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微纳尺度多孔表面用于半导体制冷热端强化散热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08:05
   新型材料的出现使得半导体制冷技术得以迅猛发展,与传统制冷技术相比,半导体制冷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是半导体制冷技术的制冷效率相对较低,其制冷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主要从热端散热方式着手,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加强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来促进半导体制冷系统整体制冷性能的提升。作者在阅读文献并参考各种散热方法的设计之后,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半导体制冷技术的相变散热器。围绕这种相变散热器的制备和实验研究,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1)陶瓷表面金属薄膜的制备大多数半导体制冷器外包装表面是陶瓷表面。在此之前需要在陶瓷表面制备一层金属薄膜,使其能够导电,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准备。采用的方法是化学镀的方法,作者参考相关文献及实验研究总结了一套化学镀铜的制备工艺,根据该工艺,在半导体制冷器的陶瓷表面上制备金属膜(2)微纳尺度多孔表面的制备作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实验研究总结了一套可行的电镀工艺。采用这种工艺,可以在无电镀的半导体制冷器的散热表面上制备微纳米级多孔表面。电镀在高电流条件下进行,在此期间阴极产生元素铜的沉淀并且还产生最终形成多孔结构的氢气。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电镀电流,电镀液温度和电镀时间来制备不同的多孔层。(3)沸腾换热实验平台及实验研究对于微纳尺度的多孔表面需要测试其换热性能,所以搭建了池沸腾换热实验平台,作者对该实验平台所需的各个组件进行设计并进行加工及组装,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多孔表面在池沸腾实验平台中进行测试,描绘其沸腾换热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多孔表面的沸腾换热特性,选出适用于本实验的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同时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本实验的微纳尺度多孔表面的制备工艺。(4)半导体制冷系统实验平台及实验研究作者设计和制造的用于半导体制冷系统的相变散热器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沸腾换热模块,另一部分是热管散热模块。沸腾换热模块是半导体制冷器热端表面的一层微纳尺度多孔表面,此表面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快速有效的将系统中产生的热量搬离热端表面,并传递给热管散热模块;热管散热模块则是通过风冷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周边环境,两种模块通过亚克力材料连接及密封。这种类型的散热器适用于在高热通量运行条件下运行的半导体制冷系统。作者搭建半导体制冷系统实验平台来测试相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同时与其他散热器作对比,分析其在高热流密度下是否满足半导体制冷系统的散热需求,同时分析其优缺点,为以后的改进提供数据基础。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高热流密度下,且相变散热器未达到其工作极限时,相变散热器可以使半导体制冷器冷热端表面的温差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2)在高热流密度下,且相变散热器未达到其工作极限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安装有相变散热器的半导体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优于安装有其他散热器的半导体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65
【部分图文】:

原理图,电镀法,原理图,镀件


阳极反应:??Cu?—>?Cu ̄?+?2^??47/CT?2//20?+?02?个?+4e—??阴极反应:??Cu2++2e ̄^>Cu??4//++4f->?2i/2?个??电镀过程中,在直流电源的作用下,镀件表面会有铜单质快速形成,同时溶??中的水分子会被电解,镀件表面会形成大量的氢气,铜单质在镀件表面的沉积??程与氢气脱离的过程是相反方向,这样氢气的脱离会在镀层中产生氢气逃离的??道形成多孔结构,产生的氢气在逃逸过程中形成的结构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换热??能[18:。因此采用电镀方法制备出来的纳米多孔表面其沸腾还热系数较高,将其??,。??

原理图,镀件,氢气,单质


賺?'??图2-2电镀法原理图??阳极反应:??Cu?—>?Cu ̄?+?2^??47/CT?2//20?+?02?个?+4e—??阴极反应:??Cu2++2e ̄^>Cu??4//++4f->?2i/2?个??电镀过程中,在直流电源的作用下,镀件表面会有铜单质快速形成,同时溶??液中的水分子会被电解,镀件表面会形成大量的氢气,铜单质在镀件表面的沉积??过程与氢气脱离的过程是相反方向,这样氢气的脱离会在镀层中产生氢气逃离的??通道形成多孔结构,产生的氢气在逃逸过程中形成的结构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换热??性能[18:。因此采用电镀方法制备出来的纳米多孔表面其沸腾还热系数较高,将其??应用于换热系统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沸腾换热性能。??根据相关文献,快速电镀法制备的多孔表面其表面蓬松益于脱离基体,需要??经过烧结处理[19:

照片,多孔层,照片,相关文献


图2-5多孔层SEM照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如忠;;一种新型相变散热器设计[J];电子机械工程;2013年04期

2 戴源德;温鸿;于娜;曹志高;;热管散热半导体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3年01期

3 程云;李菊香;莫光东;;水在开孔泡沫铜中的池沸腾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13年04期

4 曾勇;徐宏;侯峰;戴玉林;刘京雷;;火焰喷涂型表面多孔管的性能研究[J];化工机械;2010年02期

5 支浩;奚正平;汤慧萍;朱纪磊;;用于热交换的金属多孔表面制备方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3期

6 Kalaiselvam,S.;Gugan,M.S.;Kuraloviyan,E.;Meganathan,R.;NiruthiyaPriyan,A.;Swaminathan,M.R.;;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nodized/spray pyrolysed nanoporous structure on heat transfer augmentation[J];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2009年04期

7 李如忠;;利用ANSYS进行相变散热器设计[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年04期

8 唐金沙;李艳红;黄伟;马雯波;刘吉普;;CPU风冷散热器散热性能的实验测试[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2期

9 扶新;高潮;贺俊杰;段沽坪;张超曾;;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CPU散热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9年03期

10 张德库;王克鸿;杨志敏;周微微;;Al_2O_3陶瓷表面化学镀铜工艺及其低温连接[J];焊接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显耀;半导体制冷热端散热器传热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唐陶;纳米多孔铜表面结构制造及其强化沸腾性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凯;铜纳米线阵列表面强化池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周平;强内热源球床通道的流动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黄焕文;半导体制冷系统强化传热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蔡德坡;半导体制冷热端的分析与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曹志高;热管散热型半导体冷箱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宏智;烧结型表面多孔管沸腾传热性能试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建敏;风冷散热半导体制冷系统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10 闫丽;直接还原碳化法制备碳化物—金属复合粉末及其材料[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7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77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7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