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酰亚胺超薄膜成膜研究
【图文】:
同时将合成的聚酰胺酰亚胺原液稀释成固含量分别为1%、4%、10%的溶液,以预处理后的铜箔为基底,将所配溶液于匀胶机(Spin-1200D型)上成膜,旋转时间为10min,转速为3000r/min,将制备好的聚酰胺酰亚胺超薄膜于85℃下保持3h,250℃下保持5h。2结果与讨论2.1FT-IR分析为了表征提纯后树脂的结构,将所得树脂进行FT-IR测试,扫描范围:400~4000cm-1,解析度为4cm-1,扫描次数32次。如图1所示,该树脂在3377和1655cm-1有属于酰胺的特征峰,在1777、1710、1375和723cm-1有属于亚胺结构的特征峰,3377cm-1处的宽峰为酰胺NH的伸缩振动峰,,1777和1710cm-1分别为亚胺结构CO—N—CO的对称和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1655cm-1为酰胺中C迨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601和1497cm-1为苯环的骨架振动吸收,1375cm-1处为亚胺结构中CN的伸缩振动吸收峰;725cm-1为亚胺CO—N—CO的弯曲伸缩振动峰,由此可判断该物质是聚酰亚胺类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图1提取树脂的FT-IR谱图2.2SEM分析薄膜的表面形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与薄膜的实际应用相关。图2为样品的SEM形貌图。图2样品的SEM形貌图[(a)未处理过的铜箔;(b)超声处理后的铜箔;(c)树脂含量1%;(d)树脂含量4%;(e)树脂含量10%;(f)原液含量1%;
-1分别为亚胺结构CO—N—CO的对称和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1655cm-1为酰胺中C迨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601和1497cm-1为苯环的骨架振动吸收,1375cm-1处为亚胺结构中CN的伸缩振动吸收峰;725cm-1为亚胺CO—N—CO的弯曲伸缩振动峰,由此可判断该物质是聚酰亚胺类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图1提取树脂的FT-IR谱图2.2SEM分析薄膜的表面形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与薄膜的实际应用相关。图2为样品的SEM形貌图。图2样品的SEM形貌图[(a)未处理过的铜箔;(b)超声处理后的铜箔;(c)树脂含量1%;(d)树脂含量4%;(e)树脂含量10%;(f)原液含量1%;(g)原液含量4%;(h)原液含量10%;(c1-h1)相应局部放大图]从图2(a-b)可以明显看出超声波处理后铜箔表面十分清洁。从图2(c-e)可知树脂含量为1%的膜其表面平整度远不及树脂含量4%和10%的膜。从图2(f-h)可知,所得薄膜均表现出良好的平整度;但是又都存在一定的气洞结构,而同样放大倍数下[图2(c1-h1)],图(c-e)中气孔结构并不是很明显,这·65·
【作者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项目(8089)
【分类号】:TQ323.7;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特种工程塑料——聚酰胺酰亚胺[J];绝缘材料通讯;1990年06期
2 宇野敬一;粟田智晴;王娟;;聚酰胺酰亚胺交联及其交联聚合物的物理性能[J];绝缘材料通讯;1993年03期
3 毕大武;那辉;;一种含三氟甲基侧基的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08期
4 刘金刚;赵晓娟;杨海霞;杨士勇;;有机可溶性含氟不对称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8年04期
5 陈瑜;吴建洋;刘庆林;;聚酰胺酰亚胺的分子模拟[J];化工时刊;2009年04期
6 秦宝;;新型耐磨聚酰胺酰亚胺产品[J];玻璃钢;2009年03期
7 张涛;姚金水;杨志勇;王丹青;朱政;;新型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J];合成化学;2012年02期
8 ;从二异氰酸酯合成的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及其层压板试制情况简介[J];塑料科技;1975年01期
9 郑国栋,齐翠珍,袁雅桂,褚有栋;聚酰胺酰亚胺-聚酯复合膜[J];应用化学;1984年01期
10 周宗华;高强度耐热聚酰胺酰亚胺薄膜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武秋香;杨志洲;姚金水;;共缩聚改性手性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2 刘金刚;杨海霞;陈建升;赵晓娟;范琳;杨士勇;;有机可溶性含氟不对称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娟;姚金水;;一种基于L-丙氨酸的光学活性聚酰胺酰亚胺的绿色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莉;聚酰胺酰亚胺涂层制备工艺及摩擦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孔祥康;基于氨基酸的含有二肽的手性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及表征[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大伟;手性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年
4 杨志勇;旋光性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5 陈瑜;分子模拟研究气体在含氟聚酰胺酰亚胺膜中的渗透行为[D];厦门大学;2009年
6 姜曼;新型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7 于丹;二元聚酰胺酰亚胺聚合工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高宇;二异氰酸酯法制备聚酰胺酰亚胺工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崔永盛;聚酰胺酰亚胺薄膜项目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30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3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