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波散射模型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麦田参数反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TP181;TP722.6
【图文】: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观测实验,获取小麦冠层几何物理参数(冠层高度、密度、植株含水量、单个植株麦穗、叶片、秸秆的数目、尺寸、角度)及土壤参数(土壤水分、土壤粗糙度)数据;对微波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提取采样点的后向散射系数,用于模型的精度验证,同时对麦田种植区域准确识别和提取,用于后续反演制图。
.1 研究区概况本文的研究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地处河北省无极县、太行山东麓,位置纬 38°2′37″—38°21′16″,东经 114°42′42″—115°5′8″(图 2.1)。总体地势西部,东部偏低,境内有滹沱河和木刀沟两大主要的季节性河流,为区域内小麦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位于暖温带半干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红薯物。作为冬小麦主产区,该区域的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采用小麦-玉米轮作种方式。其中,冬小麦一个生长周期中经历三个重要生育阶段:营养生长阶10 月中旬到次年 4 月中旬),并进阶段(4 月下旬到 5 月中旬),生殖生长阶5 月下旬到 6 月上旬)。该区地势平坦,小麦种植呈大片集中化分布,物候显著,因此选取该区麦田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开展野外数据采集、麦田监测感应用研究均非常有利。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数据2.2 研究区数据2.2.1 野外实测数据根据雷达卫星轨道及过境时间信息,于河北省无极县内选择典型田块,在小麦生长关键期,进行与卫星观测同步的地表参数测量。本研究野外数据采集时间从 2017 年 4 月 14 日到 6 月 1 日,共开展 9 次田间实验,对应小麦 6 个生长期,分别是:拔节期(4 月 14 日,4 月 19 日)、孕穗期(4 月 26 日)、抽穗期(5 月 1日, 5 月 8 日)、开花期(5 月 13 日)、灌浆期(5 月 20 日, 5 月 25 日)和成熟期(6 月 1 日)(图 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泽明;;变参数空间均匀各向异性裸土面散射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1988年02期
2 曹伯强;;利用寻乌震群尾波资料,求赣南环形构造区的Q~+值[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9年04期
3 马文军;龚再仲;;一种处理超光滑表面对软X射线散射问题的标量模型[J];光学机械;1989年05期
4 冯杰;刘德铸;曾锋;;一种用于水声运动目标成像的空间散射模型[J];声学技术;2014年04期
5 忻欣,刘延年,冯纯伯;基于散射模型的H_∞控制系统的稳定性[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年05期
6 赵长霞;段锦;李光明;彭杰;;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偏振图像去雾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7 鞠铭烨;张登银;;基于先验知识与大气散射模型的图像增强算法[J];电子学报;2017年05期
8 周霁进;李震;田帮森;陈权;唐治华;刘久利;;基于多阶散射模型的玉米后向散射特性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年02期
9 耿志祥;陈遵田;;考虑时间因子的激光引信海面散射模型[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9年03期
10 李琨;宋金宝;;一个波浪破碎散射模型的改进[J];海洋科学;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忻欣;冯纯伯;;基于散射模型的H~∞控制系统的稳定性[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2 李飞;黄斌科;冯恩信;汪文秉;;基于四元数的人运动回波仿真研究[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毛允静;廖乾初;赵向荣;谢立;;电子散射模型及轻元素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的软件程序[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4 张秀琼;高志升;袁红照;;基于物理模型的自动化图像去雾方法[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8年
5 彭朝晖;刘建军;张仁和;;基于平面内散射模型的浅海海底混响模型[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6 毛允静;;在电子显微分析术中的蒙特卡罗方法的发展现状[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7 曾涛;温育涵;陈新亮;文成;;基于几何模型的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目标回波建模与仿真[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8 陈东旭;雷波;陈铖;;海底粗糙界面有限元散射模型分析[A];中国声学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5年
9 李冬至;廖然;曾楠;何永红;马辉;;各向同性组织癌变的偏振光散射模型[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孙启航;黄益旺;王飞;;基于小斜率近似的浅海海底混响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17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启源;火灾烟颗粒光散射模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丛迅超;基于局部散射模型的SAR目标高精度重建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3 李卿;透明陶瓷的光传输机理及散射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齐保军;大气散射模型在雾天图像增强和海面小目标检测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李增辉;稀疏激励的极化逆散射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尹红伟;非视线偏振紫外大气传输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张远;微波遥感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生物量反演与稻田甲烷排放模拟[D];浙江大学;2009年
8 白晓静;基于多波段多极化SAR数据的草原地表土壤水分反演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冯保伟;几类非线性发展方程组整体适定性及吸引子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10 Pham Minh Nghia(范明义);极化干涉SAR图像森林高度估计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文佳;基于微波散射模型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麦田参数反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廉政;用于图像复原的大气散射模型与点光源多散射模型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3 韩富强;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单幅图像去雾算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4 许艳丽;雾霾天气条件下能见度的检测与恢复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5 林越;基于微波散射模型的森林生物量估算及模型可视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6 黄炳坤;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降质图像增强[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7 朱瑜辉;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雾霾天道路图像清晰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8 郑伟伟;极化SAR数据分解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王永虎;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单幅图像去雾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曾佳;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雾天图像复原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52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5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