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苏锡常地区采水型地裂缝发育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4 09:16
  地裂缝地质灾害是特定因素造成的岩层或土体开裂现象。其成因复杂,地下水位降、地表差异沉降、地震、干旱、边坡失稳均可能是诱发因素。论文以FBG传感器、BOTDR等为主要监测装置的光纤传感监测技术手段,建立能够灵敏反馈地裂缝发育演化过程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系统;试验系统实现对抽水沉降变形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水位、沉降的灵敏响应,对典型区域地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及地裂缝易发区划分进行了研究。为光纤技术运用于地裂缝监测提供参考。论文通过宏观模型试验,以潜山区地裂缝作为典型研究对象,进行抽水差异性沉降裂缝试验。对采水过程土体地下水水位、地面沉降、差异性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得出:沉降量与水位降关联紧密,地面沉降受水位降速影响,地下水水位降越大、地下水水位降速越大,则地面沉降越明显。对土体应力应变场变化规律研究得出:岩土体的张应力集中是判断地裂缝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拉张应力集中区域,即为地裂缝发生概率最大位置。总结采水沉降变化过程中地裂缝破裂、发育扩展机制的时空演变规律得出:潜山区域不仅沉降明显,差异性沉降变形更为突出。并总结得出:潜山的位置形态、地表的沉降曲线以及地裂缝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存...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苏锡常地区采水型地裂缝发育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地裂缝导致房屋破断

示意图,地裂缝,成因类型,示意图


硕士毕业论文车工厂决定开展“大同机车工厂及邻区地裂缝研究”[70]。众多学者对大同市地裂缝成因机制做了分析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研究[71~76],见表 1-2。自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发生以来,许多学者和研究部门对苏锡常地裂缝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危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地裂缝


地裂缝模型试验地裂缝监测系统地裂缝形成发育特征初步分析裂缝成因机制初步分析FBG 光纤光栅位移计分布式光纤传感器表土沉降位移计成因机制分析地裂缝形成发育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降雨边坡模型试验[J]. 顾春生,杨伟峰.  金属矿山. 2017(02)
[2]岩土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 杨伟峰,刘欢,顾春生,夏筱红,于宗仁.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09)
[3]基于BOTDR与FBG的地裂缝定点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研究[J]. 卢毅,施斌,魏广庆.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6(02)
[4]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覆岩破坏模型试验[J]. 顾春生,袁骏.  煤炭技术. 2016(03)
[5]黏土Ⅰ型断裂韧度影响因素试验[J]. 邱珍锋,王俊杰,胡骏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5(06)
[6]地面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模型试验研究[J]. 卢毅,施斌,于军,龚绪龙,魏广庆,刘瑾.  工程地质学报. 2015(05)
[7]击实黏土Ⅰ型断裂韧度测试新方法研究[J]. 邱珍锋,王俊杰,胡骏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23)
[8]击实黏土剪切断裂韧度的试验研究[J]. 胡骏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5(04)
[9]苏南平原区地裂缝现状及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 龚绪龙,杨蕴,朱锦旗,于军,王光亚,武健强,张岩.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5(02)
[10]基于BOTDR的地裂缝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J]. 卢毅,施斌,席均,苏晶文,姜月华,李云峰.  工程地质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及病害控制研究[D]. 黄强兵.长安大学 2009
[2]地裂缝扩展机理研究[D]. 陈立伟.长安大学 2007
[3]裂缝性泥页岩的水化稳定性研究及其应用[D]. 邓虎.西南石油学院 2004
[4]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 李昌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硕士论文
[1]抽水条件下拉张型地裂缝开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 王哲成.南京大学 2012
[2]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 安海波.长安大学 2011
[3]地裂缝扩展方向及影响带宽度研究[D]. 孟繁钰.长安大学 2011
[4]邯郸市地裂缝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D]. 赵兴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5]基于GA-ANN技术的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D]. 焦珣.吉林大学 2007
[6]基于分形理论的土体裂隙网络研究[D]. 陈尚星.河海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897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97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b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