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薄膜的制备及其表面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16:25
【摘要】:ITO薄膜具有高载流子浓度(10~(20)cm~(-3))、低电阻率(10~(-4)?·cm)及高可见光透过率(80%),被广泛的应用于平面显示、太阳能电池以及电磁屏蔽等领域。表面等离子体因具有近场增强效应被广泛的应用于传感、探测、超分辨率成像等领域。目前表面等离子体材料多采用金属,但金属在红外范围内的损耗较高且性质固有,这些性质严重影响了器件的性能。ITO具有可调的光电性质,在红外范围内实现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同时损耗较小,因此可以作为红外范围内理想的表面等离子体材料。本文首先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不同温度、不同溅射时间以及不同衬底的实验条件下制备ITO薄膜,优化其工艺参数:当制备温度450℃,溅射时间为115min时电阻率最低(8×10~(-5)?·cm),溅射时间为15min时可见光平均透过率最高(96%);与玻璃衬底和石英衬底相比,以蓝宝石为衬底制备的ITO薄膜表面粗糙度较小,均方根粗糙度(Rq)低至1.13nm;不同条件下制备的ITO薄膜均为立方多晶铁锰矿结构。通过改变ITO薄膜的制备温度和溅射时间,实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长的有效调制(2000-1183nm)。理论计算了ITO薄膜的介电常数实部,证明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长的大小主要由载流子浓度决定。最后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了ITO纳米阵列的消光光谱与局域电场分布,得到:当ITO纳米阵列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与入射波长匹配时,ITO纳米结构的局域电场强度提高了2-3倍。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84
【图文】:
a)ITO(11.2±1.8nm,30% Sn)纳米颗粒的 TEM 图像(b)不同 Sn 掺杂浓度的 ITO 纳米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光谱[16]O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O 薄膜作为一种重掺杂的 n 型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子浓度(1020~1021cm-3)以及低电阻率(10-4 cm),其禁带宽度在 3.5-4.3eV有光电性质可调、化学性质稳定及易刻蚀等优点,因此在探测[19]、传感[21]、太阳能电池[22]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观结构膜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其光电性质的好坏,因此对薄膜微观结构的研究具有晶体结构究者们采用 X 射线衍射仪(X Ray Diffractometer,XRD)测试,研究了不同的 ITO 薄膜的微观结构: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的黄成亮等人[23]在 201
m[26]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的 ITO 薄膜的 AFM 图;图 1.2(b)为彭寿[12]等人在 2016 年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制备的 ITO 薄膜的 SEM 照片;图1.2(c)为 S S Kim[8]研究组在 1999 年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 ITO 薄膜的 AFM 图;图 1.2(d)为 H Kim[27]研究组在 2001 年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的 ITO 薄膜的 AFM 图。以上研究表明:ITO 薄膜的表面形貌具有平整、均匀、致密的特点,其表面颗粒呈无序分布,表面粗糙度及颗粒尺寸受制备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图 1.2 磁控溅射法制备的 ITO 薄膜的(a)AFM 照片[26](b)SEM 照片[12](c)溶胶凝胶法制备 ITO 薄膜的 AFM 图[8](d)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 ITO 薄膜的 AFM 图[27]1.2.2 能带结构图 1.3 为 In2O3的能带结构,直接带隙 EeVg3.750= 。导带中电子的有效质量为0m ≈ 0. 35m,0m 指自由电子的有效质量。费米能级FE 处于导带与价带中间。
本文编号:2717863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84
【图文】:
a)ITO(11.2±1.8nm,30% Sn)纳米颗粒的 TEM 图像(b)不同 Sn 掺杂浓度的 ITO 纳米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光谱[16]O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O 薄膜作为一种重掺杂的 n 型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子浓度(1020~1021cm-3)以及低电阻率(10-4 cm),其禁带宽度在 3.5-4.3eV有光电性质可调、化学性质稳定及易刻蚀等优点,因此在探测[19]、传感[21]、太阳能电池[22]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观结构膜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其光电性质的好坏,因此对薄膜微观结构的研究具有晶体结构究者们采用 X 射线衍射仪(X Ray Diffractometer,XRD)测试,研究了不同的 ITO 薄膜的微观结构: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的黄成亮等人[23]在 201
m[26]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的 ITO 薄膜的 AFM 图;图 1.2(b)为彭寿[12]等人在 2016 年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制备的 ITO 薄膜的 SEM 照片;图1.2(c)为 S S Kim[8]研究组在 1999 年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 ITO 薄膜的 AFM 图;图 1.2(d)为 H Kim[27]研究组在 2001 年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的 ITO 薄膜的 AFM 图。以上研究表明:ITO 薄膜的表面形貌具有平整、均匀、致密的特点,其表面颗粒呈无序分布,表面粗糙度及颗粒尺寸受制备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图 1.2 磁控溅射法制备的 ITO 薄膜的(a)AFM 照片[26](b)SEM 照片[12](c)溶胶凝胶法制备 ITO 薄膜的 AFM 图[8](d)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 ITO 薄膜的 AFM 图[27]1.2.2 能带结构图 1.3 为 In2O3的能带结构,直接带隙 EeVg3.750= 。导带中电子的有效质量为0m ≈ 0. 35m,0m 指自由电子的有效质量。费米能级FE 处于导带与价带中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亮;李永波;张勇;王明;张塬昆;贾增民;;溅射时间对室温沉积ITO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5年04期
2 高峗;赵高扬;段宗范;任洋;;以无机盐为出发原料的喷雾热解法制备ITO薄膜的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3 张丽丽;周炳卿;张林睿;李海泉;;掺锡量对溶胶-凝胶法制备ITO薄膜性能的影响[J];信息记录材料;2013年02期
4 马卫红;蔡长龙;;磁控溅射制备ITO薄膜光电性能的研究[J];真空;2011年06期
5 张明福;许文彬;沈海涛;王家智;韩杰才;;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研究的新进展[J];压电与声光;2010年05期
6 邵景珍;董伟伟;陶汝华;邓赞红;方晓东;;柔性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其应用[J];液晶与显示;2009年05期
7 郭守月;曹春斌;孙兆奇;;ITO薄膜的透射谱解谱[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8 李家亮;姜洪义;牛金叶;邹科;;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技术陶瓷;2006年01期
9 赵透玲;任丙彦;赵龙;王文静;;射频磁控溅射ITO薄膜中沉积温度对膜特性影响[J];光电子·激光;2005年12期
10 刘昶时,施维林;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生物传感分析及应用[J];光谱实验室;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717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1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