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搅拌釜内气液两相流场特征及气泡分散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09:11
【摘要】:气液搅拌釜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关键基础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化工、生物化工、能源化工、环境化工等工业领域。搅拌釜内涉及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动,气液两相之间相互耦合,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操作条件以及结构形式的选择,对搅拌釜内的相含率、离散相的混合程度、相间传热传质特性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气液搅拌釜内复杂的流场特性,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带有六弯叶桨和上翻六折叶桨组成的组合桨(6BT+6FT_U)以及六弯叶桨和下压六折叶桨组成的组合桨(6BT+6FT_D)的双层气液搅拌釜内流场特征和气泡的分散特性,并设计出穿流六弯叶桨以减轻搅拌过程中桨叶背液面的气穴现象,为气液搅拌釜的高效混合及性能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首先通过摄像法捕捉通气搅拌实验中的通气搅拌状态图像和气泡运动形态及其分散状态,发现气泡在搅拌釜中具有形态各异,尺寸不一等特性,气泡之间存在聚并与破碎现象,且操作条件、桨组合方式对气泡的尺寸及分布都有影响。针对气泡的复杂形态及行为特征,采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在CFD的基础上耦合群体平衡模型,建立起既能反映气液搅拌釜内流场特征又能反映气泡尺寸及分布的CFD-PBM耦合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处理所拍摄的气泡图片并统计得到搅拌釜近壁区气泡的平均尺寸,将该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并从功耗方面以及与文献数据角度进一步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上述数据与运用所建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吻合度较好,说明本文所建CFD-PBM耦合模型具有可靠性。基于CFD-PBM耦合模型,从流场结构、气含率、气泡尺寸及分布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带有6BT+6FT_U组合桨和6BT+6FT_D组合桨搅拌釜的气液分散特性,研究表明:气相与液相之间相互作用,气相对于上升的流型具有促进作用,对于下降的流型具有弱化作用;转速及通气量与气含率具有正相关性,且循环体、桨叶背液面均具有较高局部气含率;气泡尺寸与转速负相关与通气量正相关,尺寸主要集中于3.5-5.5mm之间,桨叶背叶面、循环体区域气泡聚并现象严重,搅拌桨排出流区域尺寸较小;6FT_U桨对流体具有上提特性,迎合了气泡逃逸主速度,气体在其附近流通性更好,而6FT_D桨对流体具有下压特性,6FT_D桨附近及其上部靠近轴处气体聚集现象严重,分散性较差。针对桨叶背液面存在的气穴现象,设计出开孔率为7%的穿流六弯叶桨(6BPT),并基于CFD-PBM耦合模型,研究了该桨与6FT_U桨组成的组合桨的气液分散特性,研究表明:与6BT桨相比,6BPT桨有效增强桨叶背液面流场的局部湍动及桨叶附近的切应力,可以有效减轻桨叶背液面气泡的聚集效应,降低桨叶背液面气泡尺寸,对减轻气穴现象有良好的效果;在所研究工况下,相对于6BT+6FT_U组合桨,6BPT+6FT_U组合桨能够使搅拌釜内气泡尺寸分布更加集中,在120rpm转速,通气量为0.2vvm、0.4vvm的工况下,4mm尺寸组占比最大,且底层桨的气含率略微提升,因此6BPT+6FT_U组合桨对于搅拌釜内气液的分散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021.4
【图文】:

分散状态,气液


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不同组合桨形式、操作条件下气泡尺寸及大小分布,进而为高效搅拌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提搅拌釜中的非均相混合过程的优化和装置放大提供一定的技内气液两相流流体力学特性研究进展拌釜是一种工业应用十分广泛的反应器,其工作形式为气体釜内,并经釜内搅拌器的机械搅拌,从而使得釜内气体与液拌使得液相湍动剧烈起到强化混合与传质的作用,并对通入破碎作用,使气泡小而均匀,从而提高混合效率及相间传质搅拌釜内气液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内气液分散状态中的气体分散状态随着通气量和转速的改变会发生变化,分:气泛状态(Flooding)、载气状态(Loading)、完全分散状态(。图 1-1 显示了通气量恒定的情况下,气体的分散状态随转

形态图,搅拌釜,中气,形态


釜内气液两相流场特征及气泡分散特性研究泡被简化为直径恒定的球体[45-47],并假该假设,气含率的模拟值比实验值低约破裂与聚并现象,如图 1-2 所示,搅拌型,大小不一,因而上述假设与实际不定的差距。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发模拟得以实现,PBM 已经可以与 CFD 破碎现象对气泡尺寸大小分布的影响,模拟[49-50]。

示意图,搅拌釜,气液,示意图


搅拌釜内气液两相流场特征及气泡分散特性研究2 通气搅拌实验及图像处理方法章主要介绍气液搅拌釜通气搅拌实验以及对所拍摄的搅拌釜运用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其中包括实验装置和步骤的介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为后续数值模拟提供实验对照。气搅拌实验验装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力军;;高压搅拌釜的结构设计[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87年02期

2 赵丽君;尹侠;;三轴搅拌釜不同桨径比下固-液悬浮特性的数值模拟[J];中国化工装备;2013年04期

3 钱建峰;搪玻璃搅拌釜新型档板设计及应用[J];化学工程;1994年04期

4 刘飞飞;王兵;林飞;罗穆峰;;钨矿强化碱煮搅拌釜的放大设计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5年07期

5 李继生;关于搅拌釜的相似放大问题[J];北京化纤工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6 包雨云,周国忠,王英琛,李传清;物料粘度对多级搅拌釜混合特性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冯惠生;韩金玉;刘叶凤;单纯;徐菲菲;杨腾;夏明明;;卧式双轴搅拌釜内流场分析及釜残回收研究[J];化学工程;2013年01期

8 周怒潮;贺小华;李映峰;;搅拌釜凸缘结构的模态分析及改进设计[J];食品与机械;2013年02期

9 刘霞;;分离干燥搅拌釜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J];石油化工设备;2018年03期

10 杨伶;彭炯;王晓瑾;;行星式搅拌釜内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J];化工进展;201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云兴;任聪静;王靖岱;阳永荣;;复杂性分析在搅拌釜中固体颗粒临界悬浮转速测量中的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之平;角仕云;陈澄华;王能勤;;新型穿流搅拌釜的研究(Ⅱ) 混合性能[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谢刚;代伟;李希;;烃类氧化蒸发反应器的模拟与比较[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之平;王能勤;角仕云;陈澄华;;新型穿流搅拌釜的研究(Ⅰ) 混合机理[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王玉军;毕元春;赵斌;骆广生;;运用微通道技术制备氧化锌材料[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庭耀;气—液两相搅拌釜流体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2 陈佳;侧进式搅拌反应器内均相及多相流体动力学的数值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3 陈惜明;基于声发射信号的集成建模技术及其在颗粒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刘叶凤;卧式双轴搅拌釜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任聪静;多相流体系临界现象的转变和调控[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星;搅拌釜内气液两相流场特征及气泡分散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2 尚泰衡;合成麝香反应搅拌数值模拟分析及其仿真软件二次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李宁;养护车搅拌箱的优化设计和搅拌釜温度场仿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4 罗彬彬;卧式单轴自清洁搅拌釜气液分层流和传热过程数值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5 王兴超;连续搅拌釜流场数值模拟及停留时间分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曾涛;基于反应量热的半间歇搅拌釜放大、优化和安全操作条件判定[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7 孙庆丰;搅拌釜式生物反应器设计及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单纯;卧式单轴自清洁搅拌釜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3年

9 吴岩;用于高粘度流体的搅拌釜的模拟及优化[D];江南大学;2009年

10 陈猛;热管搅拌釜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D];郑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80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80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