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CFD仿真的脉管制冷机热端换热器内交变流动换热分析与实验验证

发布时间:2020-04-18 00:20
【摘要】:近年来空间科学领域蓬勃发展,对空间探测器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而空间探测器的低温环境对其性能优劣有重要的影响,这就对广泛应用于空间制冷场景的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和效率有了更高要求。换热器作为脉冲管制冷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制冷机的制冷性能,因而研究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和换热,对设计和优化脉管制冷机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与热线风速仪的实验测量相结合,通过建立换热器内部流体的三维模型获得其内部流场的详细信息,用以研究换热器结构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对脉管制冷机脉冲管热端换热器内部流体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阐述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及其优势,通过分析探究仿真对于研究两种换热器内部流动情况的差异的可行性及换热器性能评价标准,给出了CFD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及实现途径。其次,搭建了应用Streamline Pro热线风速仪测量换热器内部速度分布的实验系统,在一台6W@90K的可拆卸脉管制冷机上开展了脉冲管热端换热器内部流动的实验研究。然后,针对两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在相同工况下两个相同空间坐标点的速度时序曲线进行数值模拟与实验测量,对比了两种换热器的速度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两种换热器的两个特定点位置的速度时序曲线在数值模拟与实验测量中的差异,并对此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仿真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验证了狭缝式换热器相比较于孔板式换热器拥有更好的换热能力和使流体的速度分布更为均匀的优势,同时用实验证实了仿真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及仿真方法的正确性,为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随着仿真模型的精确性提升,数值仿真模拟结果将更接近实际情况,同时随着对热线风速仪应用工况范围的扩大和相关理论的发展,相应的温度标定的修正方法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实验结果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实验研究将会更加准确。
【图文】:

径向分布,整机结构,脉管制冷机,脉冲管


并应用热线风速仪对该监测点的速度进行实验测量,,测量出速度的径向分布,对流体内部信息的获取更加细致准确大缩小。在热端换热器与惯性管连接处的突变截面位置,添加探究层流化结构抑制射流进而优化制冷机性能的积极作用。冷机换热器简介-1 为一台直线型脉冲管制冷机的整机结构图。直线型脉管制冷机管 5 内的气体不断往复振动,高、低压气体在脉冲管内部周期地得制冷机获得制冷效果。其制冷过程是:由往复式压缩机 1 产高压气体经过回热器热端换热器 2 进入回热器 3,在回热器 3 中端换热器 4 进入脉冲管 5。脉冲管 5 右端将气体的速度转化为的热由脉冲管热端换热器 6 与外界热交换带走;脉冲管冷端的胀,压力降低产生低温。调相机构由惯性管 7 和气库 8 组成,化整个系统的质量流、压力波相位以及两者间的相位差值大小

曲线,换热量,换热器,百分比


在空气、水、油和乙二醇等不同工作流体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如图1-2 所示是每种换热器中换热量总量的百分比曲线。研究结果对设计应用于不同类型冷却液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翅片形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数据。李广甫等[12]研究了在高低两种气压条件下,空气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压侧的空气流量对散热器的传热效率影响比较大,而高压侧空气流量对制冷量的影响比较大。在混合制冷剂单级低温循环,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中,南方科技大学的 Le Cao, Jinping Liu, Rixin Li, Shizhe Huang, Fayong Zhang, XiongwenXu[13]对混合制冷机中,孔板式换热器(PFHE)的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种单级低温循环使用的商业压缩机和定制 PFHE 的实验装置,研究了整个冷却过程中 PFHE 的传热性能。通过实验获得制冷温度低至 160°C。并分析了在冷却的过程中,温度差值是如何变化的。同时选取了 5 组凝聚相关系数和 13组流动沸腾相关系数来预测半尺式换热器 PFHE 中的换热系数 HTC。同时,对混合制冷剂低温系统中 PFHE 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图 1-2 每种换热器中换热量总量的百分比曲线Figures 1-2 The percentage curve of thetotal amount of heat exchanged in each heatexchanger图 1-3 最大雷诺数和瓦伦系数的Nusselt数的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曲线Figures 1-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calculated value and the experimental valueof the maximum Reynolds number and theNusselt number of varens coefficient浙江大学的 K. Tang, J. Yu, T. Jin , Y.P. Wang, W.T. Tang, Z.H. Gan[14]描述脉管制冷机中采用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继红;李式模;黄忠平;;脉管制冷机新进展[J];国际学术动态;1996年05期

2 孙正;曹强;李子木;栾铭凯;李們;;可控直流对于单级脉管制冷机的影响研究[J];低温工程;2019年01期

3 杨森;黄琦;蒋珍华;吴亦农;;脉管内射流对脉管制冷机性能影响的仿真和实验研究[J];低温工程;2018年02期

4 唐晓;李镇宇;孙正;曹强;李們;李帅;;基于烟线技术的脉管制冷机流动可视化实验研究[J];制冷技术;2018年02期

5 蒋燕阳;蒋珍华;朱海峰;刘少帅;吴亦农;;热耦合同轴型双级高频脉管制冷机实验研究[J];红外;2017年07期

6 张晨;蒋珍华;张安阔;邓伟峰;杨森;吴亦农;;直线型脉管制冷机的回热器压降研究[J];红外;2017年09期

7 王龙一;甘智华;吴镁;宋豫京;朱佳凯;赵胜颖;;声功回收级联型脉管制冷机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8 苏伟;巨永林;;一种新型冷头结构的微型同轴脉管制冷机的实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9年03期

9 何永林;邱利民;甘智华;张小斌;卢杰;陈国邦;;液氦温区分离型脉管制冷机性能影响因素[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10 赵春凤;何雅玲;黄竞;刘迎文;;小孔型脉管制冷机的二维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慧勤;丁磊;蒋珍华;赵锐;张安阔;吴亦农;;百赫兹微型脉管制冷机实验研究[A];2016年红外、遥感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曹永刚;陈曦;吴亦农;;空间低温冰箱用脉管制冷机实验性能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何永林;邱利民;甘智华;卢杰;;液氦温区分离型二级脉管制冷机的实验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坤;鲁雪生;顾安忠;;新型四阀脉管制冷机的试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邱利民;甘智华;何永林;陈国邦;;深低温脉管制冷机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何永林;邱利民;甘智华;唐立;张小斌;陈国邦;;深低温单级大功率脉管制冷机[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石雅枝;朱绍伟;;气动室温推移活塞脉管制冷机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须豪杰;朱绍伟;;推移活塞脉管制冷机在不同温区的性能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9 陈国邦;蒋彦龙;甘智华;;氦氮混合工质脉管制冷中的温度平台研究[A];第五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金滔;陈国邦;应哲强;甘智华;颜鹏达;;热声驱动脉管的匹配问题及系统设计[A];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单泠 本报记者 宦建新;“用一只手捡贝壳的团队”[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慧勤;百赫兹微型脉管制冷机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朱海峰;30K两级脉管制冷机(火用)效率优化与耦合匹配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尤晓宽;液氮温区百瓦级冷量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电-力-声匹配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4 蒋燕阳;20K深低温双级脉管制冷机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7年

5 颜鹏达;斯特林型两级脉管制冷机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蒋宁;采用He3/He4工质液氦温区脉管制冷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王坤;应用“L”型脉管和紫铜泡沫金属的四阀型脉管制冷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何永林;高效率G-M型脉管制冷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方凯;大功率脉管制冷机内金属丝网回热与流动均布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蒋彦龙;高性能G-M型单级脉管制冷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爽;基于CFD仿真的脉管制冷机热端换热器内交变流动换热分析与实验验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赵锐;百赫兹小型化脉管制冷机压缩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苏伟;微型同轴脉管制冷机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闫磊;4K两级脉管制冷机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胡进勤;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郑金鹏;热声驱动脉管制冷机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周志坡;脉管制冷机活塞型调相机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7年

8 巢伟;大功率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的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程章展;脉管制冷机及氦氢混合工质制冷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陈杰;预冷型液氦温区高频脉管制冷机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1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31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