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理县黄泥坝子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及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2 01:17
【摘要】:西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滑坡灾害频发,灾害损失严重,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黄泥坝子滑坡位于四川理县,发生于2017年8月9日。滑坡失稳后,堆积体持续滑动时间长达三个多月,此后减速开始缓慢蠕动,对前缘及坡下的居民和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滑坡产生长时间滑动的原因,除了受地形和降雨等因素影响外,滑带土的强度特性及变化规律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分析研究查明滑坡滑带土的强度特性及稳定性状况十分必要,且对于指导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通过一年多的跟踪调查和监测,滑带土微观结构、矿物成分及水化反应、直剪试验、环剪试验与三轴蠕变试验,数值模型分析计算等研究工作,分析了滑坡地质特征、演化过程及变形机理,研究了滑带土物理性质、抗剪强度和蠕变等力学特性,计算分析了滑坡渗流场及稳定性。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1)黄泥坝子滑坡属于大型-复合式-中速-土质滑坡。滑坡体积120万m3,最大滑距174m,滑坡运动过程分为等速、加速、减速及蠕动等阶段,滑坡空间上分为主滑动、次级滑动、牵引、堆积及挤压变形区,变形破坏模式随空间演化而改变。滑坡具有运动时间长、滑程短、逐级破坏的特点,诱发因素主要为降雨。综合分析认为顺直的地形、复杂的破坏模式及特殊的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是促使滑坡长时间缓慢运动的原因。(2)滑带土物理性质较为特殊。滑带土中粉粒和粘粒含量均在38%以上,粘土矿物含量为57.29%,矿物多呈片状,剪切后颗粒沿剪切面重新定向排列;饱水过程中,滑带土中部分碎屑矿物(长石)会转化为粘土矿物(伊利石和蒙脱石),可溶性矿物会溶解,从而导致了滑带土细微观结构发生改变,K~+、Na~+、Ca~(2+)、SO_4~(2-)、HCO_3~-、Cl~-等离子浓度均呈现对数增长趋势。(3)滑带土强度的直剪试验结果表明,原状土存在较强的原生结构,原状和重塑土的抗剪强度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快速减小,随浸泡时间均呈先快后慢的显著衰减;原状土抗剪强度的下降降幅远大于重塑土,其中粘聚力降幅大于内摩擦角,滑带土抗剪强度急剧下降阶段含水率范围为18.1~24.6%。浸水48h~72h是滑带土抗剪强度和各离子溶度由快速转为缓慢变化的转折区间,粘聚力衰减归因于矿物溶解及离子交换等水土相互作用,改变了滑带土的细微观结构;内摩擦角衰减归因于水土反应过程中碎屑矿物部分转化为内摩擦角更小的粘土矿物以及水润滑降低了颗粒间的摩擦阻力。(4)滑带土强度的环剪试验分析表明,剪切速率较大时,剪应力-位移曲线波动幅度较大,且达到稳定状态需要更大的变形,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滑带土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均增大,残余强度的增大与滑带土粘粒含量较高有关;滑带土的峰值粘聚力、峰值内摩擦角以及综合内摩擦角均可与剪切速率拟合成良好的对数关系。(5)滑带土的三轴蠕变试验分析显示,滑带土蠕变过程包括瞬时弹塑性变形、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阶段,由结构转变引起的土体软化在蠕变中起主导作用,滑带土的稳定变形速率和绝对变形量均与轴向应力值表现为正相关。滑带土长期强度:c=16.4 kPa,?=14.34~°,与峰值强度参数相比分别减少了43.8%和28.9%,表明了时间效应对粘聚力的影响要大于内摩擦角,而内摩擦角的减小表明颗粒位置的不断调整是显著的。(6)模拟分析计算显示,天然状态下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系数为1.018,处于欠稳定状态;20mm/d持续降雨条件下,随着滑带土逐渐饱水,滑坡稳定性会快速下降而处于不稳定状态。
【图文】:

黄泥,全貌图,滑带土


黄泥坝子滑坡具有运动时间长、滑程短、逐级破坏的特点化特征除了与所处复杂地形及降雨等外部因素有关外,滑动带素,所以需对滑带土的性质如细微观、强度特征等开展研究;说,滑坡长期处于蠕变变形,有必要针对滑带土的蠕变规律进泥坝子滑坡堆积体规模大、所处位置高、局部厚度深,前缘堆积体一旦再次失稳滑动,,将严重威胁下方居民及来往游客的生坡现阶段进行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技术路线图,论文,物理试验,滑坡稳定性


7图 1-2 论文技术路线图.4 主要成果及创新.4.1 主要成果本文在详细现场地质调查及变形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基本物理试验、观试验及力学强度试验,研究了黄泥坝子滑坡滑带土的物理性质、抗剪(残余度和蠕变等力学特性,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成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4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博;赵法锁;王雷;吴韶艳;贺子光;;黄土 基岩滑坡滑带土特性及其演化过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年04期

2 田文;;谭家湾滑坡含粗颗粒滑带土流变性质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7年06期

3 张丽萍;刘超;;公路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选取方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4 王世梅,刘德富,田斌;滑带土强度参数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2期

5 杨志(钅宏);;滑带土综合摩擦系数值的推算[J];铁道标准设计通讯;1983年06期

6 刘梦琴;陈勇;;基于直剪试验的滑带土强度再生特征研究[J];人民长江;2018年18期

7 陈松;陈剑;乔春生;;四川省屏山县新安镇红土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反演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7年01期

8 李江;许强;胡泽铭;刘汉香;张群;卢远航;王森;;川东红层原状滑带土饱水软化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9 汤罗圣;殷坤龙;李远耀;缪海波;刘艺梁;;三峡库区某滑坡滑带土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10 李蕊;于孝民;王振涛;;川东红层缓倾角地层中降雨引起滑带土饱和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J];土工基础;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翔;康景文;蒋进;王义军;;膨胀土地区某滑坡滑带土强度指标确定方法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祥友;刘成渝;李玉生;官泽鸿;;滑坡滑带土残余内摩擦角预测模型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3 张玉成;杨光华;胡海英;乔有梁;姚捷;曾进群;;某滑坡体滑带土抗剪强度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何德海;汪益敏;;南岭滑坡分析与治理[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5 刘志红;张建设;;岚皋祖师庙滑坡判定及稳定性分析[A];2010全国非金属矿产资源与勘察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10年

6 马云长;苏培东;郑智洋;李有贵;廖宸宇;;基于滑带土应变软化的滑坡渐进破坏研究[A];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7 杨绍平;王子忠;;某古滑坡形成及复活机理分析[A];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6年

8 温庆珍;;滑坡岩土参数的取值[A];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6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林锋;黄润秋;;滑带土强度对水的敏感性三轴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倬元;;序言[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通讯员 白文起 郑小兰;两条腿跑出来的工程师[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钦文;基于原位蠕变试验的滑带土特性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2 蒋秀姿;巨型低速滑坡滑带土蠕变行为与非线性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喻章;杉树槽滑坡滑带土强度衰减特性及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4 吴剑;滑带剪切过程的离散元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5 汪斌;库水作用下滑坡流固耦合作用及变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6 李华斌;滑坡滑带土微结构的定量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7 徐海清;离子土固化剂加固滑带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王志俭;万州区红层岩土流变特性及近水平地层滑坡成因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9 王鲁男;不同含水率与剪切速率下滑带土残余强度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10 鲁莎;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滑带特性及变形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杭森;西南红层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2 段诚仕;理县黄泥坝子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及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昊;泾阳滑带土剪切破坏多尺度结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4 刘虎虎;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层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5 吴玉章;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大型滑坡滑带土参数及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6 程月;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带土强度变形试验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7 汪锴;大准铁路南坪隧道滑带土非饱和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8 曹世超;金坪子蠕滑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9 封凯强;黄土-泥岩切层滑坡滑带泥岩强度特性及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10 田桂莉;金沙江上游滑带土强度特性的环剪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92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92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