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析法的旁支管共振消声带宽计算
【图文】:
。1旁支管传递损失计算假设声波以一维平面波形式传播[2],则有如下表述公式:00jj()eekxkxpxAB(1)00jj00()eekxkxcuxAB(2)其中:p(x)、u(x)分别为坐标x处的声压及质点振速;0为空气密度;c0为声速;00k2f/c为波数;j为虚数单位;A、B为入射和反射波幅值。所以,在直管段部分声波传播的传递矩阵为00000000cos()jsin()jsin()cos()ioiopkLkLpcukLkLcu(3)其中,下标i、o分别表示管道进口和出口,L为直管道长度。1.1传递损失旁支管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第一共振频率往往远低于管道内的截止频率,因此上述一维平面波理论对于该结构是适用的。图1旁支管结构Fig.1Structureofside-branchtube旁支管与主管道的交叉处,理想认为1、2、3点无限接近,如图1所示。根据声压连续和流量连续条件,三点之间存在式(4)、(5)关系,123ppp(4)011022033SuSuSu(5)式中,下标1、2、3分别用以标志1、2、3点处的物理量,S为管道截面积。同时,由于旁支管一端封闭,旁支管内传递矩阵如式(6)所示[2]:30000300cos()jsin()jsin()cos()0bbbbbpkLkLpcukLkL(6)其中:bp为旁支管末端刚性壁面处声压;bL为旁支管长度。根据式(6)可得30003jcot()bpkLcu(7)根据式(4)、(5)、(7)可得旁支管与主管道交叉处位置1到位置2的传递矩阵如式(8)所示:1230010002110jtan()1bppScukLcuS(8)所以,图1所示整个旁支管结构的传递矩阵如式(9)所示:12300000110jtan()1ioiboppScukLcuSTT(9)其中,传递矩阵1T、2T为旁支管前后两段直管道的传递矩?
9)由上述研究可知,通过式(12)和(19)便可基本确定旁支管结构的消声特点,包括其共振频率和在一定传递损失下的消声带宽。为了更明确旁支管消声带宽的变化规律,下面对参数β进行讨论。由式(17)可知,参数β直接影响旁支管的消声带宽,β越小,消声带宽越窄;反之,β越大,消声带宽越大。所以,为了提高旁支管的频率影响,应尽量增大消声带宽,即增大β值,但式(19)表明,β不能无限增大,只能处于2以下。由式(19)可知,β值只与面积比31S/S和传递损失两个参数有关,计算这两个参数对β的影响。β与、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固定情况下,β值随着的增加而增加,即旁支管越粗,消声带宽越宽,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较高时,β值随近似线性增加,但随着降低,β与的线性关系逐渐图2β值与S3/S1、的关系Fig.2RelationbetweenβandS3/S1,变差,在为2dB时,β与已经明显不再是线性关系,,而接近于二次曲线;在固定的情况下,β值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即固定的旁支管结构的高传递损失的消声带宽比较窄,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越大,传递损失对β值的影响也越大。图2中的结果显示,当趋于0时,所有的β值都趋于0,此时表示的物理情况是在旁支管截面积无穷小时,旁支管消声量也无穷小,无法起到共振消声的目的;而在无限增加时,所有的β值也趋于0,此时表示的物理情况是如果要求传递损失太高时,旁支管结构是无法达到的。这两种情况都符合实际的物理现象,所以,公式(19)和β值是合理的。公式(19)比较复杂,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困难,为了方便使用,将β结果以列表方式列出,如表1所示。表1β值Table1βvaluesS3/S1/dB5101520250.10.04330.02120.01150.00640.00360.20.08650.0
【作者单位】: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TB53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剑;刘丹晓;尹铫;程圣清;潘亮;刘克;;L形声学谐振器声学特性研究[J];声学技术;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康钟绪;宋瑞祥;吴瑞;刘强;;基于解析法的旁支管共振消声带宽计算[J];声学技术;2017年03期
2 严宇;王延涛;李佳明;李龙飞;;有声腔燃烧室的声学特性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6年07期
3 张琪;;L形声学谐振器的吸声特性试验[J];强度与环境;2011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明龙,郑孟伟;声腔深度和相对开口面积的确定[J];火箭推进;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熊亮;邱中辉;庞福振;谢晓忠;;舰船高传递损失复合托板振动特性优化设计[J];中国舰船研究;2012年06期
2 应申舜;卢奂采;姜伟;;多孔橡胶材料声传递损失性能分析:模型描述[J];轻工机械;2013年06期
3 何世平;何琳;;阻隔质量对杆类结构纵波隔离的工程应用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6期
4 何琳;何世平;;阻隔质量对杆类结构弯曲波隔离的工程应用研究[J];声学技术;2007年01期
5 马家义;袁兆成;于莹潇;刘滨春;;汽车排气消声器传递损失试验方法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年06期
6 岳贵平;张义民;;基于传递损失的车辆进气系统的可靠性设计[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7 徐航手;康钟绪;季振林;;排气消声器传递损失的实验测量与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年04期
8 郭军丽;吴亚锋;徐俊伟;刘晓凌;;基于管道声模态的消声器传递损失计算[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年05期
9 赵轮桥;张永斌;毕传兴;;挖掘机排气消声器传递损失的试验研究[J];汽车科技;2011年04期
10 王雪仁;季振林;;有流消声器四极参数和传递损失的边界元法预测[J];计算物理;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田梦;桑晋秋;刘碧龙;李晓东;;微孔板传递损失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2 李泽成;王纬波;郑劲东;;复合材料轴的模态和传递损失试验的仿真分析[A];第十三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杜鑫;冯涛;李晓东;刘克;;高传递损失条件下双端口模型的简化[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刘克;周启君;冯涛;;传递损失测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四传声器法[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桑晋秋;田梦;刘碧龙;李晓东;;穿孔板的隔声特性研究[A];全国环境声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启君;刘克;冯涛;;关于J.Y.Chung的传递损失测量理论的讨论[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7 杜鑫;石敏;彭学礼;李松;;充水管道与扩张腔声学特性的理论研究[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8 石虎山;赵升吨;范淑琴;申亚京;;基于多平面波源的气动阀用消声器传递损失分析[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越;基于有限元法的消声器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2 陈洋洋;某平地机消声器流场声场性能仿真及改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程胜明;乘用车排气消声器的设计与性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朱传峰;装载机排气噪声特性研究及消声器优化设计[D];天津大学;2014年
5 陈应航;汽车排气消声器传递损失分析和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朝辉;基于边界元与有限元耦合模型的消声器传递损失预测[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冯洋威;冰箱压缩机噪声机理分析及降噪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李自强;消声器中频声学性能数值预测与实验测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周星达;基于声模态的抗性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分析及设计[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3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4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