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县美女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17:07
【摘要】:美女沟小流域位于凉山州会理县下村乡,地处侵蚀深切河谷及剥蚀侵蚀高山两种地貌类型,属于鄢家河左岸支流。曾于1976年及1990年发生泥石流活动,其中,1990年5月31日发生了较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冲毁房屋10余间,造成涵洞堵塞,漫过公路。根据调查与评价,该泥石流沟具有再次引发泥石流可能性很高,直接威胁沟口下村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乡村公路和通电线路,潜在经济损失约2300万元。因此对该泥石流的治理是在必行。论文开展了美女沟小流域环境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的调查和泥石流易发性、泥石流特征参数的计算与评价,提出了泥石流治理工程方案,对该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具体的工作与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查明了美女沟小流域环境地质条件。美女沟小流域属于鄢家河左岸支流,沟域面积3.54km~2,主沟长度3.32km,平均纵坡252‰,主要发育4条支沟。形成区汇水面积大,主沟两岸地形陡峻,物源丰富;流通区沟道深切,岸坡陡峻,植被发育较差;堆积区地形上段坡度大、下段沟口处宽缓,上段沟道内堆积大量的泥石流松散物质。小流域年均降水1147.8mm,主要集中在5~9月且多为暴雨。在地形、物源和水源条件上具备了泥石流引发的良好条件。2.美女沟小流域内物源类型主要为矿渣堆积物源、公路弃渣物源、坡面侵蚀物源、崩滑堆积物源以及沟床堆积物源五类,总物源量约21.19×10~4m~3,动储量约4.37×10~4m~3,为美女沟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3.美女沟属于低频泥石流沟,处于发展期,规模等级为中型,泥石流易发程度为易发,预测再次爆发泥石流的危害性大。在陡峻的地形、丰富的物源条件下,暴雨是该泥石流诱发的主要原因。4.依据相关规范,计算了泥石流流体重度、流速、流量、一次冲出量、一次固体冲出物质总量,以及泥石流整体冲压力、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等参数,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基本参数。5.依据“稳拦排结合”的治理思路,提出了泥石流治理的2种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比较,优选了“2条排水沟+1道护脚墙+1座梳齿坝+排导槽”的治理工程方案,为美女沟泥石流的有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3
【图文】:
造成 3983 人死亡,1172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 54.5 亿元,图1.1 为 2001-2012 年间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及直接经济损失[6]。2010-2016 年全国泥石流发生数量分别为 1999 处、1380 处、922 处、1541 处、543 处、486 处和 911
图 1.2 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与技术体系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泥石流防治体系,无论在泥石流 f风险分析、预测与预报模型及预警体系研究方面[28][29][30][31][32][33][34],还是在泥石流工程的治理体系和防护体系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35][36][37][38],尤其是近些年来将 3
论文技术路线框图
本文编号:2775837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3
【图文】:
造成 3983 人死亡,1172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 54.5 亿元,图1.1 为 2001-2012 年间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及直接经济损失[6]。2010-2016 年全国泥石流发生数量分别为 1999 处、1380 处、922 处、1541 处、543 处、486 处和 911
图 1.2 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与技术体系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泥石流防治体系,无论在泥石流 f风险分析、预测与预报模型及预警体系研究方面[28][29][30][31][32][33][34],还是在泥石流工程的治理体系和防护体系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35][36][37][38],尤其是近些年来将 3
论文技术路线框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石胜伟;刘建康;;大渡河上游干桥沟泥石流发育特征与防治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5期
2 王念秦;薛瑶琼;李少兵;冯鑫;;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泥石流易发性综合评判模型[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3期
3 谢洪;刘维明;赵晋恒;胡凯衡;;四川石棉2012年“7·14”唐家沟泥石流特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04期
4 魏昌利;何元宵;张瑛;廖维;陈亮;;汶川地震灾区高位泥石流成灾模式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年04期
5 刘传正;;汶川地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因模式分析[J];地质论评;2012年04期
6 倪化勇;郑万模;唐业旗;王德伟;陈绪钰;徐如阁;宋志;;绵竹清平8·13群发泥石流成因、特征与发展趋势[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3期
7 胡凯衡;葛永刚;崔鹏;郭晓军;杨伟;;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J];山地学报;2010年05期
8 崔鹏;;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5期
9 李瑛;黄建和;;日本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J];人民长江;2008年20期
10 谢洪;钟敦伦;韦方强;李泳;马东涛;杨坤;;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J];山地学报;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775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7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