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降雨型滑坡诱发条件及预报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06:33
地处四川省北部的广元市是山地像盆地的过渡带,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加之极端降雨事件不断发生,导致降雨型滑坡频发。本文分析广元56年小时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利用历史滑坡个例,分析广元降雨型滑坡的时间分布特点,研究广元滑坡与降水间的关系;根据后山里滑坡土体的渗透系数,研究降水与处于后山里滑坡不同位置各监测参量之间的关系;基于不同状态下的物理力学参量,分析后山里滑坡的稳定情况,建立后山里滑坡的稳定性模型。概括起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广元每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小时降水的极端情况越来越明显。在整个研究时段内,苍溪站和青川站小时降水年际倾向率的波动为单峰单谷型,旺苍、广元和剑阁三站为双峰单谷型;广元大部分地区每年的短时强降水次数在增加,但降雨的持续天数在减少,降雨量却越来越极端。(2)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三年,广元降雨型滑坡的年次数达到了一个峰值,之后,广元降雨型滑坡的年次数基本回到震前的情况;在剔除峰值之后,广元降雨型滑坡年均次数为9.71例/年。广元降雨型滑坡集中发生在雨季,每月滑坡次数与月均降水量有很好对应关系。当日降水量在1025mm/d...
【文章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川县地貌图(a)及地质构造图(b)
坡度约 10°~15°,坡度平均约 18°,其主滑方向为 269°(如图2-2a)。滑坡分布于斜坡的中下部,根据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地形地貌,滑坡后缘以基岩陡坎为界,北侧以地形转折的山脊为界,南侧以多处基岩出露为界,西侧以坡脚的陡缓交界为界,滑坡斜长 630m,宽度 100m~260m,平均厚度 14m,分布面积为 11 万 m2,滑坡体体积为 154 104m3,为一大型土质滑坡体。滑坡整体纵向延伸长,横向延伸短,从平面形态上来看,呈“长舌状”特点,剖面形态上为折线型(如图 2-2b)。滑坡的形态特点呈现为两侧较为平薄、中间坡体较厚,滑坡坡体的后缘较前缘的厚度偏薄。滑坡区原为斜坡地形,由于工程建设大量的开挖工程,滑坡上多处形成陡坎地形,且滑坡地形坡度较陡,加之形成了较好的滑坡坡面,给后山里滑坡发生滑动变形创造了基本条件。目前,后山里滑坡发生的形变,出现在滑坡上部右侧和滑坡下部中右侧,多为局部变形,现阶段为蠕动滑动的形变阶段,滑坡的其他区域,整体状况基本稳定。后山里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为降雨,由于滑坡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坡体渗透性较好。降水发生后,降水深入滑坡坡体中,导致坡体的粘聚力以及内摩擦角降低,加之变形区域陡坎、台坎的地表形态较多,极易造成滑坡体局部变形失稳。如果后山里滑坡发生明显形变而导致山体失稳引起山体滑坡,则将威胁到后山里滑坡危险区域(如图 2-2c)的 43 户居民
2-3 后山里滑坡地层(a.粉质粘土夹碎块石 b.碎块石土 c.千枚土体包括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和第四系崩坡积残坡积层是后山里滑坡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滑坡的夹杂有碎石,碎石的含量较小,黑褐色、黑色,稍湿直径 1cm~5cm,呈次棱角、次圆状。第四系崩坡积部,岩土性质为碎块石,夹砂和粘土,色泽为黄褐色构较疏松,出现在滑坡的各处,其中碎石含量一般超要呈现出次棱角、次圆状。两种坡积层都分布不均匀性质下降。岩土性质结构较疏松,降水在发生之后,坡体中。在降水发生到一定情况时,滑坡坡体中的含水重增加,坡体向下的分力随之加大,坡体自身的抗滑的条件越来越容易达到。后山里滑坡的这种岩土性质定性有一定阻碍,这就给后山里滑坡的变形提供了物坡最早变形出现在 2013 年 8 月份滑坡上部水泥路面),呈现圆弧形状,伸展距离为 60m,宽度在 0.3cm 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渝东北地区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险情分析[J]. 赵鹏,杨沛霖,蒋莉,杜春兰.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10)
[2]基于确定性系数的降雨型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 冯杭建,周爱国,唐小明,游省易,徐兴华.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2)
[3]降雨特性对滑坡孔隙水压力影响的试验研究[J]. 陈洪凯,周晓涵,谭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4]降雨入渗作用下的边坡渗流特性分析[J]. 纵岗,孙娇. 四川建材. 2016(08)
[5]铜仁地区滑坡临界雨量研究[J]. 李忠燕,田其博,章国材,张东海. 气象科技. 2016(04)
[6]降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判据研究现状[J]. 刘志华. 低碳世界. 2016(20)
[7]三峡地区“14·9”极端暴雨型滑坡泥石流成灾机理分析[J]. 李滨,冯振,赵瑞欣,贺凯,代贞伟,高杨,朱赛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6(04)
[8]浙江62个丘陵山区县引发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阈值[J]. 鲍其云,麻土华,李长江,王保欣. 科技通报. 2016(05)
[9]降雨和开挖对滑坡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J]. 张理平,杨小明,张鸿,谢新龙,徐青.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6(02)
[10]浙西梅雨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对比[J]. 冯杭建,周爱国,俞剑君,唐小明,郑嘉丽,陈秀秀,游省易. 地球科学. 2016(03)
博士论文
[1]基于SLEUTH模型的区域空间演变模拟[D]. 代娟.中国地质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饱和软粘土渗透特性及对大变形固结影响研究[D]. 黎志辉.暨南大学 2008
[2]粗砂层中水泥渗透注浆渗透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研究[D]. 潘志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4634
【文章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川县地貌图(a)及地质构造图(b)
坡度约 10°~15°,坡度平均约 18°,其主滑方向为 269°(如图2-2a)。滑坡分布于斜坡的中下部,根据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地形地貌,滑坡后缘以基岩陡坎为界,北侧以地形转折的山脊为界,南侧以多处基岩出露为界,西侧以坡脚的陡缓交界为界,滑坡斜长 630m,宽度 100m~260m,平均厚度 14m,分布面积为 11 万 m2,滑坡体体积为 154 104m3,为一大型土质滑坡体。滑坡整体纵向延伸长,横向延伸短,从平面形态上来看,呈“长舌状”特点,剖面形态上为折线型(如图 2-2b)。滑坡的形态特点呈现为两侧较为平薄、中间坡体较厚,滑坡坡体的后缘较前缘的厚度偏薄。滑坡区原为斜坡地形,由于工程建设大量的开挖工程,滑坡上多处形成陡坎地形,且滑坡地形坡度较陡,加之形成了较好的滑坡坡面,给后山里滑坡发生滑动变形创造了基本条件。目前,后山里滑坡发生的形变,出现在滑坡上部右侧和滑坡下部中右侧,多为局部变形,现阶段为蠕动滑动的形变阶段,滑坡的其他区域,整体状况基本稳定。后山里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为降雨,由于滑坡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坡体渗透性较好。降水发生后,降水深入滑坡坡体中,导致坡体的粘聚力以及内摩擦角降低,加之变形区域陡坎、台坎的地表形态较多,极易造成滑坡体局部变形失稳。如果后山里滑坡发生明显形变而导致山体失稳引起山体滑坡,则将威胁到后山里滑坡危险区域(如图 2-2c)的 43 户居民
2-3 后山里滑坡地层(a.粉质粘土夹碎块石 b.碎块石土 c.千枚土体包括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和第四系崩坡积残坡积层是后山里滑坡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滑坡的夹杂有碎石,碎石的含量较小,黑褐色、黑色,稍湿直径 1cm~5cm,呈次棱角、次圆状。第四系崩坡积部,岩土性质为碎块石,夹砂和粘土,色泽为黄褐色构较疏松,出现在滑坡的各处,其中碎石含量一般超要呈现出次棱角、次圆状。两种坡积层都分布不均匀性质下降。岩土性质结构较疏松,降水在发生之后,坡体中。在降水发生到一定情况时,滑坡坡体中的含水重增加,坡体向下的分力随之加大,坡体自身的抗滑的条件越来越容易达到。后山里滑坡的这种岩土性质定性有一定阻碍,这就给后山里滑坡的变形提供了物坡最早变形出现在 2013 年 8 月份滑坡上部水泥路面),呈现圆弧形状,伸展距离为 60m,宽度在 0.3cm 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渝东北地区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险情分析[J]. 赵鹏,杨沛霖,蒋莉,杜春兰.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10)
[2]基于确定性系数的降雨型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 冯杭建,周爱国,唐小明,游省易,徐兴华.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2)
[3]降雨特性对滑坡孔隙水压力影响的试验研究[J]. 陈洪凯,周晓涵,谭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4]降雨入渗作用下的边坡渗流特性分析[J]. 纵岗,孙娇. 四川建材. 2016(08)
[5]铜仁地区滑坡临界雨量研究[J]. 李忠燕,田其博,章国材,张东海. 气象科技. 2016(04)
[6]降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判据研究现状[J]. 刘志华. 低碳世界. 2016(20)
[7]三峡地区“14·9”极端暴雨型滑坡泥石流成灾机理分析[J]. 李滨,冯振,赵瑞欣,贺凯,代贞伟,高杨,朱赛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6(04)
[8]浙江62个丘陵山区县引发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阈值[J]. 鲍其云,麻土华,李长江,王保欣. 科技通报. 2016(05)
[9]降雨和开挖对滑坡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J]. 张理平,杨小明,张鸿,谢新龙,徐青.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6(02)
[10]浙西梅雨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对比[J]. 冯杭建,周爱国,俞剑君,唐小明,郑嘉丽,陈秀秀,游省易. 地球科学. 2016(03)
博士论文
[1]基于SLEUTH模型的区域空间演变模拟[D]. 代娟.中国地质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饱和软粘土渗透特性及对大变形固结影响研究[D]. 黎志辉.暨南大学 2008
[2]粗砂层中水泥渗透注浆渗透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研究[D]. 潘志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4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90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