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流降温式冷库的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B657.1
【部分图文】:
图 2-1 轮流降温制冷系统原理图Fig 2-1 Schematic diagram of a rotating cooling system图 2-1 为轮流降温式冷库特性研究的实验装置原理图。实验台分为 11 个部分:1:风冷式压缩冷凝机组(包括制冷压缩机、风冷式冷凝器、高压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相关阀门管道);2:电子膨胀阀;3:蒸发器;4:送风管道(包括管道与电动风阀);5:回风管道(包括管道与电动风阀);6:电控箱;7:冷间;8:轴流风机;9:热气除霜进风口;10:热气除霜出风口;11:接水盘。制冷剂采用的是 R404a。2.1.2 实验原理制冷系统运行时,制冷剂在压缩机内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入冷凝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后的制冷剂经过节流元件降温降压,制冷剂从液态转变成气液两相并进入蒸发器,蒸发器与冷间内的空气强制对流换热,制冷剂液体吸收热量蒸发再进入压缩机进行压缩。低温空调箱内的空气与低温制冷剂换热被冷却后,通过送风管道进入每一个冷间,换热之后的冷空气再通过回风管
第二章 轮流降温式冷库制冷系统介绍风机频率不变,其他冷间继续降温,直到所有的冷间都完成降温时压缩机停止当其中某个冷间温度上升到温度上限时压缩机再次开启;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冷完成降温,其中某个冷间的温度升到了温度上限,则压缩机一直处于运行状间的温度上、下限不同时,导致冷间的降温与升温时间不同,压缩机运行时间时间也不一样。在同一库温下,当压缩机频率与风机频率不同时,冷间的降温升温时间;压缩机的开机时间、停机时间都会随着压缩机频率和风机频率的改变。为了对压缩机频繁停启的问题进行优化,实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进行,同温度下改变冷间温度,测试压缩机频率、冷风机频率在不同的工况下对冷间升的影响,最后通过理论模拟与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轮流降温制冷系统在不同工缩机的开停比关系。 实验台介绍.1 冷库库体
外 形 尺 寸 为 1500mm*4000mm*2700mm ( 长 * 宽 * 高 ), 门 洞 的 尺 寸 m*500mm,冷库门尺寸为 570mm*570*mm*150mm,上层冷库上壁开有 4 个 65mm 的圆孔,下层冷库的上壁开有两个同直径圆孔,为上下两层冷库的进风风口,下层冷库的送风管道和回风管道通过上层冷库进入到下层冷库,处于冷管段包 35mm 厚的保温层防止下层冷库的送回风管道与上层冷库的库内空气每个冷库的进风口和回风口都单独设置了电动风阀,电动风阀的开关由冷库的制,当冷库内温度达到温度下限时,送风风阀与回风风阀关闭,当库温达到温时,送风风阀和回风风阀开启。制冷系统采用的机组是比泽尔风冷冷凝压缩机组为:2EES-3Y-40S。如图 2-3 所示,制冷系统采用的是翅片管蒸发器,蒸发器与风机单独置于冷库室,风机采用的是上海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型号为 DKT 9-60 No2.5 的外转风空调风机,外形尺寸长*宽*高为 383mm*429mm*350mm,功率 0.45kW,电,全压 380-330Pa,转速 1360r/min,风量 2500—3100m3/h。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寿波;阎峰;;时间因素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年11期
2 魏凤英,张先恭;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类型的划分及预报[J];气象;1988年08期
3 张礼平,柯怡明,王康康;SVD方法在场的定量预测中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4期
4 任晓梅;陈迪平;易斌;丁立;魏静蓉;;不同种类器械清洗的时间系数分析法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9年07期
5 唐叔乙;周明君;;5~9月西藏降水异常空间模的时空分布特征[J];西藏科技;2006年03期
6 薛志华;SVD方法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J];内蒙古气象;1999年02期
7 毕连柱;宋国华;王全波;刁云飞;陈宇;;森林群落结构空间系数函数和时间系数函数模型的应用[J];林业勘查设计;2010年01期
8 梁衍章;具时间系数的Burgers方程的初边值问题[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年02期
9 赵四强;;应用自然正交函数预报农作物产量的试验[J];农业气象;1985年04期
10 杨茜;吴涧;王卫国;李轲;;全球对流层顶气压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余超群;轮流降温式冷库的特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年
2 冯颖竹;广东冬季寒害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周晓霞;中国冬温夏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浅层海洋热异常的相关联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4 谢启玉;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于跃飞;新疆局地气候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鹏祥;西北地区干湿气候转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王安乾;塔里木河流域土壤水分时空演变及其影响要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孙嗣旸;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水旱灾害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杨晓苑;北大西洋、北太平洋SST遥联与我国冬温夏雨异常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3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6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