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聚烯烃微孔薄膜孔隙结构演变与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3:43
【摘要】:聚烯烃微孔膜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锂电池隔膜、空气净化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聚烯烃微孔膜作为锂电池隔膜重要组件,其性能要求日益提高。由于微孔膜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众多且影响复杂,微孔膜产品存在厚度、孔隙率等指标不能整体兼顾且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微孔膜的干法制备工艺,深入探讨工艺、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实现孔隙结构的调控,对微孔膜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微孔膜干法制备工艺参数对薄膜晶体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孔隙结构演变机理,为高性能微孔膜的制备提供了一定参考。针对硬弹性基体薄膜制备的关键工艺环节,基于Taguchi方法,以熔体牵伸比、气隙、挤出温度、流延辊温度为实验因素,以基体薄膜的弹性回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信噪比分析,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基体薄膜硬弹性的影响,获得了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为了进一步探究聚烯烃材料在流延过程中的晶体结构变化,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及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对聚烯烃熔体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熔体牵伸比对基体薄膜结晶度、周期性、取向度及拉伸性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晶体取向与基体薄膜成孔性能的关系。退火能够完善晶区结构,提高结晶度,并进一步改善基体薄膜的硬弹性。本文以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为实验变量,以提高基体薄膜弹性回复率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实验变量与优化目标之间的响应面模型。经方差和残差分析,探讨了退火工艺参数对基体薄膜硬弹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的退火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退火温度与基体薄膜晶体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针对直接影响并决定微孔膜最终形态和性能的拉伸诱导微孔形成过程,分析了基体薄膜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形力学行为,研究了各应变阶段的晶体结构变化,分析了微孔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探究了拉伸温度、拉伸比等对微孔膜孔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解释了不同拉伸条件下的微孔形成机制。
【图文】:

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


及性能需求日益提高。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件,是锂电池组件中技逡逑术壁垒最高的高附加值材料,它将正极和负极分隔开来,并允许锂离子通过,逡逑如图1-2所示[6,7]。此外,当锂电池发生短路时,聚烯烃隔膜还会发生闭孔,保逡逑证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能。目前,商用的聚烯烃微孔膜主要包括PP单层膜、PE逡逑单层膜及PP/PE/PP三层复合膜,主要生产厂商包括Celgard、东燃化学、Entek、逡逑旭化成、UBE公司等。逡逑'flHv逡逑e邋e逡逑——逦:j ̄ ̄逡逑^逦Electrolyte逡逑^邋^邋k'邋^逡逑|逦?邋W邋iki邋w邋|逡逑V邋Anode逦t邋Cathode逦J逡逑(Graphite)邋Separator邋(UCoPJ逡逑图1-2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逡逑Fig.邋1-2邋Internal邋structure邋of邋lithium-ion邋battery逡逑1.2聚烯烃微孔膜的制备工艺逡逑1.2.1湿法工艺逡逑湿法又称为热致相分离法(Thermally邋Induced邋Phase邋Separation,TIPS),其逡逑原理如图1-3所示[8]。首先将某种高沸点小分子溶剂(如石蜡油等)与聚烯烃材逡逑料在较高温度下熔融形成均相熔体,然后通过挤出、压塑等方式成型为薄膜。逡逑在成型过程中,温度下降导致固-液相分离或液-液相分离,即可用挥发性试剂将逡逑高沸点小分子物质萃取出来,经千燥处理后获得微孔膜。在制备过程中,可以逡逑先将发生相分离的薄膜进行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然后再进行溶剂萃取,也可逡逑以先将溶剂萃取出来再进行拉伸。湿法工艺主要用于单层PE微孔膜的制备

原理图,干法工艺,原理


逦相分离逦隔膜逡逑图1-3湿法工艺原理逡逑Fig.邋1-3邋Principle邋of邋wet邋process逡逑湿法工艺制备的微孔膜抗穿刺强度大,拉伸强度高,孔隙分布均匀且孔隙逡逑结构易于调控。但是所需设备复杂,生产周期较长,,提高了生产的成本。此外,逡逑由于该过程中用到大量的溶剂,易污染环境。逡逑1.2.2干法工艺逡逑千法又称为熔融拉伸法,其原理如图1-4所示[8]。千法工艺主要包括三个步逡逑骤:(1)聚合物熔体在高温下熔融挤出,经高速牵伸和冷却成膜,在应力场下逡逑结晶获得排状堆积片晶结构;(2)将基体薄膜在低于熔点20-40°C的温度条件逡逑下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晶体缺陷,完善片晶结构;(3)将基体薄膜分别进行逡逑冷、热拉伸,冷拉伸诱导片晶分离,形成微孔,热拉伸使微孔进一步扩大。最逡逑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热定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83.2;TQ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金;郭丕胜;王晶;;环境友好型聚烯烃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进展[J];化工设计通讯;2019年02期

2 王建平;;十三五中国聚烯烃产业发展趋势透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03期

3 刘静;孙姝琦;黄文氢;张明森;;超高效合相色谱法快速检测聚烯烃材料中的15种抗氧剂[J];石油化工;2017年03期

4 吴珲;王峰;;受阻胺在聚烯烃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1年03期

5 ;汽车用聚烯烃材料单一化关键技术研究在北京启动[J];石油化工;2009年02期

6 曾威;聚烯烃材料的粘接[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0年03期

7 张琳;代模栏;朱如瑾;邹明国;陈永芬;周明初;张开;;聚烯烃用BG溶剂型胶粘剂的应用[J];粘接;1987年03期

8 陈乐怡;;乙烯的共聚物[J];燕山油化;1987年02期

9 唐士培;;聚烯烃的新进展[J];石油化工;1988年07期

10 R. K. Mehta;D. M. Bvck;刘敏;;保持气味的氟化高密度聚烯烃[J];包装与食品机械;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友良;;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的设计与合成[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胡友良;;聚烯烃材料的功能化及改性[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3 殷敬华;栾世方;朱连超;;血液储存及输注器械用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4 郭卫红;;绿色阻燃聚烯烃材料的研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郑震;黎朝;刘淑娟;王新灵;;基于有机硼烷的低表面能聚烯烃材料的粘接机理[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徐僖;;辐射对聚烯烃材料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陈静;朱平;吴驰飞;;纳米接枝炭黑在聚烯烃材料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聪;宋剑斌;;耐辐射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材料的研制[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9 李敏;王兴宝;罗毅;陈昶乐;;第二层配位空间效应调节钯镍金属对乙烯单聚和共聚的性能[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C];2017年

10 李悦生;;均相过渡金属催化聚合制备新型聚烯烃材料[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8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从基础到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马平川;汽车用聚烯烃材料单一化关键技术研究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宋玉春;输液包装推动聚烯烃材料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陈发明 通讯员 冯作文;研发“走心”带动产品“走俏”[N];经济日报;2017年

4 柏林 记者 李泳沩;我国化学生物改性聚烯烃材料实现产业化[N];吉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盛潇涵;突破,在砥砺与创新中实现[N];威海日报;2010年

6 李宏乾;“863”新材料启动五大化工专项[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记者 王晓晖 通讯员 王立新;石化院“三个中心”作用日益显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精细化工怎样走好自主研发路?[N];中国石油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毅;在复合应力场下获取高性能凝聚态结构的聚烯烃管材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纯;高品质化学发泡聚烯烃材料的制备及其断裂行为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3 陈钱宝;RAFT聚合方法合成响应性聚合物和功能性聚烯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彭锟;动力锂电用陶瓷改性聚烯烃及PSA/PET/PSA无纺布隔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5 许祥;两亲分子设计在抗静电聚烯烃材料与防水抗菌纸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杰杰;聚烯烃微孔薄膜孔隙结构演变与调控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向银域;基于SnO_2纳米结构修饰的聚烯烃锂二次电池隔膜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高佳鑫;聚烯烃催化剂与功能化聚烯烃的合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李杰康;氧化物在阻燃聚烯烃电缆料中的协效作用[D];河北大学;2019年

5 李冻玲;我国聚烯烃需求预测及工艺成本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6 陆波;聚烯烃/电纺尼龙66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结晶、界面及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许芳;基于叶立德同源聚合的α,ω-链端功能化聚烯烃的设计与合成[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8 邱瑜;聚烯烃的温敏改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7年

9 刘智颖;吡咯亚胺钒络合物催化制备含功能性乙氧基硅烷的乙烯共聚物[D];浙江大学;2017年

10 李全勇;基于ICCD的聚烯烃类绝缘材料击穿光谱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87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87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1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