流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炜;超临界撞击流微粒包覆工艺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红娟;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撞击流的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撞击流吸收器流动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2 蒋贵丰;气相圆湍撞击流结构特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韦汉春;撞击流技术在液态物料粉碎细化中的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4 姚晓虹;超临界撞击流流场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胡光;立式循环撞击流反应器流场的粒子速度影像分析及数值模拟[D];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

6 蔺涛;空化撞击流技术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7 陈盈;圆射流与撞击流流场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刘朝霞;湍流撞击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会林;撞击流空化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10 龙海军;水平撞击流干燥器撞击过程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65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465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8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