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降压过程中闪蒸喷雾冷却不同润湿性表面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3:29
【摘要】:闪蒸喷雾冷却不同润湿性表面的实验研究,对于电子芯片冷却、航空器件冷却等有着实际意义。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手段,利用化学氧化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亲水性、疏水性的铜基表面。建立可视化试验系统对液滴在不同润湿性表面的降压汽化过程,以及闪蒸喷雾冷却不同润湿性表面时的实验现象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去离子水为工质,本文研究了降压过程中液滴在亲水表面和疏水表面上汽化的实验现象,总结了环境压力、表面初始温度对液滴汽化过程形态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速降压环境下液滴汽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快速汽化阶段、固定接触线阶段和液滴快速收缩阶段。液滴在疏水表面的汽化时间明显长于亲水表面,并且疏水表面上液滴的快速收缩阶段占整个汽化周期的比例小于亲水表面。对于亲水表面,环境压力越低,表面温度越高,液滴汽化时间越短,定接触线汽化阶段所占整个汽化过程的比例越大。本文还研究了喷雾锥角随环境压力的变化,以及喷雾冷却不同润湿性表面的典型现象。结果显示:在喷射过程中,喷雾锥角存在一个最大值,并且随环境压力减小、工质温度升高,最大喷雾锥角有所增加。对低压环境下,喷雾冷却不同润湿性表面的可视化实验研究显示:喷雾至亲水表面和光滑铜表面的汽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液膜形成阶段、液膜剧烈汽化阶段、固定接触线的汽化阶段和液膜界面收缩阶段。喷雾液滴在亲水表面形成液膜的铺展速度大于光滑铜表面,并且在这两种表面上都出现气泡爆裂,气泡爆裂后光滑铜表面会有局部干涸现象。对于润湿性较差的疏水表面,基本不发生液膜铺展现象。继而本文研究了低压环境下喷雾冷却不同润湿性表面的传热特性。喷雾阶段热流密度迅速上升至最大值,继而逐渐下降。相同工况下,喷雾冷却亲水表面的热流密度较大,表面温度下降也更快。在汽化阶段,由于亲水表面温度较低,热流密度下降也更快。而疏水表面主要在喷雾阶段发生冷却,热流密度波动较大,表面温度略有下降。实验分析了环境压力、工质温度、表面初始温度对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亲水表面和光滑铜表面,随环境压力的降低,喷雾阶段的最大热流密度并非一定增加。这是由于环境压力对传热特性的影响有两方面:1)环境压力降低,工质汽化越剧烈,其温度下降也越快,有助于提高换热性能;2)环境压力越低,雾化效果越好,工质对表面的冲击减弱,使换热性能有所下降。喷雾结束后的汽化阶段,随环境压力降低,汽化越剧烈,表面温度下降也越快。当工质温度降低、表面初始温度升高时,喷雾阶段热流密度越大,但对喷雾结束后汽化阶段的热流密度影响不大。而对于喷雾冷却疏水表面,由于液膜很难铺展,换热仅存在于喷雾阶段,液体冲击对换热性能影响显著,同时工质温度越低、表面初始温度越高时,喷雾阶段的热流密度越大。
【图文】:

示意图,模型,示意图,表面润湿性


.2 表面润湿性的介绍表面润湿性常用表面接触角进行描述,接触角是指在气-液-固三相交点所气-液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固-液交界线之间的夹角为 θ,是润湿程度的量度 0<θ<90°时,表面呈亲水性。当 90<θ<180°时,表面呈疏水性。对于表面的静态接触角,根据杨氏公式(Young Equation)来描述。液滴面平衡时的接触角与界面张力之间的关系。γ = γ γ cos (其中:γ 为固-气的界面张力;γ 为固-液的界面张力;γ 为气-液的表面。对实际表面润湿特性的描述有 Wenzel[63]模型和 Cassie[64]模型。Wenzel 认糙表面固-液接触面之间的真实接触面积要大于表观接触面积,,使表面润湿增大,即接触角减小。Cassie 等认为液滴在表面上不能填满粗糙表面上尺寸的凹槽,所以液滴下方与固体表面间将有截留的空气存在,于是表观上的液触面其实由固体和气体共同组成,因此表面润湿性减小。Cassie 模型如图a)所示;亲水表面液滴附着的 Wenzel 模型示意图如图 2-1(b)所示。

接触角测量,润湿性,实验系统


α1= 38.1° α2= 129.51° α3=94.9°(a)亲水表面 (b)疏水表面 (c)光滑表面图 2-2 不同润湿性表面的接触角测量图2.4 实验系统介绍本文建立了低压环境下,液滴在不同润湿性表面汽化过程的可视化实验系统如图 2-3 所示。实验系统包括测试罐、真空系统、摄像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四个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淑贤;米梦龙;崔婧格;徐闯;陈鹏;刘璐;;低压环境下闪蒸喷雾冷却不同润湿性表面的实验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9年10期

2 梁天生;邵爱华;魏晓明;李阳;;燃气轮机压气机进口喷雾冷却系统分析[J];热电技术;2009年03期

3 张振豪;蒋彦龙;李卓裴;;液氮喷雾冷却综述[J];江苏航空;2018年03期

4 刘然;张磊;张显;;喷雾冷却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J];真空与低温;2018年05期

5 陈交;邵华;姜英博;;复合喷雾冷却法在汽轮机转子车削加工中试验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5年09期

6 路建岭;吴培浩;麦粤帮;潘城岿;;喷雾位置对上喷式喷雾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0年04期

7 赵彩虹;王云峰;;基于绿色制造的低温气动喷雾冷却技术的基础研究[J];科技资讯;2008年32期

8 苗文海;罗宗仁;;无填料喷雾冷却塔技术的应用分析[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6年11期

9 刘剑,缪佳兴;喷雾冷却技术及其应用[J];工具技术;2004年11期

10 周作良,苗学舜;喷雾冷却塔为企业增强竞争力[J];化工科技市场;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学舜;;无填料喷雾冷却塔的原理与应用[A];冷却塔研究会成立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华;程文龙;彭钰航;;微重力下喷雾冷却的地面模拟方案探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C];2017年

3 王志刚;;水喷雾冷却防护在生产中的应用[A];2016中国工程防火技术与灭火救援大会文集[C];2016年

4 司春强;邵双全;田长青;刘小朋;肖杨;;润滑油对喷雾冷却性能影响[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彦良;;喷雾冷却主动热防护技术应用效果数值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杨嘉;陈国泰;吴祥生;张宏宇;戴通涌;;喷雾冷却系统在风冷式冷水机组中的应用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江浩杰;沈立刚;;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在连铸喷雾冷却供水系统中的应用[A];自动化技术与冶金流程节能减排——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彦永;;液化烃储罐水喷雾冷却系统设计[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9 张雨薇;刘妮;;含有添加剂的喷雾冷却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徐洪波;司春强;邵双全;田长青;;压力式封闭喷雾冷却系统雾化过程分析[A];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魏志海;新型喷雾冷却装置提高电炉可靠性[N];世界金属导报;2019年

2 记者白茂槐 通讯员张俊;国内首创电弧炉一次烟气喷雾冷却净化工艺[N];中国冶金报;2010年

3 裴丽苗;喷雾冷却在高炉煤气干法回收系统上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4 ;连续铸钢新技术问答[N];中国冶金报;2003年

5 刘晨;钢铁喷嘴应用技术[N];中国冶金报;2003年

6 朱波 胡辉;让科技与效益比翼齐飞[N];科技日报;2010年

7 王峰;振翅击长空 奋起再向前[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龙;喷雾冷却换热强化特性的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陈华;闪蒸及喷雾液滴特性对喷雾冷却强化换热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彭钰航;真空闪蒸喷雾冷却传热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章玮玮;紧凑型喷雾冷却系统强化换热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周年勇;机载喷雾冷却特性的实验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6 张震;微纳米表面喷雾冷却的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侯燕;多喷嘴喷雾冷却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张伟;微槽表面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9 王亚青;喷雾冷却无沸腾区换热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赵锐;喷雾冷却传热机理及空间换热地面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婧格;降压过程中闪蒸喷雾冷却不同润湿性表面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2 于冉冉;喷雾冷却强化换热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3 王炯;竖直运动热壁面喷雾冷却的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4 赵立坤;燃气轮机进口喷雾冷却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5 张翔宇;间接空冷机组喷雾冷却增效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6 颜培亮;乙醇水喷雾冷却换热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7 陈晗;冶金过程中高温金属非稳态喷雾冷却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8 高久良;添加剂对喷雾冷却影响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赵U哶g;回转筒体高温物料喷雾冷却传热特性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10 陈文明;闭式循环喷雾冷却在无沸腾区换热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9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69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