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大荔县许庄镇幅地裂缝成因与危险性区划

发布时间:2020-09-15 21:43
   地裂缝作为一种线状展布的特殊地质灾害,以地表破裂变形为主要特征,地裂缝在许多国家都有分布,对农田,道路,建筑物及各类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并对正在规划和拟建设施的安全产生隐患。本文基于对研究区大荔县许庄镇幅地裂缝的实地野外调查,结合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室内处理,查明了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并从地裂缝与地质背景和工程环境背景关系的角度查明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剖面活动特征,继而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典型黄土湿陷地裂缝及构造地裂缝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野外勘探、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总结概化了两种不同成因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对研究区地裂缝进行了危险性区划。本文所得出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野外调查查明研究区地裂缝共46条;地裂缝的成因主要有构造成因,黄土湿陷成因两种;地裂缝所在地貌单元主要为黄土台塬及三级阶地;地裂缝走向主要为N、NWW,但总体走向分布较为杂乱。黄土湿陷型地裂缝的平面形态为直线型,剖面型态为上宽下窄的单条喇叭状裂缝;构造型地裂缝的平面形态为直线型和折线形,多以尖灭再现的形式出露,剖面形态为一系列倾向一致的阶梯形断裂。2.综合利用勘探资料、现场原位实验数据、FLAC3d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两种不同类型典型地裂缝的成因机制概化模型。典型黄土湿陷性地裂缝成因主要与水渠的渗水有关,成因机制概化为垂直渗流阶段,水平渗流阶段及差异沉降阶段;根据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确定水渠渗水影响半径为18m,影响深度7.5m;典型构造地裂缝成因主要与其下的双泉-临沂断裂活动有关,成因机制概化为深部主断裂控缝,浅部次级断裂启缝,地表径流扩缝。3.选取了地貌类别、地貌分界、距断裂距离、地裂缝规模、地裂缝密度、地裂缝活动性、年平均降水、地面沉降速率、距水渠距离等9个评价因子,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地裂缝危险性评价体系,在Arcgis中利用自然间断法对以上评价因子进行栅格计算叠加得到危险性区划图。将危险性区划图进行四度分带,分别将其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以及低危险区。区划结果显示低危险性地区面积约为152.35km~2,占总图幅面积的36.0%;中危险性地区面积约为149.91km~2,占总图幅面积的35.4%;高危险性地区面积约为117.55km~2,占总图幅面积的27.8%;极高危险性地区约为3.1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7%。将危险性区划结果与研究区地裂缝实际活动情况进行对照验证,认为区划结果较为可靠。本文所得到的研究区地裂缝危险性区划结果可应用于该区日后的建设规划参考并指导已有的地裂缝防灾减灾,以及为其他类似地裂缝灾害活动地区的危险性区划提供参考。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42.2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地裂缝,同成因,大荔县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成因地裂缝形成机理进行总结概化。5、确定地裂缝危险性区划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 GIS 绘制大荔县许庄镇幅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6、结合危险性分区结果及研究区地裂缝成因机理,判断地裂缝未来发对该地区日后工程建设和城乡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对已产生的地裂缝提议。.2 技术路线根据本文所要研究的地裂缝成因机制以及危险性区划问题,所制订出的如下图所示:

位置,形图,位置图


研究区位置

形图,洛河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图 2.1 研究区位置图 2.2 渭河盆地形图2.2.1 地形地貌研究区位于大荔县西北的三县交界处,根据物源和地层的相似性,可分为以下四种地貌类型,分别为:洛河一级阶地,洛河和渭河的二级阶地,洛河和渭河的三级阶地,黄土台塬(图 2.3)。各地貌特征分述如下:1.洛河一级阶地洛河一级阶地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洛河两侧,北起下蔡村,,南至捻曲村,需要注意的是洛河下蔡村至温汤村段,只在洛河东侧发育一级阶地,而在其余地区洛河两侧均发育有一级阶地。南北顺洛河呈弯月状,整体走向为 NE 转 NNW,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宏;范文;;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以旬阳县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年04期

2 乔建伟;彭建兵;邓亚虹;文海光;臧明东;;临汾盆地地裂缝基本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5年05期

3 钱晓贤;肖智芳;;基于AHP的网络学习评价模型[J];信息化研究;2013年05期

4 王石;伍丁红;瞿亮;戴金海;;复杂仿真系统可信度评估框架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年04期

5 黄强兵;彭建兵;樊红卫;杨沛敏;门玉明;;西安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6 彭建兵;陈立伟;黄强兵;门玉明;范文;闫金凯;李珂;姬永尚;石玉玲;;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7 陈志新;袁志辉;彭建兵;李喜安;毛少力;惠旭辉;;渭河盆地地裂缝发育基本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8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庆良;冯希杰;张骏;李新生;卢全中;黄强兵;马润勇;卢玉东;;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9 王国良;;层次分析法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9期

10 王轶,王慧玲;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及GIS应用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玉海;陈志新;戴福初;;大同地裂缝灾害及其安全距离确定[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李永善;韩恒悦;范亚民;;我国地壳的现代破裂特征与强震发生地点[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隽;渭河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盆地构造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蒋臻蔚;水作用下地裂缝成因机制及数值模拟[D];长安大学;2011年

3 何红前;渭河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谢久兵;基于MAPGIS的广州市主要陆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韩有为;关中盆地固市凹陷次级块体内部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吴辉龙;关中盆地地裂缝灾害危险性区划[D];长安大学;2016年

3 王飞永;盆地地裂缝同生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4 臧明东;太原盆地地裂缝危险性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熊倩莹;基于1:5万地质灾害填图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的评价与区划[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乔建伟;临汾盆地内部典型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戴文彬;抽水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王哲成;抽水条件下拉张型地裂缝开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王树丰;渭河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19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19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