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心地下河系统碳来源分析及其碳循环意义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14;P642.25
【部分图文】: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2 技术路线按照实际所需工作,拟定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基于地调项目的研究资料,选择坡心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根据该地下河系统的结构,在其主要补给支流,地下河天窗,泉水设置监测点。对各监测点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该研究区的水化学特征。结合地质地貌等资料,分析补给支流,地下河天窗,地下河排泄出口水化学特征。进行碳来源、迁移过程的分析,并进行地下河出口的碳输出通量和碳汇量的估算。据上述资料建立该流域系统的碳循环概念模型,以揭示地下河系统的碳循环的过程。
10图 2-1 坡心地下河系统水文地质示意及采样点分布Fig. 2-1 Hydrogeologic illustration and sampling Points distribution in Poxin ground riversystem图 2-2 坡心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Fig. 2-2 Hydrogeologic Profile of Poxin ground river basin
图 2-1 坡心地下河系统水文地质示意及采样点分布Fig. 2-1 Hydrogeologic illustration and sampling Points distribution in Poxin ground riversyste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琦;;秘境绎美·地下河串起百窗千谷——广西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J];南方国土资源;2014年11期
2 吴慈华;;恩施马尾沟流域地下河系统特征[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年06期
3 ;甜蜜地下河[J];小猕猴智力画刊;2018年03期
4 禾青子;;地下河[J];厦门文学;2018年06期
5 楠雨;;地下河[J];延河;2015年01期
6 喻红;;某地下河的开发与利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年07期
7 杨群兴;;广东黎水地下河开发利用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3期
8 谢运球,袁道先;地下河系统水土资源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6期
9 严启坤;一个岩溶地下河流域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岩溶;1988年02期
10 陈文俊;地苏岩溶地下河系研究[J];中国岩溶;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世界级地下河待开发[A];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8年
2 刘景兰;郭纯青;;广西岩溶地下河系初步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3 卢庆林;;郴州万华岩地下河—溶洞群形成背景及形成阶段初探[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瑞;肖琼;;里湖地下河N、S来源及水岩作用过程[A];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马婷;郭纯青;唐自威;;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过程初步研究[A];环境变化与水安全——第五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付允;孙玉川;毛海红;沈立成;贾亚男;;地下河流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成忠;杜真科;;贵州省平塘塘边—罗甸董架天坑群与罗甸小井地下河系统的相关性[A];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地学旅游研究论文集[C];2017年
8 易连兴;王U`;卢海平;赵良杰;;地下河管道水头损失特征研究[A];第二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15年
9 ;“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全球对比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10 胡英;祁士华;张俊鹏;;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水体中HCHs和DDTs的污染评价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 李腾芳 程瑞瑞;示踪剂之旅:带你走进神奇的地下河世界[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2 曹建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地下河:隐匿地下的宝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蓝锋 本报通讯员 李雪松;都安有条“世界级”地下河[N];广西日报;2013年
4 记者 秦京午;中国第二大天坑群被发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刘维;大西南:地下河的隐忧[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地调;我国有3000多条地下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孔生;地下河连接市区3河道[N];扬州日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苏橹萱;地下河硝酸盐超标主因系农家肥施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9 曾祥惠 黄中朝;京城涌动地下河[N];湖北日报;2003年
10 陆汉魁;广西发现串珠式岩溶地下河天窗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蓝家程;岩溶地下河系统中多环芳烃的迁移、分配及生态风险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 裴建国;寨底地下河系统水质演化趋势及碳汇通量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赵瑞;四川盆地南缘地形梯度带区域岩溶水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远瞩;外源酸(硫酸、硝酸)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7年
5 贺秋芳;青木关地下河岩溶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相关微生物作用与示踪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孔祥胜;典型岩溶巨型漏斗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7 蓝芙宁;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植被格局对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7年
8 杨平恒;重庆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悬浮颗粒物运移规律[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彤;坡心地下河系统碳来源分析及其碳循环意义[D];西南大学;2019年
2 盛婷;基于氮氧同位素和IsoSource模型的农业区地下河硝酸盐来源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马振杰;城市生活废弃物对岩溶地下河的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颜赫;岩溶槽谷区地下河的水质特征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李超;基于ArcGIS的重庆地下河数据存储与网络发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韦丽丽;岩溶地下河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与迁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胡大超;岩溶地下河雨季~(15)N同位素及微常量元素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艳华;基于ArcGIS的重庆市地下河数据库设计、实现和系统开发[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媚;典型岩溶地下河中有机质来源、迁移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7年
10 陈雪彬;重庆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文过程模拟[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8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2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