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冷却换热强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图文】:
断进步电子元器件尤其是机载设备上面的电子器件越来导致设备发热功率不断升高;甚至关键元器件每平方厘,器件失效的概率大大增加[1-2]。然而电子系统中微小器的瓶颈[3-4],因此如何高效、可靠地解决高热流密度器件。与传统冷却方式相比,喷雾冷却技术具有被冷却表面[5],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设备、脉冲式现代武器、。却换热能力研究方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及理论研究[8],而且目前依然是研以水及常用制冷剂为冷却工质的开式喷雾冷却实验台,参数以及冷却介质添加剂类型对喷雾冷却换热能力的影关联式的分析研究;最后使用数值模拟方式对实验进行公式上取得突破,为喷雾冷却的应用提供实验参量与理对比
100-300 面 500 冷却方式为强制风冷和强制水冷两种;强将热量带走,而强制水冷,工质换成冷却上,但它会增加作为动力的循环泵的能小于 1W/cm2时强制风冷降温技术可以使术效果较好,但是采用此种换热方式能着功率不断提高,该种方式的散热越来越来解决热流密度积聚问题。率设备冷却的需求,高效换热技术逐渐括微通道冷却、射流冲击冷却和喷雾冷却分析这三种高效冷却技术优势及缺点:早是由 Tuckerman 和 Pease[12]在 1981 年对换热设备的尺寸和重量有一些特殊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春潮;徐洪波;邵双全;田长青;周光辉;;R134a喷雾冷却系统换热性能研究[J];制冷学报;2015年04期
2 崔松亮;王岩岩;;浅谈氯化钙溶液作为载冷剂在七水硫酸镁生产中的应用[J];天津化工;2014年01期
3 蒋昌波;邓斌;汤寒松;隆院男;;液滴自由下落与液面冲击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3年06期
4 刘炅辉;孙皖;刘秀芳;侯予;;喷雾腔压力及喷嘴孔径对相变喷雾冷却性能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年10期
5 钟泽民;刘妮;黄千卫;余宏毅;由龙涛;;喷雾冷却技术及其在电子冷却领域的应用[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10期
6 张伟;王照亮;徐明海;;闭式循环喷雾冷却蒸发换热特性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12年11期
7 王宏;余勇胜;廖强;杨宝海;杨强;丁玉栋;朱恂;;氮气辅助雾化氨喷雾相变冷却换热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10期
8 肖波齐;范金土;蒋国平;陈玲霞;;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机理分析[J];物理学报;2012年15期
9 陈蓉;王宏;余勇胜;周劲;朱恂;廖强;杨宝海;;氨喷雾相变冷却换热面温度分布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梁刚涛;沈胜强;杨勇;;单液滴撞击平面液膜飞溅过程的CLSVOF模拟[J];热科学与技术;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瑜;机载闭式喷雾冷却系统性能实验及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罗佳;乙醇与水混合溶液喷雾冷却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2 娄佳亮;低压环境中的喷雾冷却实验测量与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周龙玉;液滴碰撞实验与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4 宋威;电子器件风冷散热系统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孙少鹏;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喷雾相变冷却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耿晓晨;喷雾冷却液膜仿真分析及其换热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4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3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