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并联机构的舰载主动隔振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6 09:42
【摘要】:舰船在水面航行过程中,时刻受到风浪、海流等外界环境的作用,,会产生升沉、平荡、横摇、纵摇、艏摇等附加随机运动,这对在舰船上进行的军事活动、日常生活等都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舰载隔振平台能对舰载设备与载体之间的振动进行隔离,实现了保护与稳定的作用,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舰船随机运动特征,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舰载主动隔振的4-CPS/RPS型3转2移5自由度的并联机构。本文运用螺旋理论严格计算了其自由度,分析得出了其运动学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速度、加速度的分析,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是一切机构分析的基础;对4-CPS/RPS型并联机构的奇异性、工作空间、灵巧度和位姿误差产生因素等机构特性进行了一定分析和研究,机构的特性分析是进行机构优化的依据;采用了拉格朗日法建立了4-CPS/RPS型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得出了其动力学方程,为下一步进行隔振控制奠定了基础;在建立单自由度主动隔振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反馈控制类型下的振动传递率,为主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已有相关海浪理论研究,进行了舰船运动姿态仿真模拟,得到了舰船运动规律,并介绍了多层递阶预报方法建立了舰船姿态预报系统,对舰船运动姿态实现提前预报;依据现有并联机构的控制策略研究,分别建立了4-CPS/RPS型并联机构的分支闭环PID控制策略和力/位冗余PID控制策略,并运用Adams-Simulink联合仿真的方法进行了以上两种控制策略的控制仿真,验证了这两种方法能够实现舰载的主动隔振,且具有较良好隔振效果。
【图文】:

并联机器人,大学,并联机构,逆解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影响,而奇异性问题则是所有并联机构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并联机构时也是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关讨论。关于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逆解、工作空间奇异性、灵巧度等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已有许多相关研究[6-9]。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也分为正解和逆解的求解,与运动学类似的,求解并联机构的动力学的正解也相对较复杂,逆解相对简单。研究并联机构逆动力学的现有方法包括凯恩法、牛顿-欧拉法、虚功原理法、拉格朗日法[10]等,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工作要求的并联机构,需要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并联机构,冗余,分院,并联机器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影响,而奇异性问题则是所有并联机构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并联机构时也是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关讨论。关于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逆解、工作空间奇异性、灵巧度等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已有许多相关研究[6-9]。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也分为正解和逆解的求解,与运动学类似的,求解并联机构的动力学的正解也相对较复杂,逆解相对简单。研究并联机构逆动力学的现有方法包括凯恩法、牛顿-欧拉法、虚功原理法、拉格朗日法[10]等,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工作要求的并联机构,需要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B5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良,陈子辰,梅德庆;双层主动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14期

2 王加春,董申,李旦;超精密机床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0年03期

3 贾振波,淡勇,伍星,田中;压电智能控制在主动隔振中应用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年05期

4 牛军川,田国会,宋孔杰;主动隔振系统中控制力对结构参数的影响[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1年04期

5 韩保红,闫石,马英忱;一类非线性混沌振动的主动隔振仿真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2期

6 韩保红,闫石,焦耀斌,马英忱;一类非线性混沌振动的主动隔振实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年02期

7 李国平,魏燕定,陈子辰;精密设备系统主动隔振的基础理论与技术[J];兵工学报;2004年04期

8 刘纪堂,何建忠;主动隔振平台的低频微振动测量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张磊,付永领,刘永光,何琳;主动隔振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J];机床与液压;2005年02期

10 李磊;高清;霍睿;路长厚;赵学琴;;柔性耦合系统主动隔振有效性策略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永军;;半主动隔振系统的解析研究[A];第七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安峰岩;孙红灵;肖椽生;徐健;李晓东;;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3 张志谊;王俊芳;沈荣瀛;;自适应主动隔振的试验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伟;李宗峰;高扬;;空间高微重力主动隔振系统测量方案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刘永光;陈建;张磊;;基于磁致伸缩作动器的主动隔振实验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斌;董万元;;大型机载光学系统主动隔振平台设计与仿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李双;陈克安;文立华;;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8 张志谊;;主动隔振与水下声辐射控制[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刘永光;陈建;张磊;;基于磁致伸缩作动器的主动隔振实验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庆俊;王晓雷;郑钢铁;;单轴柔性体气弹簧主动隔振研究[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磊;航天器主动隔振及精确定向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肖斌;柴油机双层隔振台架主动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李国平;面向精密仪器设备的主动隔振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宋春生;柔性浮筏系统的磁悬浮主动隔振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子龙;高性能主动隔振系统结构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曹青松;新型主动隔振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旭辉;超磁致伸缩作动器优化及主动隔振控制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松;基于静压气浮与音圈电机复合支承的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边宇舰;基于双参数加速度反馈的主动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荣超;精密仪器用主动隔振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左亚;台式主动隔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梁世江;卫星成像设备主动隔振系统的控制器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熊鑫;原子干涉重力测量中的三维主动隔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郭君;基于并联机构的舰载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王俊芳;自适应主动隔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贾鹏霄;基于音圈电机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刘哲;主动隔振系统控制器的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6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56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