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SPAC法和电磁波CT法探测城市地下岩溶结构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17:38
【摘要】:岩溶是一种典型的危害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岩溶区发生地面塌陷呈现强突发性、大破坏性等特征,给居民生活、工程建设以及周边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岩溶灾害问题已是许多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武汉建成区分布着几条近东西向的灰岩条带,而该地区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在不断加大且会穿越这些灰岩条带,这严重影响地铁施工及运营安全。因此,查明岩溶分布规律对岩溶灾害预测以及治理有重大意义。地球物理探测法为岩溶探测提供有效的方法,其中,SPAC法(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thod,以下简称SPAC法)作为一种物探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城市地下岩溶结构探测。本文利用SPAC法探测武汉地铁8号线洪山区政府站~省农科院站区间岩溶分布情况,并根据钻孔结果,与电磁波CT法探测岩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查阅测区工程地质背景资料,对武汉岩溶地质灾害进行整理,并分析场地地层基本情况。(2)介绍了微动探测的理论基础,SPAC法原理,野外数据采集时的注意事项,以排除干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微动台阵受建成区场地情况影响,选取微动单点测深以及微动二维剖面探测的方式。运用SPAC法从微动信号中提取瑞雷波频散曲线后,利用邻域算法反演地下S波速度结构。(3)根据钻孔结果,将SPAC法与电磁波CT法探测城市地下岩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种方法在实际现场工作中的优缺点,证实两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SPAC法探测结果表明,场地地下介质结构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微动探测该地层底界约为3m,速度为159m/s;第二层,微动探测该地层底界为15m,速度为249m/s;第三层,微动探测该地层底界为20m,速度范围为497m/s;余下为第四层,微动探测速度范围为1108~1379m/s。电磁波CT法探测结果为基岩与覆盖面界线埋深约25m,较完整基岩顶板界线埋深约为33.5m,而编号为4052处推测为溶洞,实际上是硅质岩导致岩性变化,对探测产生一定干扰。SPAC法根据岩土性质差异,横波速度不同,能较好分辨土和岩层的界面,包括土层之间的界面地层界面;电磁波CT法根据视吸收系数高低来辨别地层,能较好分辨土和岩层界面,以及较完整和风化岩的界面,同时其探测效果受岩性影响较大。SPAC法观测点下伏基岩发现有低速区现象,解释为溶洞,共有一个溶洞。该溶洞顶板埋深为30m,对应的垂高为10m。电磁波CT法探测显示钻孔YRK4107处有两个溶洞,埋深为29m、46m,对应的垂高分别为3.6m、4.1m。两种方法都能探测出岩溶位置,溶洞大小范围有区别。SPAC法主要从定性方面来测出低速区即溶洞情况,还能探测破碎带或者充填情况的溶洞等,同时能不依赖钻孔或测井进行观测;电磁波CT法能较为准确探测溶位置和规模,以及在探测岩溶条带更准确一些,另外观测时依赖钻孔或测井。(4)获得单点测深的S波速度结构,以及获得整个观测二维剖面的速度变化图,并确定每个界面的深度以及低速层位置来寻找低速区,即溶洞位置、规模等。微动二维剖面探测岩溶,获得结论如下:1)测区内溶洞段波速500m/s以下,岩溶发育段600~1050m/s,岩溶不发育段1050~1379m/s;将灰岩区S波速度500m/s以下作为判断溶洞或溶穴的依据。2)该测线覆盖层在8~25m,上面地层为第四系覆盖层,主要由素填土、杂填土、粉质黏土以及红黏土组成,波速异常变化较大,土层性质不均匀。下伏层为基岩,即灰岩。3)在测线第一个观测点处,有波速异常区,推测为溶洞,溶洞顶板埋深为28m,垂高约为5m。第三个观测点处,有波速异常区,推测为溶洞,溶洞顶板埋深为33m,垂高约为8m。另在第四个观测点处,揭露低速区,推测为溶洞,溶洞顶板埋深为44m,垂高约为2m。4)整条剖面埋深50m以下,岩溶不发育。5)二维微动剖面S波速度在横向上不连续,发育形式主要为岩溶管道类型。
【图文】:

分布情况,武汉,碳酸盐岩,分布情况


- 9 -图 2.1 武汉碳酸盐岩分布情况以及观测场地位置表 2.1 武汉地区石灰岩条带分布与地铁线路关系石灰岩条带编号石灰岩条带名称石灰岩条带发育规模石灰岩条带与地铁线路关系L1 天兴洲条带 东西长约 38km 3 号线三金潭L2 大桥条带 东西长 40km 4/6 号线钟家村,,2/4 号线洪山广场,3 号线王家湾L3 白沙洲条带 东西长约 60km 6 号线红建路,3 号线升官渡,2号线卓刀泉,2 号线南延线及 11 号线东段L4 沌口江夏条带 长约 57km 6 号线及 2 号线南延线L5 军山条带 长约 35km --L6 汉南条带 长约 34km --

短周期地震仪,充电器,设备,笔记本电脑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CMG-40T(即三分量地震仪),CMG-DM24(即 24 位数据采集器)和 CMG-EAM(即通信单元)组成。该仪器的频段范围为 1-100Hz,确保每台仪器在台阵观测中 GPS 同步记录。选取的采样率为 100Hz,每个观测点有效观测时间超过 30 分钟。依据不同的探测目的,选取的仪器频带范围以及仪器数量不一样。所做实验观测仪器编号为 L4201、L4202、L4203、L4205、L4206、L4216 以及 L4217。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42.25;P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ELIMINARY ANALYSES FOR CROP WATER CONSUMPTION BY USING LYSIMETER[J];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7年03期

2 脱云飞;费良军;杨路华;杜新艳;;基于SPAC系统的作物腾发量模型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3 翟洪波,李吉跃,赵义亭,史建忠;SPAC中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水分特征与气体交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董胜君;;山杏林分SPAC水势梯度变异情况的研究[J];今日科苑;2007年06期

5 胡守忠;乔冬梅;史海滨;庞绥义;;盐渍化地区SPAC系统不同界面能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6 侯琼;陈素华;乌兰巴特尔2;;基于SPAC原理建立内蒙古草原干旱指标[J];中国沙漠;2008年02期

7 刘洪波;白云岗;张江辉;虎胆·吐马尔白;;极端干旱区葡萄SPAC系统水流阻力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6期

8 徐军亮,马履一,王华田;油松人工林SPAC水势梯度的时空变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王华田,马履一,徐军亮;油松人工林SPAC水势梯度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边材液流传输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5期

10 邵明安;陈志雄;;SPAC中的水分运动[J];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SPAC中水分运行与模拟研究专集);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许高胜;王兆云;;SPAC系统在面向生态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景卫华;贾忠华;罗纨;;SPAC系统中水势概念的重新定义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3 李嘉竹;刘贤赵;;氢氧稳定同位素在SPAC水分循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徐佩芬;李世豪;凌u&群;郭慧丽;田宝卿;;利用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5 脱云飞;杨路华;高惠嫣;杜新艳;张宽义;董艳慧;张振伟;;河北省黑龙港地区秸秆覆盖夏玉米SPAC中水热模拟试验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6 赵耕毛;刘兆普;陈铭达;寇伟锋;;海水养殖废水灌溉条件下SPAC系统中水盐肥通量研究[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7 王建楠;陈晓非;;利用SPAC方法提取环境背景噪音中的高阶频散曲线[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罗松;罗银河;;SPAC系数计算方法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4: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黄斌;中民金融布局“造壳上市”工具SPAC 首单4.5亿美元交易花落开心汽车[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

2 徐晏;好项目装入“现金壳”[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郝凤苓;上海世纪1.15亿美金遭清算,GP倒贴400万美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海洋邋水;民营药企海外“下注中国”[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门宝辉;SPAC理论及其在川中丘陵区节水农业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文飞;麻栎SPAC界面水分非稳态传输过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3 虞连玉;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夏玉米农田SPAC系统水热传输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杨德军;基于SPAC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李彩霞;沟灌条件下SPAC系统水热传输模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汪明霞;控制性交替灌溉试验研究及SPAC系统水分传输模拟[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7 吴友杰;基于稳定同位素的覆膜灌溉农田SPAC水分传输机制与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8 蔡立群;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9 王卫锋;植物整体水分平衡的生理生态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10 陈家宙;红壤农田水量平衡和水分转换及作物的生产力[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朋;基于SPAC法和电磁波CT法探测城市地下岩溶结构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9年

2 刘晓;沙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抗生素的吸附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3 候小金;毛竹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特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刘海军;喷灌条件下田间小气侯的变化和SPAC系统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5 刘庆华;基于SPAC和NCF技术的被动源面波浅勘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桑永青;蓄水坑灌下不同灌水处理对苹果园SPAC系统水势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谢萌;玉米覆盖耕作试验研究及SPAC系统水分传输模拟[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8 乔冬梅;盐渍化地区SPAC系统能态分析及根系吸水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9 李坡;基于SPAC系统的水动力学建模及应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年

10 孙海龙;浅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沙质人工草地SPAC水分运移与消耗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0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00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9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