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无粘性散粒堆积体运动与堆积特性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11:02
【摘要】:近年来受到强烈地震和极端气象事件的影响,我国滑坡-碎屑流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对其运动机制和波及范围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取得公认的、普遍接受的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所以在碎屑散粒体的运动堆积机制上仍有待研究。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在特定条件下滑坡-碎屑流的运动和堆积过程。首先以球形颗粒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模型试验探索了堆积体体积和小颗粒含量变化对散粒体运动堆积的影响,并且结合数值模拟对散粒体运动堆积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球形散粒体的滑动堆积具有的反序现象,随着体积的增大,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球形散粒体在加速阶段有着明显的横向扩展现象,受大粒径颗粒含量影响较大。(2)颗粒末端距坡底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抵达坡底颗粒的停积距离;后续抵达坡底的颗粒,有些大粒径颗粒可以跳动越过先前停积的小颗粒继续向前运动,停积在前部或小颗粒的上方,小粒径颗粒则更多的被阻挡在堆积物的末端。(3)堆积体末端颗粒分布受体积影响较大;前端颗粒的停积距离很少受体积和颗粒级配的影响。然后以大小一致的方形颗粒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对初始堆积体上不同位置颗粒的滑动和堆积过程中的轨迹进行分析,模拟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堆积体的堆积分布,并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1)方形颗粒堆积体中不同位置颗粒运动方式并不相同,上层颗粒主要以跳动及滚动为主,中间层颗粒主要以滑动为主,并伴随着少许颗粒滚动,下层颗粒则多以滑动方式运动。(2)颗粒的运动方式并不固定,颗粒在运动过程中多种运动方式相互交替。(3)在启动加速阶段,前排边缘处颗粒在横向扩展达到最大后,停止横向扩展,保持垂直坡脚线向下运动;后排颗粒一直保持横向扩展状态,直到坡底。通过已开展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无粘性散粒在启动加速过程中的运动状态以及不同因素对颗粒运动堆积分布的影响。所得成果可为更近一步深入研究滑坡-碎屑流运动及堆积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图文】:

地质灾害,灾害,隐患,贵州


山区较多且分布广泛,山区(包括丘陵和高原)占据了全国陆地,地形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所以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泛。近烈地震和极端气象事件频发的影响,地质灾害正处于多发态势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2966 起,其中滑坡 1631 起,占总数的 55总数的 28.9%,泥石流 339 起、地面塌陷 122 起、地裂缝 9 造成 105 人死亡、7 人失踪、73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 14.我国国土上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之中,滑坡类地质灾害出现频坡灾害产生的各种损失也最大,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带来了巨大隐患。我国是饱受滑坡地质灾害家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灾区附近,在 2008 年特大地震中产生了大量的震裂松散堆积下容易发生滑坡。如图 1.1所示为2018年我国地质灾害具体分质灾害中,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共发生占总数的 35.2%。滑坡灾害的时有发生,对该地区造成了非利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无粘性散粒堆积体运动与堆积特性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关岭滑坡碎屑流灾害现场航拍图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登科;胡卸文;梅雪峰;韩玫;;九寨沟县上四寨保护站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J];四川建筑;2019年05期

2 成永刚;李树鼎;袁泉;;川藏高速公路高位堆积体病害分析与防治[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年05期

3 雷先顺;沈银斌;朱大勇;刘诚;;碎屑流模型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10期

4 郝鹏;曾荣福;王蒙;唐腾飞;;滑坡堆积体稳定分析及工程治理研究[J];红水河;2016年05期

5 李小波;吴莉;吉华伟;;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四川水力发电;2014年06期

6 魏宝龙;徐卫亚;王如宾;;降雨条件下某滑坡堆积体稳定性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7 王雪松;申卫博;谢永生;陈曦;丁亚东;马洪超;;赣北地区工程堆积体侵蚀水动力机理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5年11期

8 张俊柯;;汶川县芤山村古堆积体特征及成因分析[J];城市地理;2017年06期

9 易祥成;;抗滑桩在治理堆积体滑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24期

10 王自高;胡瑞林;张瑞;徐文杰;;大型堆积体岩土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瑞林;张小艳;马凤山;张路青;李志清;高玮;王杰;孙永帅;;西藏樟木堆积体结构及其稳定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5年

2 孙兴伟;林金洪;;西藏大古水电站冰水堆积体稳定性研究[A];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王文忠;杜健;;阿海水电站混合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孙红亮;刘建;;高密度电法在冰碛堆积体勘察中的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郑克勋;万进年;;北盘江中游马马崖一级水电站库首补朗堆积体地质条件及成因研究[A];高坝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技术进展——中国大坝协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罗小峰;韩政;路川藤;张功瑾;丁伟;;静水条件下抛泥堆积体形态特征研究[A];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19年

7 王唤龙;孙毅;周德培;肖世国;;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坡体结构及变形规律[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红刚;晏鄂川;程江涛;雷东;;库区移民城镇弃碴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护设计[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郭朝旭;;松散滑坡堆积体降雨入渗过程的实验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代林;映汶高速映秀隧道已掘进747米[N];四川日报;2010年

2 记者 熊蕊 实习记者 吴敏;抓好广元堡应急排险工作的推进和落实[N];雅安日报;2013年

3 记者 陈瑜;“蛟龙”号探秘南海北部高速堆积体[N];科技日报;2017年

4 王生伟;尽心尽责为村民[N];广元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秋怡;开始最后的“大扫除”[N];四川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梦媛 段玉清;48公里映汶高速 23次飞越岷江[N];四川日报;2012年

7 记者 王建新;西藏易贡灾区抢险工作加紧进行[N];人民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张潇潇 肖瑜;誓将天险变通途[N];四川政协报;2010年

9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殷志强;以史为鉴 治理地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10 吴楚瞳;北川震后“飞”来一座山[N];西部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耀彬;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黄俊;纳米颗粒堆积体的热传导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3 刘毅;三峡库区万州区堆积体滑坡地下水响应及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4 王自高;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甘建军;汶川地震区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邵莲芬;栾川县柿树沟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7 王硕楠;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8 余金煌;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9 董建辉;地震作用下库岸堆积体斜坡动力响应及变形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10 郭健;库水作用下堆积体滑坡促滑治理的过程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一鸣;无粘性散粒堆积体运动与堆积特性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2 王立纬;地震与库水作用下高速公路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3 陈宇杭;深切河谷典型堆积体发育特征及潜在失稳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4 桂斌;乔木根系对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5 赵亚文;滑坡堆积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年

6 何岸霞;堆积体河道三维水流特性试验研究[D];西华大学;2018年

7 纪辰阳;侵入航道崩滑灾害体稳定性的动态评估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8 何源远;九襄冰水堆积体的降雨入渗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9 白皓;红土工程堆积体坡面水蚀过程及泥沙颗粒分布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0 赵占群;长条状堆积体滑坡成因机制和设计推力分析[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6年



本文编号:2588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88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