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控制源理论的手机防沉迷交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8 00:13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手机成为普及率最高的一种媒介。使用手机本来是为了让生活更加便利,但是过度使用导致的手机沉迷却对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如交际圈子变窄、孤独感增加、注意力丧失等,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目的为了防止手机沉迷,以提高手机防沉迷交互设计的靶向性,将心理学理论与手机防沉迷交互设计相结合为目标。方法在心理控制源理论和心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从用户的表现层和心理层构建出手机沉迷用户心智模型,紧接着通过对心理控制源理论的深入研究,得出了“屏蔽”和“计划”两个防沉迷突破口,将其整合为了手机防沉迷“S-P”基础模型,进而将两个基础模型相结合,研究出防沉迷交互设计策略,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心智模型认知层和感官层的研究,构建出“四阶段”手机防沉迷交互设计流程,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方法指导;结果在此策略和流程的指导下,进行手机防沉迷应用创新设计,并通过设计验证其有效性。结论为手机防沉迷交互设计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者发展趋势及关系
指导在未知情况下的行为方法。人类根据过往经验积累,在意识中逐渐构建形成的关于外在事物与情境的微观模型,当触及未知的事物与情境时,以此作为预测的依据,确保回应的恰当性与安全性[25],这是苏格兰心理学家 Kenneth Craik 首次提出的“Mental Model”(心智模型)的概念。Centner 与 Stevens 认为心智模型为人类提供外部物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在面临相似情境下得以调用[26]。一般心智模型都是围绕着认知心理学领域展开研究,通过对个体的认知的研究来解释或预测个体的行为。心智模型的制定,首先抽取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其次提取已有经验形成的行为模式,再次对反复强化之后的行为习惯加以吸取。最终形成了用户对待事物的认知模式即为心智模型。个体利用自构的心智模型,可以从容应对与过往经验相似的外界刺激,或者拖过过往的经验,对陌生的外界刺激进行行为预测。基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心智模型理论也在更多领域研究发展,并且根据其关注层面的不同,对心智模型的定义也存在些许差异。认知心理学从态度、活动、操作三个层次去对心智模型进行描述。如图 2.1 所示,:
用户体验图
本文编号:2922969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者发展趋势及关系
指导在未知情况下的行为方法。人类根据过往经验积累,在意识中逐渐构建形成的关于外在事物与情境的微观模型,当触及未知的事物与情境时,以此作为预测的依据,确保回应的恰当性与安全性[25],这是苏格兰心理学家 Kenneth Craik 首次提出的“Mental Model”(心智模型)的概念。Centner 与 Stevens 认为心智模型为人类提供外部物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在面临相似情境下得以调用[26]。一般心智模型都是围绕着认知心理学领域展开研究,通过对个体的认知的研究来解释或预测个体的行为。心智模型的制定,首先抽取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其次提取已有经验形成的行为模式,再次对反复强化之后的行为习惯加以吸取。最终形成了用户对待事物的认知模式即为心智模型。个体利用自构的心智模型,可以从容应对与过往经验相似的外界刺激,或者拖过过往的经验,对陌生的外界刺激进行行为预测。基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心智模型理论也在更多领域研究发展,并且根据其关注层面的不同,对心智模型的定义也存在些许差异。认知心理学从态度、活动、操作三个层次去对心智模型进行描述。如图 2.1 所示,:
用户体验图
本文编号:2922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92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