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再生纤维素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阻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16:49
【摘要】:石油基聚合物薄膜因其成本低、质轻、多功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等特点,在包装防护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这种聚合物材料的过度使用将导致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消耗和不可降解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纤维素是地球上已知的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纤维素纳米纤维(CNF)是将天然纤维素化学处理后得到的一种再生纤维素,具有成本低、可再生和可生物降解等优点。然而,CNF较差的气体阻隔性能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氧气敏感型商品包装中的应用,尤其是在高湿度环境下。因此,开发具有高气体阻隔性能的CNF包装材料是势在必行的。纳米片层填充法已被报道为获得高气体阻隔性复合薄膜的有效方法。氧化石墨烯(GONS)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纵横比通常与聚合物基体共混制备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本课题使用逐层涂覆和热压成型法制备了GONS/CNF复合薄膜。但是由于CNF和GONS都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GONS/CNF复合薄膜表现出亲水性,导致水蒸气阻隔性能不理想。因此,本课题通过溶液浸渍法利用GN-704防水防腐纳米复合陶瓷涂层对纯CNF薄膜和GONS/CNF复合薄膜进行表面疏水改性,得到H-mCNF和H-mGONS/CNF复合薄膜。XRD结果表明,GONS被完全剥离并良好分散在CNF基体中。SEM和GI-WAXS表明GONS在强烈的剪切流场作用下沿薄膜方向高度取向。这种独特的结构使GONS/CNF纳米复合薄膜具有超高的氧气阻隔性能。仅添加3.66vol%的GONS,CNF薄膜的氧气渗透系数从5.5 ×10-13降低至1.4×10-17 cm3 cm.cm-2s-1Pa-1,下降了约4×104倍。同时,CNF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提高了2倍和57倍。此外,GONS的添加也提高了CNF薄膜的热稳定性。SEM结果显示,通过溶液浸渍法在CNF及其复合薄膜表面形成了一层由圆球状无机氧化物颗粒组成的微米级粗糙结构。这种粗糙结构使CNF及其复合薄膜表面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CNF薄膜的水接触角从0°显著提高到140°以上。疏水改性之后,由于水接触角的增大和可渗透水蒸气分子的减少,CNF及其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得到提高,CNF薄膜的水蒸气渗透系数从1.61×10-12降低至1.41×10-12 g·cm·cm-2 s-1 Pa-1。此外,疏水改性之后,H-mCNF薄膜具有良好的防污性和自清洁功能。
【图文】:

分子结构图,纤维素,分子结构


= (1 + 1 )(取向分布)修正后的气体渗透系数与 αφ 成二次关系。对比可知,Cussler 模型对应的 Rp 值低于Nielsen-Bharadwaj 模型,即关于纳米片层填料/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Cussler 模型比 Nielsen-Bharadwaj 模型的要求更苛刻。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 再生纤维素概述纤维素(CE)是地球上已知的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纤维素由失水葡萄糖组成,化学式为(C6H12O5)n,其分子结构如图 1-1 所示。纤维素具有可再生,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和可生物降解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石油基聚合物替代品[37,38]。天然纤维素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等方法处理可以制得再生纤维素,如纳米纤维素(NC)等[39]。NC 与天然纤维素相比具有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反应活性高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作为天然绿色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40,41,42]。纳米纤维素的直径约为 0-100nm,根据其微观形貌的不同,NC可以分为针状的纳米微晶纤维素(NCC)、网络状的微纤化纤维素(MFC)和纤丝状的纤维素纳米纤维(CNF)。

氧化石墨,石墨,结构模型


1 绪论伸强度 125GPa)的二维纳米材料[60,61]。由于独特的石墨化平面结构,石墨烯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理论值达 2630m2/g)和大的纵横比(约为 800),这种独特的片层状结构能够显著延长气体分子的渗透路径且减少气体分子的可渗透面积。此外,Bunch 等[62]从理论证明石墨烯片层具有不渗透性。因此,石墨烯是制备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高效气体阻隔性能填料[63]。但是,石墨烯易于团聚,不利于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氧化石墨烯(GONS)是通过 Brodie 法、Staudenmaier 法和改性 Hummers 法等氧化处理膨胀石墨得到的石墨烯氧化衍生物,其分子结构如图 1-2b 所示。经氧化处理之后,石墨烯片层结构上的部分双键被羟基、羧基和环氧基取代[64,65],这些含氧官能团的存在促进了GONS 在极性溶剂中的完全剥离和均匀分散,为赋予 GONS 与极性聚合物之间良好的界面结合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66]。因此,GONS 被认为是制备具有高气体阻隔性能的极性聚合物基纳米复合薄膜的优异气体阻隔填料。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6.4;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苑;;中科院二硫化钼/类金刚石碳复合薄膜研究获系列进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年11期

2 杨晓宇;任欢欢;黄玉龙;焦彩珍;张继;;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复合薄膜的结构及性能[J];中国塑料;2018年07期

3 魏少华;吴小军;杜凯;易勇;尹强;;笼型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合成及性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4 李志明;贾耀;张雅婷;毕忠杰;邓学良;翟燕;;滑石粉对聚酰亚胺/二氧化锆复合薄膜的影响[J];山东化工;2017年13期

5 孙俞;程逵;翁文剑;林军;王慧明;;二氧化钛/氧化锌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表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年S1期

6 韩文松;;聚酰亚胺/凹凸棒土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7 常振军;陈师;白璐;郭树远;王宇;宋天佑;;高导电纳米银/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3年12期

8 石敏;顾仓;许育东;王雷;苏海林;王云龙;齐三;袁琳;;无铅多铁性复合薄膜材料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3年23期

9 董云飞;蒋里锋;俞娟;王晓东;黄培;;化学还原法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6期

10 翁凌;闫利文;景伟;龚忠良;;碳化钛/聚酰亚胺高介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学与黏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广昊;;高分子半导体复合薄膜垂直相分离分析新技术[A];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4年

2 王昊;陈双俊;张军;许仲梓;;LDPE/POE/SmBO_3复合薄膜材料表面蚀刻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密永娟;欧军飞;杨生荣;王金清;;聚多巴胺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晓光;刘愉快;姚一平;;BiFeO3/La5/8Ca3/8MnO3复合薄膜的巨磁介电效应及高低电阻态转换行为[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赵巍;贾震;鄂磊;雅菁;刘志锋;;浸渍提拉法合成钛酸铋/二氧化钛复合薄膜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6 高学文;;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晶点解析[A];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研讨推广会暨塑料包装委员会第六届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旭;刘爱荣;钱东金;;碳纳米管-聚紫精复合薄膜的组装及其电化学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周生洋;牛奔;钟淦基;李忠明;;全降解原位纤维化网络复合薄膜形态调控与阻隔性能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 高分子加工[C];2015年

9 潘月秀;余瑞莲;石松;冯志海;;多联吡啶/过渡金属离子自组装复合薄膜材料[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10 朱军;杨明成;陈海军;刘克波;赵惠东;张传国;;γ—射线辐射对尼龙6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林;新型陶瓷复合薄膜研制出[N];广东建设报;2009年

2 成远发;复合薄膜的固化管理[N];中国包装报;2007年

3 李建国;多层共挤复合薄膜成为发展新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6年

4 单仁;复合薄膜基材的品种及性能[N];中国建材报;2006年

5 ;如何获得挺性好的复合薄膜[N];中国包装报;2002年

6 高学文;多层共挤复合薄膜的应用及发展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2年

7 黄虹 龚晓燕;我国多层共挤复合薄膜工艺日趋成熟[N];中国包装报;2003年

8 陈昌杰;聚乙烯醇在复合薄膜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5年

9 记者 郭新秋、刘文波;多层共挤复合薄膜在大连诞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10 赵世亮;复合薄膜的曲率与材料的热收缩率差异[N];中国包装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旭;零维二维纳米材料协同改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微结构与电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2 王相文;无机化合物纳米粒子杂化PI和复合薄膜的制备与介电性能[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3 刘媛媛;MWNTs表面态对聚酰亚胺基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及阻变特性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4 孙光耀;二氧化钒复合薄膜的结构设计及光电性能评价[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5 张冬丽;导热/介电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6 白国华;纳米软磁复合薄膜的PLD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陈晨伟;基于多层复合控释技术的PP/PVA/PP活性包装复合薄膜制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8 赵小佳;PVDF基有机复合薄膜的介电储能性能及其松弛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9 李永超;多铁复合薄膜中的逆磁电耦合效应及其调控[D];南京大学;2017年

10 叶宗标;石墨烯基纳米复合薄膜的设计、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温珍;再生纤维素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阻隔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叶静静;改性碳纳米管/聚偏氟乙烯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3 唐喜颜;Cu_2O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4 马馨雨;BN、AlN掺杂的高导热PI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5 王小明;多形貌Ag@SiO_2/PVDF高介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6 王磊;KNN-ST/PVDF复合薄膜介电性能和储能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7 徐乐;微乳液滴模板法构筑聚酰亚胺多孔复合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8 高岩;AgNWs@SiO_2与均苯型PI基体复合方法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9 裴鑫;PP/PLA功能型杂化复合材料的制备设计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10 葛亚丽;碳纳米管/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46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46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b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