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浅地表面波频散曲线响应特征研究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26 14:21
【摘要】:浅地表的横波速度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效果评价等的重要参数,了解地下介质的横波速度结构对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预测和防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获得浅地表横波速度直接的方法可通过地球物理测井,但该方法耗时耗力,而面波勘探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效高且是无损探测,因而面波勘探被广泛运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与工程质量检测等领域。面波勘探的核心就在于对频散曲线的研究分析,因此,加深对面波的频散曲线的研究能更加准确的获得地下的横波速度结构,对实际的工程实践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从面波频散曲线数值模拟和面波波场模拟两个方面研究浅地表瑞雷面波的频散曲线特征,频散曲线数值模拟可以研究层状介质模型的频散曲线特征,也可以综合分析研究不同阶数各个导波模式的频散曲线特征;波动方程的高阶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可以模拟非层状介质模型以及地形起伏时的面波波场特征,从而可以提取其频散曲线进行研究。将二者结合可以更好的分析浅地表面波频散曲线的响应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瑞雷波频散曲线的正演算法,对横波速度增大的层状介质模型与含软硬夹层的层状介质模型进行了频散曲线正演。研究得出:对于不同的层状介质模型,基阶导波模式的相速度都存在零频极限与高频极限;不同阶数的高阶导波模式的频散曲线存在各自的截止频率,阶数越高,截止频率越大,在截止频率处,各高阶导波模式的相速度存在极限值。然后基于一阶应力-速度方程组进行波场正演,分别得到了地形变化模型、软弱地层模型、复杂地表条件下软弱夹层模型的波场记录,通过处理得到频散谱图,进而分析其频散曲线特征。研究得出:面波勘探中,要得到真实的相速度,在资料处理时,道间距应取检波器之间的真实距离而非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在起伏地形下获得的频散曲线反映的是地下介质的法向厚度,而非它的垂向厚度;含有夹层的层状地层与含洞穴的非层状地层的频散曲线都可能产生“之”字型拐点,二者在频散曲线上难以进行区分时,可以通过波场记录进行区分;复杂地表条件下,瑞雷波的传播较为复杂,在利用瑞雷面波进行勘探时,要考虑地形变化对瑞雷波场以及频散曲线的影响。最后讨论了面波勘探的实际应用,先介绍了面波勘探在黄土地区的应用。然后立足于当前面波勘探的发展现状与实际的应用需求,介绍了主被动源面波联合勘探的优势,并结合工程实例证明了面波联合勘探可以同时保证面波勘探的精度与深度。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瑞雷波,中质,轨迹


图 2-1 瑞雷波中质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在均匀半空间中,从式(2-27)可得,瑞雷面波的速度与振动频率无关,所以在均匀介质中,瑞雷面波没有频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理想均匀半空间地质模型是不存在的,对于二层或多层的分层介质,瑞雷面波是高度频散的,且它的传播速度是频率的函数, ( )R RV = V f,即速度随频率而改变。面波也是一个脉冲波,是由许多单频波组成,这也就意味着构成面波脉冲的每一个单频率波都有着自己的传播速度,我们称之为相速度。由于相速度随频率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频率的单频波向前传播就会产生相位差,若考虑一段时间间隔 Δ t内面波的传播,前时刻面波脉冲包络线的极大值与现时刻存在有相位差的各单频波合成后的面波包络线的极大值之间的距离用Δpx表示,,各单频波在 Δ t时间内传播的距离为Δgx,在时间间隔 Δ t内,群速度U、相速度V 以及两者的关系为:pxVΔ=(2-28)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31.4;P64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丽;景海河;董连成;;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瑞利波频散曲线的反演[J];山西建筑;2014年15期

2 王佳文;柴冬梅;凡友华;刘忠诚;;广义S变换在瑞利波频散曲线提取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4期

3 杨天春,何继善,吕绍林,王齐仁,姚成华;三层层状介质中瑞利波的频散曲线特征[J];物探与化探;2004年01期

4 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瑞利波勘探中频散曲线的正演计算[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5 王振东;日本学者在京报告短周期微动的研究现状[J];物探与化探;1989年04期

6 王少江,殷志山;长周期形变波与慢地震[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9年03期

7 陈杰;熊章强;张大洲;张俊;章游斌;;基于多模式的多重滤波方法提取瑞雷面波频散曲线[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04期

8 杨天春;冯建新;吴燕清;;软夹层介质瑞利波合并化频散曲线模拟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年02期

9 常冬梅;刘雪峰;;黏弹性介质中瑞利波频散曲线和衰减系数曲线的反演[J];地震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10 侯小平;余嘉顺;韩超;原健龙;付小波;刘伟祖;;用双曲正切和反正切函数拟合面波频散曲线的适应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佳蔚;贾雨晴;鹿力成;郭圣明;马力;;消除气泡脉动提取频散曲线的地声反演[A];中国声学学会2017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2 张晓阳;杜文凤;卢勇旭;马振元;林朋;;粒子群算法在煤田地震面波频散曲线反演中的应用研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三)——专题55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C];2015年

3 黄建伟;韩庆邦;仲晓敏;蒋謇;;软层介质对流固界面波频散曲线的影响[A];2017年西安-上海声学学会第五届声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7年

4 杨雅慧;张光超;邹晓峰;陈裕华;李彦奇;刘铭迪;;层状介质中面波频散曲线的正演[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C];2015年

5 王建楠;陈晓非;马青波;;背景噪音提取高阶频散曲线的矢量波数变换方法[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C];2018年

6 雷宇航;沈鸿雁;谢生杰;李晓辉;;基于全局优化的瑞雷波频散曲线快速稳定反演[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59: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专题60: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C];2017年

7 姚华建;肖翔;徐果明;;基于图像处理的相速度频散曲线自动追踪方法[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海澜;王秀明;林伟军;;井孔频散曲线的奇异特征[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欣欣;李庆春;;利用Aki公式提取主动源瑞雷波频散曲线[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一)——专题43: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44: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C];2016年

10 赵雪峰;孙成禹;郝舸;李文静;;应用瑞雷波频散曲线非线性反演近地表速度[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五)——专题6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楠;背景噪音提取高阶频散曲线的矢量波数变换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杨天春;瑞利波“之”字形频散与道路结构频散曲线的正演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李晶;面波在地震波场中的特性研究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宋先海;基于模式识别算法的高频瑞雷波频散曲线非线性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5 吕炎;基于超声显微镜系统的镀层材料频散曲线测量及弹性常数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6 卢建旗;多道面波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7 王冰;超声导波在电厂管道完整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房曰荣;隧道瑞雷波探测信号去噪与频散曲线提取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9 许进军;桩波动性状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汪利民;起伏地表三维高频瑞雷面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功恒;利用背景噪声高阶频散曲线研究四川盆地结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王冰;基于背景噪声的浅层地表结构高阶面波提取及反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于东凯;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4 张桃荣;浅地表面波频散曲线响应特征研究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5 章晨望;浅层主被动源面波频散曲线组合勘探方法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年

6 符健;基于改进非线性算法的瑞利波多模式频散曲线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7 岳亮;被动源瑞利面波两道法提取频散曲线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8 李雪燕;城市微动高阶面波在浅层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9 黎汉民;矢量波数变换法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侯小平;Rayleigh面波频散曲线正反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41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41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