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发耳煤矿尖山营变形体形成机制研究
【学位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D325;P642.22
【部分图文】:
第1章 引言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贵州省更是全国有名源大省。近年来,随着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传统的地下浅层开采已经满足不了贵州省的煤矿资源需求,导致贵州省对资源的开采形成了由外及内、由地表到深部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必然形成大量的采空区,打破了原岩中应力的平衡状态,围岩的应力在坡体内部重新分布,使坡体有的部位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同时,一些采支护设施较为简陋,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护设施逐渐失效,将会引发一系列山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表移动、煤层自燃、矿震以及由于采而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其中以贵州六盘水地区最为突出,如图 1示。
(c)贵州马达岭滑坡 (d)贵州普洒村滑坡图 1-2 贵州省典型的采动滑坡采动滑坡不同于由于自身构造原因而产生的自然滑坡,除与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岩层厚度、岩性组合特征等有关外,还与采空区位置、采空区空间分布(采空区高度、长度、面积)、开采方式及煤层相对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对于采动滑坡的研究多数仅限于采动滑坡自身原型的研究,很少有学者考虑不同采深、煤层相对位置和开采厚度对边坡的控制作用研究。因此进一步加深对采动滑坡的认识,研究不同开采条件下对采动斜坡变形破坏作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发耳煤矿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区域地形南西高北东低,采煤历史悠久,井田内含煤地层为龙潭组,目前已开采了 M1、M3、M5-2、M5-3、M7、M10 号 6层煤,尖山营变形体在多煤层开采作用的影响下已发生变形多年,但至今为止都未发生整体破坏,这就给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稳定性到底怎么样?工程治理难度大、搬迁避让成本高,是搬迁还是治理?如果治理,如何治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认识采动斜坡变形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评价采动斜坡稳定性。因此,开展在这种复杂开采条件下对斜坡的形成机理分析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图 1-3 尖山营变形体概况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采动滑坡的发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简单而言,首先是煤层进行开采以后,采空区顶板弯曲冒落,进而发生塌陷,最终斜坡发生整体变形破坏。本文水城县发耳镇尖山营变形体为研究案例,主要采用颗粒流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该变形体的形成机制并对比不同开采条件下对采动斜坡的变形破坏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采空区覆岩变形研究现状、采动滑坡研究现状、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三个方面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采空区覆岩变形研究现状采空区覆岩变形的研究最初始于国外,1858 年比利时学者 Gonot 在基于Lierio 城地下水流失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采动理论“垂线理论”(C.r可威尔辛,1959);1876 年德国学者 Jlcinsky 和 1882 年德国学者 Oesterr 又分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秀军;裴向军;黄润秋;;贵州凯里龙场镇山体崩塌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年03期
2 王国章;李滨;冯振;邢爱国;;重庆武隆鸡冠岭岩质崩滑-碎屑流过程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年05期
3 李禹霏;陈世昌;徐湘涛;;贵州都匀马达岭地质灾害链的自动化监测[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3期
4 崔文博;向喜琼;王晗旭;;贵州都匀马达岭滑坡运动特征研究[J];地下水;2013年03期
5 王玉川;巨能攀;赵建军;;马达岭滑坡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3期
6 亓星;余斌;朱渊;王涛;陈源井;;贵州都匀马达岭滑坡碎屑流形成泥石流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年01期
7 王玉川;巨能攀;赵建军;向喜琼;;缓倾煤层采空区上覆山体滑坡形成机制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1期
8 冯振;殷跃平;李滨;闫金凯;;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9 何芳;徐友宁;乔冈;陈华清;刘瑞平;;中国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J];地质通报;2012年Z1期
10 刘新荣;傅晏;郑颖人;钟祖良;;颗粒流细观强度参数与岩石断裂韧度之间的关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超;岩质边坡宏细观力学特性及开挖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2 史文兵;山区缓倾煤层地下开采诱发斜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赵伟华;基于变形破坏模式的高边坡危险路径分析及连通率计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雪冬;长白山火口湖溃决引发的火山泥石流灾害危险性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泽文;不同采煤方式对边坡的控制作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2 袁悦;南钦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变形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李威;山区地形对开采沉陷规律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4 肖建国;缓倾采空区斜坡变形破坏及运动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5 陈世昌;贵州省都匀市马达岭地灾群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谭宁;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中岭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杨冰;边坡动力破坏过程及塌落范围的颗粒力学模拟[D];清华大学;2011年
8 周敏;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6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2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