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干气密封流场数值模拟
【图文】:
槽长坝长比为λ=0.65。工况条件为:密封介质为N2,密封腔压力p=9MPa,,转速n=12224r/min,取密封工作间隙为h=2.8μm。该密封在中石化四川某厂投入使用,实际测量到正常工况下单套密封的泄漏量为9.6N·m3/h。动环和静环使用的材料分别为钴基碳化钨和碳石墨,在传统算法(即定密度方法)中,取温度和压力的进出口平均值作为定性参数,在本例中密封腔介质压力为9MPa,温度55℃,气膜出口压力为0MPa(表压),温度89℃,故定性压力为4.5MPa,定性温度为72℃。密封环的物性参数如表1所示,N2物性参数见表2。图1螺旋槽干气密封的结构Fig.1Structureofspiralgroovedrygasseals表1密封环物性参数表[13]Tab.1Parametersofsealingrings[13]材料密度ρ/(kg·m-3)导热系数k/(W·m-1·K-1)热膨胀系数τ/(10-6K)弹性模量E/GPa泊松比ε动环钴基碳化钨1500010046000.26静环碳石墨1800105250.15表2密封介质参数表Tab.2Parametersofsealingmedium密封介质密度ρ/(kg·m-3)黏度μ/(Pa·s)气膜工作厚度h/μm比热cp/(kJ·kg-1·K-1)导热系数k/(W·m-1·K-1)N251.52.11×10-52.81.0410.02971.2密封环热分析及气膜温度分布密封系统内的传热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Qv为端面气膜的黏性剪切热,为旋转件在旋转时产生的热量。图2干气密封传热模型及边界条件Fig.2Heatmodelandboundaryconditionofdrygasseals由热量守恒原理可知:Qv+QB+Qc=Q1+Q2+Q3。式中,QB为补偿环(静环)传动螺钉和O型圈等产生的摩擦热,Qc为旋转元件产生的搅拌热,Q1为泄漏介质带走的热量,Q2为气膜先传递到动环然后通
rametersofsealingrings[13]材料密度ρ/(kg·m-3)导热系数k/(W·m-1·K-1)热膨胀系数τ/(10-6K)弹性模量E/GPa泊松比ε动环钴基碳化钨1500010046000.26静环碳石墨1800105250.15表2密封介质参数表Tab.2Parametersofsealingmedium密封介质密度ρ/(kg·m-3)黏度μ/(Pa·s)气膜工作厚度h/μm比热cp/(kJ·kg-1·K-1)导热系数k/(W·m-1·K-1)N251.52.11×10-52.81.0410.02971.2密封环热分析及气膜温度分布密封系统内的传热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Qv为端面气膜的黏性剪切热,为旋转件在旋转时产生的热量。图2干气密封传热模型及边界条件Fig.2Heatmodelandboundaryconditionofdrygasseals由热量守恒原理可知:Qv+QB+Qc=Q1+Q2+Q3。式中,QB为补偿环(静环)传动螺钉和O型圈等产生的摩擦热,Qc为旋转元件产生的搅拌热,Q1为泄漏介质带走的热量,Q2为气膜先传递到动环然后通过动环对流传递到周围密封介质的热量,Q3为气膜先传递到静环然后通过静环对流传递到周围介质的热量。由于补偿环微动,且相对运动部分光洁度高,QB可认为是0[14];由于密封环的温度高于密封介质的温度,搅拌热Qc传递方向是由动环到密封介质,另外密封腔介质温度55℃已经考虑了搅拌热的影响,故在图2所示的模型中不考虑Qc[15]。由牛顿剪切定律得到半径r处气膜剪切热流密度为:q=τ·ν=μdνdr·ν=μ·rωhν=μ·r2ω2h(1)式中:q为热流密度,W/m2;μ为密封介质的动力黏度,Pa·s;ω为动环角速度,rad/s;r为气膜半径,m;h为气膜厚度,m。假定端面气膜流场处于平行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威,崔岢,张君;干气密封在工业泵上的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4年03期
2 张剑慈;干气密封的特性及其应用[J];浙江化工;2004年11期
3 丁立强;浅析干气密封及其在离心泵上的应用[J];乙烯工业;2005年01期
4 杨惠霞,王玉明;泵用干气密封技术及应用研究[J];流体机械;2005年02期
5 侯立山;孙铁;;干气密封的故障分析及对策[J];压缩机技术;2006年02期
6 邢屹;;干气密封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分析[J];上海化工;2006年06期
7 吴金龙;张车宁;;干气密封的污染及其预防[J];化工设备与管道;2007年04期
8 金兴乾;宋鹏云;;泵用干气密封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机械;2007年07期
9 王和顺;陈次昌;黄泽沛;张车宁;;干气密封的污染[J];液压与气动;2008年11期
10 陈先银;;干气密封在甲醇泵上的应用[J];流体机械;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喻胜利;;干气密封技术在气分装置原料泵上的开发应用[A];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孙立德;;双端面干气密封工作原理及其应用[A];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志;;干气密封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计算[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王和顺;陈次昌;黄泽沛;王新霖四川日机密封件有限公司;;干气密封启停端面脱开概念的提出及理论研究[A];液压与气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和顺;陈次昌;黄泽沛;王新霖;;干气密封启停端面脱开方案的理论研究[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和顺;陈次昌;黄泽沛;王新霖;;干气密封启停端面脱开方案的理论研究[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王和顺;陈次昌;黄泽沛;王新霖;;干气密封启停端面脱开概念的提出及理论研究[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2004年
8 张岳林;彭旭东;白少先;孟祥铠;李纪云;;直线变深T型槽干气密封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辛顺;孙旭;;压缩机干气密封基本原理及系统配置分析[A];2008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姜世庆;;蒸汽阻塞密封改为组合干气密封在催化气压机上的应用[A];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魏静;国产干气密封技术打破进口依赖[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记者 谢文艳;大庆石化加氢裂化装置高压干气密封实现国产化[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穆钰;天津石化干气密封确保装置稳定运行[N];中国化工报;2003年
4 通讯员 常勇;辽化机械厂亮出精品[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记者 姜斯雄邋楚海虹 通讯员 周毅;福气平安进万家[N];中国石油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和顺;干气密封运行状态稳定性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王衍;双向旋转式T型槽干气密封稳定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韩明君;热流固耦合下的螺旋槽干气密封特性及失稳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4 丁雪兴;干气密封螺旋槽润滑气膜的稳、动态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5 许静;螺旋槽干气密封高压端面变形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张伟政;干气密封非线性动力稳定性分析及其响应优化[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帆;丙烯泵干气密封端面流场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帅;考虑实际气体效应低速运转螺旋槽干气密封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胡枫楠;向心透平干气密封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项坤;干气密封仿真系统开发及管路系统流体动力学实验台建立及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简元霞;T型槽干气密封流固耦合分析[D];西华大学;2015年
6 刘文智;干气密封在乙烯制冷压缩机EC-341上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马爱琳;螺旋槽干气密封环强度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邓成香;螺旋槽干气密封流固耦合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焦庆雨;加氢装置干气密封改造技术[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汤臣杭;釜用干气密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82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8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