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内声悬浮微粒操控系统研究与设计
【图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现状象为 Kundt 此人早在 1886 年发现[4],这之后有 King,Gorkov 展了全面的阐述[5]。并且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研制出了单轴声悬陶瓷将电能转化为机械振动能[7],再经由变幅杆将振动能幅放端为一个超声波发射器,下端为一定形状的反射端界面[9]。超经过反射端返回[10],两列波在两端之间形成超声驻波场,将微一平衡位置[12],如图 1.1 所示。但是,早期的这种装置有两个弱[13],仅仅可以悬浮起微粒材料或塑料小球或密度 2.7g/cm3铝15]。
欧洲和美国宇航局为解决此类缺点,研制了三轴声悬浮装置[16],如图1.2 所示,在悬浮物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放置了三组发射端和反射端,提高悬浮物体的稳定性[17]。我国对声悬浮的研究起步较晚,于 1992 年才开始开展研究工作[18]。中科院在创建空间材料科学试验室之前就做过声悬浮的理论研究[19]。2001 年,西北工业大学通过进一步提高单轴声悬浮力及稳定性[20],率先悬浮起密度为 18.9g/cm3的钨饼,而当时国外只悬浮起密度为11.34g/cm3铅球,如图 1.3 所示。2012 年吉林大学研究了基于超声波近场声悬浮的靶丸类微球驱动[21]、浙江工业大学对声悬浮抛光磨粒流场开展了一些列的分析及试验。浙江大学杨克己教授、梅德庆教授、范宗尉博士后发展了 L.V.King 的圆球超声辐射力理论,建立非规则对图 1.1 驻波悬浮图 1.2 三轴声悬浮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B5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祥生;邢立华;李勋;张德远;;聚焦式超声悬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潘松;王冬;黄卫清;;基于超声悬浮轴承的微扭矩测量系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年07期
3 陈秀山;李恩普;赵建林;窦宝强;黄国玲;李文博;;三维超声驻波场的数字全息测量与重建研究[J];光子学报;2010年01期
4 高三星;孙磊;马聪;罗欢;;一维单轴式超声悬浮的实验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3年02期
5 李东明;崔爽;丛琳皓;王道顺;崔玉国;;超声波轴承用挤压式压电换能器的共振频率[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9期
6 贺诗华;新的生化痕量分析手段——超声悬浮技术[J];化学通报;2004年11期
7 常颖,吴博达,杨志刚,程光明,田丰君;超声波悬浮推力轴承承载能力及减摩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2期
8 崔卫芳;赵波;;提高单轴式超声波悬浮能力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年07期
9 沐方清;张杨飞;;三维微流道系统技术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高建民;谌志伟;任宁;;聚焦式超声悬浮机构仿真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宁宁;面向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的振动摩擦与悬浮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范宗尉;基于超声辐射力场的微构件非接触操纵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常颖;超声波轴承悬浮与减摩作用机理及基础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田丰君;基于夹心式压电换能器的超声波近场声悬浮支撑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李锦;近场超声非接触支撑与传输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田华;新型超声换能器与辐射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家郡;超声悬浮/气浮的混合悬浮及其行波驱动机理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超声悬浮轴承及微小电机机械特性测试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田丰君;超声波推力轴承理论及实验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朱金冬;超声波支承陀螺仪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唐文斌;超声悬浮夹持装置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谌志伟;聚焦式超声悬浮谐振腔结构设计及实验[D];江苏大学;2008年
6 唐方圆;凹柱面支撑超声波悬浮轴承设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凌宏;超声悬浮夹具的基础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崔卫芳;超声悬浮温度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贾兵;超声离合器的设计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罗雅静;单轴式环形夹持力超声悬浮装置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5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3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