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气泡聚并机理的实验及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9 11:51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领域,气泡的聚并和破裂行为通常决定了分散相在流场内的尺寸分布和分散状况,因而对整个体系的传热、传质及反应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聚并过程通常具有强随机性、多尺度和非线性特征,因而非常复杂,如何深入研究气泡的聚并机理并建立合理的理论模型一直是国际多相流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前人工作,认为聚并实验数据(聚并效率、聚并发生的临界碰撞速度等)的缺乏使得已有的聚并模型不能得到有效验证,是限制模型实际应用和造成聚并机理研究相对滞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设计了一套可用于测量两气泡的相对碰撞速度和聚并效率的实验装置。通过记录自由上升气泡与静止气泡的碰撞过程,重点研究了相对碰撞速度对碰撞结局(反弹或聚并)的影响,并统计得到了纯水体系中多种尺寸气泡的聚并效率实验数据。模型研究方面,本文认为气泡间的靠近接触过程和液膜排液减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相对靠近速度、液膜厚度和相间作用力等均随时间发生改变。因此,本文基于平面膜假设构建了一个新的聚并效率模型。该模型由于是将两气泡的靠近接触、液膜排液减薄耦合为一个整体过程,因而不再需要像前人模型那样采用分解综合的方法(前人模型通常将聚并过程分解为两个互不干扰的排液减薄过程和靠近过程分别进行研究,得到不依赖于彼此的排液时间和接触时间)。此外,本文模型也不需要假定接触时间和排液时间之比服从指数分布(该假定虽已得到众多学者的采用,但实际上缺乏足够理论依据)。本文建立的聚并效率模型预测出了与实验数据相一致的演变趋势,但由于采用了平面膜假设,导致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存在一定偏差。基于实验观察,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两气泡在靠近过程中所形成的液膜形状更接近于曲面,因此有必要考虑曲面膜的排液减薄过程。本文基于液膜内流体质量和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轴对称曲面膜模型并对其稳定性求解方法进行了探索。本文使用直线法求解模型中的偏微分方程组,并且利用多重网格算法解决数值振荡的问题。曲面膜模型预测的聚并时间与实验测量值较为接近,且模型所预测的聚并效率与实验数据的吻合性要好于平面膜模型。这些研究对未来构建更加完善合理的聚并机理模型具有指导意义。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021.1
【部分图文】:

气泡聚并,气泡,聚并,自由表面


放另一个气泡,实现了不同尺寸气泡以不同运动速度与半球自由表面发生碰撞,他们同时还测量了不同 KCl 浓度时气泡的聚并时间。(a) 搅拌釜中的气泡聚并[3](b) 气泡与气液自由表面的聚并[18](c) 气泡生长过程实现聚并[29]

实验装置图,气泡聚并


在第 1 章中,本文介绍了前人关于气泡聚并实验的研究大都聚焦于聚并时间,没有直接测量聚并效率且缺乏碰撞速度、两气泡初始距离等模型验证所需的关键数据,因此很难使用他们的实验数据对聚并效率模型进行验证。本章将设计一套气泡聚并实验的装置,用来研究气泡之间相对碰撞速度对碰撞结局(聚并或反弹)的影响并获得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气泡聚并效率实验数据。2.1 实验装置及步骤2.1.1 实验装置本实验需要对气泡直接进行观测,因此实验水槽采用光学级石英玻璃制成,尺寸为 100mm×60mm×200mm。实验使用超纯水为连续相,超纯水由超纯水机制得,其电阻率控制在18.2M Ω cm以上。实验使用洁净空气生成气泡。温度控制在20 ° C ± 0.5 ° C。实验装置如图 2-1 所示。

聚并,气泡,气泡尺寸,碰撞速度


对于如此巨量的图像不可能全部展示,这里我们仅给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如图 2-4、图2-5、图 2-6 所示。图 2-4 中的气泡尺寸为 1.50mm,在发生碰撞时其碰撞速度为 0.202m/s,两气泡在碰撞后发生了聚并;图 2-5 中的气泡尺寸为 2.25mm,在发生碰撞时其碰撞速度为0.201m/s,两气泡在碰撞后发生了聚并;图2-6中的气泡尺寸为1.76mm,在发生碰撞时其碰撞速度为 0.309m/s,两气泡在碰撞后未发生聚并,而是反弹。我们对聚并发生的次数以及碰撞发生的总次数进行了统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忠;刘含笑;冯新新;李怀亮;邢振中;;超细颗粒物聚并模型的比较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2年03期

2 刘世平,李佟茗,贾绍义;两个液滴之间的聚并[J];物理化学学报;1995年11期

3 朱丽;王一平;胡彤宇;王丽霞;;双气泡间的聚并时间测量及其影响因素[J];化工学报;2007年06期

4 石中亮,姚淑华,申华,苏忠民;高氯酸根在聚并吡啶表面的吸附行为对导电性能的影响[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李永旺;赵长遂;吴新;鲁端峰;韩松;;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在磁场中聚并脱除机理[J];化工学报;2007年04期

6 韩洪升;董静宇;司明林;张瀚超;;聚并等流油气分离器优化试验[J];石油矿场机械;2013年10期

7 韩洪升;李霄峰;吕宁;赵淑红;;沉砂对聚并等流分离器的油水分离效果试验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2012年03期

8 孙治谦;金有海;王振波;于凯;胡佳宁;;高压高频动态脉冲电场参数对水滴聚并速率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9 石中亮,巫平松,王传胜;锂离子掺杂聚并吡啶对其电子性质的影响[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石中亮,姚淑华,申华,谢德民;聚并吡啶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忠;刘含笑;李怀亮;冯新新;邢振中;胡满银;高香林;;超细颗粒物湍流聚并理论与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王乐;曹洲榕;郑西朋;杨顺生;;三气泡上升聚并的数值模拟研究[A];2016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王悦柔;刘海龙;王军锋;张天昊;;电场作用下液滴在粘性油中聚并的行为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陈三君;吴奇霖;刘硕;许晶禹;;油滴在旋流场中的破碎与聚并研究[A];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5 胡佳宁;金有海;孙治谦;王振波;;电脱盐条件下水滴聚并过程影响因素初探[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6 王宇航;明平剑;;非等径液滴的聚并自弹跳特性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史仕荧;郑之初;梁楚楚;;油滴在柱形旋流器中聚并性能研究[A];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张韩虹;集聚并打通资源,形成突破性创新[N];江苏经济报;2018年

2 记者 李卫中 通讯员 任晓辉 孟亮;全省肾脏病专家聚并研讨学术[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3 何宝国;我省高新技术六月聚并展风采[N];科学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岳娟红;教育名家聚并研讨课堂教学[N];太原日报;2012年

5 首席记者 张东;体育盛事聚并州[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张剑雯邋实习生 王佳丽;专家学者会聚并州支招构建企业文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7 记者 李卫中邋通讯员 任晓辉 陈楠;专家聚并研讨超声诊断技术[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8 温玉星;22省、市专家聚并研讨供热体制改革[N];太原日报;2010年

9 记者 赵卫祥;“超细颗粒物PM2.5聚并器装置研发”在我市通过鉴定[N];长治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李卫中邋通讯员 任晓辉;全国颈椎外科专家聚并进行学术研讨[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伯军;乳液聚合中粒子聚并机理、动力学及其在单分散聚合物粒子制备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2 唐晓津;分散—聚并脉冲筛板萃取塔传质强化与模型化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魏超;流体颗粒聚并过程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4 孙治谦;电聚结过程液滴聚并及破乳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韩路长;多相反应器内流体颗粒传质、破裂分散和聚并行为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姜韶X;非牛顿流体中的气泡行为[D];天津大学;2007年

7 刘静如;非牛顿流体中多气泡相互作用、聚并与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4年

8 李东岳;搅拌反应器内液—液分散特性的CFD-PBM数值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9 冯俊杰;气液两相体系气泡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饶莉;液—液分散体系中液滴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猛;硬件参数与烟气参数对聚并器减排颗粒物影响的Fluent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刘双;电场作用液滴聚并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年

3 徐媛媛;声波团聚联合湍流聚并脱除细颗粒物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4 黄争灿;超细颗粒物PM_(0.1)的涡聚并机理与效率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5 闻昭权;气泡聚并机理的实验及模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6 米行;蒸汽在细颗粒物表面凝结的紊流布朗核聚并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7 林瑜茜;含表面活性剂液滴的聚并动力学特性[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8 张书斌;燃煤细颗粒物湍流聚并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9 吴康;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的细颗粒聚并器的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杨陈好;湍流聚并器中细颗粒聚并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8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08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c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