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藏东邦达断裂活动性研究及工程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19 14:27
  邦达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邻近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分界,隶属于超岩石圈断裂——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东边界断裂之东段,得天独厚的大地构造位置和错综复杂的区域地质背景,造就了该区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不良地质现象频发,区域地壳稳定性差的构造格局。因此对邦达断裂活动特征的调查研究并对其活动性的厘定显得至关重要,且对于如何择取适宜周缘工程规划建址区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实际地质调查,结合地震地质解译、遥感地质解译、粒内显微构造研究、活断层测年、地球物理分析、模糊数学计算等综合技术方法和手段,对邦达断裂控制范围内的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并对新拟建工程区的建设适应性作出初步评价。邦达断裂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界断裂向北东凸起的转折部位,板块挤压碰撞导致深部物质地侧向逃逸,在地表不仅体现在江河流向、山脉走向的改变,也实现了构造转换,致使邦达断裂的运动性质在时间尺度和空间位置上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中生代末期,随着怒江特提斯洋盆逐渐闭合消亡,区域上转入陆内会聚,高原隆升阶段,断裂运动方式主要为南西侧结合带中的混杂岩建造逆冲推覆于北东侧的碎...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藏东邦达断裂活动性研究及工程意义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技术路线图,活动终止,路线,地质测量


研究以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怒江断裂(邦达段)断裂构造及活构造解析法,这一针对造山带系统卓有成效的研究手段,其具体描述与动态演化分析的辨证统一,从变质、遥感、工程等多种互渗透,并结合板块运动理论和陆壳旋回过程,多层次、全方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对于活动断裂的研究,由断层构造地形两方面切入,探究断裂活动的位移在地表的表现,并结合第其活动终止时限。术路线任务要求,将研究区现今地质问题与实际地质概况相结合,制术路线,优选构造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基础理论与方法,综合应地质测量、活动断层研究、地震地质调查、山地工程、现代测全面研究(图 1-2)。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区域,结合带


形成演化的地质信息。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碰撞而成的板块缝合带,是特提斯洋最终闭合消亡的产物。结合带由古生代~中生代(蛇绿)混杂岩、俯冲增生杂岩以及以元古界为基底的岩系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构成(班公湖-怒江)蛇绿混杂岩(带),后者构成(左贡)地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J]. 杨德宏.  铁道标准设计. 2019(09)
[2]青藏高原向东挤出与向北扩展——高原隆升深部过程之探讨[J]. 叶卓,高锐,李秋生,徐啸,黄兴富,熊小松,李文辉.  科学通报. 2018(31)
[3]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沿线滑坡风险分析[J]. 杨宗佶,丁朋朋,王栋,游勇,李明俐,乔建平.  铁道学报. 2018(09)
[4]青藏高原东北横向扩展运动研究[J]. 李煜航.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5)
[5]截至2017年底中国铁路隧道情况统计(英文)[J].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8(03)
[6]论全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J]. 万天丰.  地学前缘. 2018(02)
[7]川藏铁路昌都—然乌段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工程效应研究[J]. 刘凯,李渝生,蒋良文,毛邦燕,黄超,易树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02)
[8]国内外地下储库现状及工程技术发展趋势[J]. 袁光杰,夏焱,金根泰,班凡生.  石油钻探技术. 2017(04)
[9]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J]. 张永双,郭长宝,姚鑫,杨志华,吴瑞安,杜国梁.  地球学报. 2016(03)
[10]论青藏运动主幕[J]. 李吉均,周尚哲,赵志军,张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10)

博士论文
[1]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D]. 宋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0
[2]青藏高原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D]. 金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硕士论文
[1]藏东芒康山地区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D]. 秦烽焰.成都理工大学 2018
[2]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安多—丁青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D]. 李小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3]藏东芒康竹卡断裂变形特征及活动性研究[D]. 罗俊超.成都理工大学 2016



本文编号:2926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926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6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