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08:01
【摘要】: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能量特性的柔性并联精密定位平台抑振控制研究”和国内外准零刚度隔振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一般线性隔振器难以满足在低频和超低频具备良好的隔振特性以及较宽的隔振频率,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准零刚度的可变负载正负刚度并联隔振器。综合运用非线性振动的近似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对所设计准零刚度隔振器的静力学特性,及其构成的准零刚度隔振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隔振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探究了在轻载和过载的情况下,与改变承载能力的情况下,隔振系统的传递率特性,利用模拟仿真,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通过倾斜弹簧负刚度结构与竖直弹簧正刚度结构在系统中所产生的影响,建立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的数学模型。首先通过静力学特性研究,分别建立了负刚度机构与正刚度弹簧的回复力和刚度特性表达式;其次讨论了系统结构参数,以及滑杆位移对系统无量纲力和刚度的影响,最后利用泰勒展开式对力与刚度进行近似替代。研究结果表明,机构几何参数?a(倾斜弹簧处于未压缩状态时与水平面的余弦值)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a=0.66时,此时系统的隔振频率达到最大,隔振效果最好。在调整滑杆位移的情况下,无量纲刚度变化的区间为-0.4~0.42,具备更小的固有频率与更好的低频隔振性能。通过准零刚度状态下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分析了该系统在谐波力和谐波位移激励下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系统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利用平均法求解了系统的稳态方程,分析了激励幅值,阻尼比和非线性项对系统频响曲线的影响;采用马蒂厄判别法得到了系统稳态响应解的稳定性判定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隔振系统为刚度渐硬的非线性系统,存在不稳定区域和跳跃现象。通过减小激励幅值与非线性或增大阻尼比可以减小系统的不稳定区域以及隔振起始频率。结合实际中的考虑实际应用中系统极易出现的轻载和过载情况,通过动力学特性研究,分别建立了谐波力激励和谐波位移激励下轻载和过载系统的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采用谐波平衡法得到了过载系统的稳态响应近似解;研究了偏移位移和激励幅值对过载系统频响曲线和隔振性能的影响,并与理想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激励幅值的增大,过载系统的刚度特性不断变化,依次表现为线性、渐软、渐硬。偏移位移和激励幅值越小,过载系统的隔振起始频率越小,隔振频率范围越大。通过调节负刚度机构的初始夹角,改变系统平衡位置处的整体刚度的大小,从而分析在承受与过载情况下相同的负载,与过载系统的传递率曲线作对比,研究发现,调节系统整体刚度之后,在较小的激励幅值条件下,此时的系统传递率要明显优于过载情况下系统传递率,进一步验证了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对于可变负载低频隔振的有效性。最后,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分别对系统处于准零刚度状态下,轻过载状态下以及调整倾斜导杆机构后在相同承载下的响应曲线,并将结果与线性系统相对比,表明了正负刚度并联隔振器相对于线性隔振器以及准零刚度隔振器具备了低频隔振和承载可变的优良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535.1
【图文】:

原理图,刚度,原理图,隔振


刚度隔振方法研究现状隔振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低频非线性隔振技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利用正、负刚度弹性元件的结合;另元件构成准零刚度隔振结构。一般来说,后者的结构较难刚度并联的结构得到较多的关注,其基本思想和原理是:平衡位置处具有负刚度的特性,并且回复力为变形量的非刚度元件和合适大小的正刚度弹簧并联(并联的原因是负于隔振,这是由于负刚度机构的回复力促进变形,一旦偏失去稳定性),能够得到低动刚度和高静刚度[37-40]的准零刚器在平衡位置处总的动刚度等于零或接近于零,而此时系下图 1 是正负刚度并联隔振原理示意图,当线性弹簧承载衡后,由于并联了合适的负刚度元件,使构成的隔振系线性特性,同时在静力平衡位置附近的系统刚度趋近于零零刚度特性,达到隔离低频振动的目的。

示意图,隔振,示意图,负刚度


屈曲梁在受外力作用下振动[43-47],且刚度在正负之间变化,与具有正度的弹簧配合,组成准零刚度机构。除此之外,还有利用磁体相互作用形成负度机构[48]。在此基础上,利用屈曲梁[49-51]或者磁致负刚度机构和一个正刚度弹并联,成为准零刚度隔振机构。彭解华等[52]从能量的角度对正负刚度结构的稳性进行研究。Platus[53]、Fulcher[54,55]和 Seepersad[56]对负刚度结构以及屈曲梁并正刚度弹簧进行分析研究,在梁上下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它会出现负刚度特性,刚度弹簧则会抵消负刚度。刘兴天等利用欧拉梁和滑动梁设计了一种准零刚度振器,虽然它们的结构不同,但原理类似,都是以屈曲梁作为负刚度机构[57-60]。 Carrella 等人提出了一个竖直线性弹簧并联两个线性斜弹簧的准零刚度隔振,并系统地研究了一般准零刚度隔振器静力学部分和动力学部分的计算方法与关结论,也进一步地验证该隔振器的低频隔振特性[61-64]。在此基础上,Thanh人通过改进结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添加负刚度元件的前后,系对低频振动的响应特性,并进行实验验证,得到了该隔振器具有优异的低频隔效果,进一步地将其用于汽车座椅隔振[65,66]。如下图 2(a)和(b)

示意图,杠杆,弹簧,连杆


并进行实验验证,得到了该隔振器用于汽车座椅隔振[65,66]。如下图 2(a)和维图 (b)隔图 1-2 隔振坐椅示意图e1-2 Schematic diagram of vibration isolation se振椅的原理是通过一个竖直弹簧并联两度机构。另外,路纯红等人提出了一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丁杰;闫兵;王永胜;董大伟;华春蓉;;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8年03期

2 高同辉;景东山;;单缸膜片式气压隔振系统的自适应滑动模式控制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6年23期

3 赵洪阳;张祖明;;车载光学平台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16年06期

4 高浩鹏;张姝红;冯麟涵;;水下爆炸作用下高速摄像机抗冲隔振系统设计与动态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7年09期

5 张伟;周相荣;贺华;丁炜;;整体式与分布式双层隔振系统性能对比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7年04期

6 何阳;蒋春梅;张建全;;振动离心复合试验系统中空气弹簧隔振系统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22期

7 方媛媛;茅凯杰;夏兆旺;刘周益;;舰船舱筏和上层建筑隔振系统实验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年09期

8 韩璐;孟宪松;闫明;朱鹤;;带限位器单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7年05期

9 孙红灵;;弹性基础隔振系统的简化性能指标和有源控制力[J];声学学报;2016年02期

10 汪月;蒋丰;;基础与筏体弹性对双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的影响[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强洪;朱石坚;楼京俊;张星;;基于滑模控制投影混沌同步在隔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十二届全国振动与噪声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邢云林;卢爱贞;娄宇;陈骝;;两级隔振系统主动控制力研究[A];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7年

3 方煊;王基;刘树勇;方远;;非线性双层隔振系统滑模控制研究[A];2016年全国声学设计与演艺建筑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冯德振;宋方臻;侯志坚;杨可森;;复杂隔振系统功率流求解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义;陈长征;;动力吸振器对浮筏隔振系统性能影响研究[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7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8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志刚;冯奇;;船用浮筏隔振系统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10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杨育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 张立同教授 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王志栋研究员 中国一航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陈晓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胡海岩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桂幸民教授 中国一航科技发展部;纪念航空科学基金实施二十周年[N];中国航空报;2005年

2 代桂云;为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保驾护航[N];人民政协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精密隔振系统的扰动抑制与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朱石坚;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树桢;柔性浮筏隔振系统的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陈玉强;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9 李盈利;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D];湖南大学;2013年

10 陆泽琦;非线性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深;冷水机组隔振系统综合建模与优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吴俊杰;浮筏隔振系统抗冲击性能及浮冰碰撞下舱室瞬态噪声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3 郑嘉毓;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4 郭维;单分子电学实验测量平台中隔振系统的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D];厦门大学;2018年

5 李豫川;双层隔振系统开关半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6 李华杰;船用柴油机浮筏隔振系统隔振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4年

7 邵栋;非线性隔振系统功率流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8 李晗辉;卫星主动热控设备的振动特性测试与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刘杉;车辆座椅隔振系统的主被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10 孟庆国;机器人支撑关节准零刚度隔振系统设计与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3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63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