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宽温区铁电电卡效应相变调控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3:39
【摘要】:制冷技术的应用覆盖了工农业生产、生物医疗、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目前的制冷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压缩机制冷,但压缩机制冷无法摆脱制冷剂的使用,会排放大量气体引发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电卡制冷是通过电场来诱导铁电体的相变使材料的熵发生改变,进而控制材料的吸/放热过程,可实现热搬运和制冷。电卡制冷无需危害环境的制冷剂,更加绿色环保,并且具有简单轻便的特点。因此,电卡制冷技术成为新型制冷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目前材料研究的热点。目前报道的电卡效应的温变范围普遍较窄,甚至是在某一个固定的铁电-顺电相变温度点附近,并且往往这些温度点或温度区间高于室温,进而限制了电卡效应的应用。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理论上提出了设计宽温区电卡效应材料的设计方案和思路,分别利用应力、应变、相变,对加宽电卡效应的操作温度范围和提高电卡效应的熵变、温变进行研究。首先,设计构建了适用于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对组分梯度钛酸锶钡铁电双层膜的电卡效应宽温区协同作用的热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验证了不同的组分梯度、压缩应力和拉伸应力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调控钛酸锶钡双层膜的电卡绝热温变和温度区间。当外加应力为0.4 GPa时,体系的电卡绝热温差和温度范围分别为3.55K和267K。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铁电材料本身的组成成分和外加应力可以加宽材料的电卡效应温度区间。其次,设计构建了超晶格体系中的失配应变加宽电卡效应宽温区的研究模型,选取锆钛酸铅/钛酸铅超晶格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力学计算的方法,研究超晶格体系中的晶格失配对电卡效应温区的影响。由于铁电超晶格的组成材料为极薄的特殊结构,因此超晶格中同时存在层间失配应变和基底失配应变。通过计算结果得到了关于层间失配应变与基底失配应变的“相图”,两种失配应变的共同作用可加宽锆钛酸铅/钛酸铅超晶格的电卡效应的温度区间,达到281K;同时结果表明,改变超晶格体系中组成层的厚度比例,也能调控超晶格体系的转变温度和温度区间。不仅铁电材料中的铁电相-顺电相相变会影响电卡效应,反铁电相-铁电相、铁电相-反铁电相、反铁电相-顺电相相变过程同样也会对电卡效应产生影响。因此,选取了钐掺杂的铁酸铋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力学函数,研究铁电-反铁电相变对电卡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钐的掺杂可以诱导出铁酸铋中的反铁电相,进而影响电卡效应的熵变和温区范围。并且,静水应力也能产生同钐掺杂相似的影响,诱导铁酸铋出现反铁电相,从而加宽了电卡效应的温度范围。综上所述,为加宽电卡效应的操作温度范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应力、应变、相变)进行了材料模型的设计。利用热力学计算的方法,验证了铁电材料的弯曲效应、晶格失配以及金属掺杂等因素对电卡效应的影响,有利于未来高效率制冷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图文】:

电滞回线,极化强度,电场,饱和极化


铁电体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当顺电相通过铁电相变温度冷却时形成畴结构。在逡逑极化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极化矢量与电场的非线性响应关系构成了电滞回线,逡逑如图2-1所示。逡逑/逡逑Pr逡逑-Ec邋0邋Ec逦^逡逑-Pr逡逑逦逦逦Ps逡逑图2-1铁电体的电滞回线逡逑Figure邋2-1邋The邋hysteresis邋loop邋of邋ferroelectric逡逑由图2-1可以看出,当外加电场比较小时,极化强度随电场变化呈线性,逡逑但随着外加电场的逐步增大,线性关系被打破,当电场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逡逑时,,极化趋于饱和状态。进一步增强电场,极化强度依然增加,但速度明显逡逑趋于平缓,达到最大值,称为饱和极化强度八。然后开始降低电场强度,极逡逑化强度随之减小。当电场强度降为0时,极化并没有消失,此时称为剩余极逡逑化强度A。继续反方向施加电场,极化强度又从0反向增加至剩余极化强逡逑度。随着反向电场的不断增大,极化强度达到反向饱和极化强度-&。材料的逡逑极化强度回到零点时所处的电场大小称为矫顽力一般情况下

视角,格结构,钙钛矿,立方相


铜结构[2,3]、层状氧化铋结构[4-6]和焦绿石结构。其中,钙钛矿结构的化逡逑学通式为AB03型,是铁电材料中研究较多的一种,如钛酸钡、钛酸铅、锆逡逑钛酸铅等。其结构如图2-2所示,空间群为pwjm。在经典的体心立方结构逡逑中,A原子位于顶角,晶格中的氧原子形成八面体结构,B原子位于氧原子逡逑八面体的中心。在图2-2所示的晶格阵列中,6个氧原子构成了标准的八面体逡逑结构,八面体的顶角相互连接形成简单立方结构,而网格中的空位由A原子逡逑占据。每个A原子周围都有12个等距的氧原子。每个氧原子的周围也有2逡逑个B原子和4个A原子。逡逑一般来说,低电价、大半径的离子如Pb、Ba、Sr等占据A位,位于相逡逑邻的八个氧八面体的空隙,配位数为12;而高电价、小半径的离子如Tk邋Zr、逡逑Ni等离子占据B位,位于氧八面体的中心,配位数为6。逡逑-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墉,杨悦非,罗朝渭,刘月琴,王渭源;强磁场、宽温区冲(4.2-300K)离子注入GaAs霍耳测磁探头[J];低温物理学报;1988年03期

2 苍大强;贾乐堂;;连续分区流化床中不等温区间的传热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9年04期

3 徐倩;谢晶;;数值模拟在多温区冷藏车领域的应用[J];制冷技术;2008年04期

4 徐若权;钟国辉;吴伟;吴宵军;陈兴;;冷藏车用双温区制冷系统运行特性及温控优化的试验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9年04期

5 潘雄;;超宽温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材料及器件研发项目获支持[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1期

6 段磊;;新型宽温区压力传感器技术[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9年12期

7 张宏亮;鲁五一;阳同光;;多温区控制系统采样通道的硬件设计[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6年10期

8 王雄鹰,吴鹏抟,何现来;家蚕发育恒定温区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9 刘广海;谢如鹤;邹毅峰;郑映云;;多温区冷藏车温度场测试实验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年12期

10 马红宾;冰箱新动态——多温区冰箱[J];家庭电子;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锋;汤毅;谢晶;;多温区冷藏车冷冻室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七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明超;赵建芳;李观_g;陈阳;王德森;;双温区酒柜噪声的分析与测试[A];2013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金滔;陈国邦;沈漪;黄永华;吴张华;;进入低温温区的热声驱动脉管制冷机[A];第五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震德;薛宁;刘宗岳;程贵亮;;冰箱冷量智能分配的研究[A];2013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童蕾;吴世庆;江文洪;陈超敏;;三温混联制冷循环的多温区直冷冰箱[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邱钟明;吴爱深;;宽温区镍氢电池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成志;杨帆;董德平;;150-250K温区低温环路热管的降温启动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郭榜增;赵艳梅;;双温区自动空调系统HVAC结构原理及应用[A];第十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9 王金锋;谢晶;;基于CFD技术的冷藏车优化设计[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程学全;;多温区冰箱无霜间室自动化霜设计心得[A];第九届全国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思凡;高铁助推云南旅游“温区”变“热”[N];昆明日报;2017年

2 陈庆春;多温区冰箱渐入佳境[N];中国电子报;2004年

3 琪非;“四温区冰箱”把握市场新脉搏[N];中国电子报;2003年

4 白轶南;冰箱选个多门多温区的[N];健康时报;2007年

5 ;多温控制冰箱百分百的真正保鲜[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6 郭惠君;新飞的“新鲜”之源[N];国际商报;2006年

7 郭惠君;新飞的“新鲜”之源[N];中国经营报;2006年

8 郭惠君;新飞挖掘“新鲜”之源[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郭惠君;新飞冰箱的“新鲜”之源[N];中国电子报;2006年

10 李庆益 谢琪辉 蓝翊文;旅检测温区传来刺耳警报[N];中国国门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晓慧;宽温区铁电电卡效应相变调控的理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2 周业丰;持液气固流化床中多温区的构建、调控及其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董文庆;液氦温区分离型脉管制冷机的性能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韩磊;液氦温区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实际气体效应影响及性能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侯孟希;CF_4、N_2及混合物在普冷温区下绝缘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6 刘东立;基于热力学的预冷型液氦温区JT制冷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曹强;液氦温区多级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菲菲;蓄冷式多温区LNG冷藏车的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2 汪学军;多温区自动测控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与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赵鑫鑫;冷藏车多温区分布优化及温度精准调控[D];山东大学;2014年

4 李卓;汽车多温区建模和控制方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5 杨晓生;多温区无铅回流焊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宏亮;多温区控制系统算法研究及鲁棒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7 韦晓慧;多温区测控系统的解耦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8 梁雄军;汽车空调多温区控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黄海阳;多温区控制电热毯[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文颂;汽车双温区空调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东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92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92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d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