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综合物探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0 05:25
  为了选取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快速查明场地内土洞、软土层以及溶洞等不良地质体分布范围及空间展布,采用地质雷达和瞬态面波探测土层中土洞和软土层,高密度电法探测岩溶发育特征。然后对采集数据进行精细处理和解释,根据岩土介质的物性特征,结合验证孔资料,获得综合地质剖面推断图。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探测土洞精度高、深度较小,瞬态面波探测深度大,高密度电法能快速查明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岩溶洞隙发育范围,在平面上圈定岩溶发育区。因此,地质雷达、瞬态面波和高密度电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在岩溶地区能快速查明不良地质空间展布,为地基处理和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0,17(05)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综合物探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综合物探方法测线布置

剖面图,地质,剖面,同相轴


土洞、软土发育在土体中,地质雷达重点研究反射能量强,有弧形反射,同相轴连续性等异常特征。图2是L2-2线综合地质剖面推断图,已知教学楼的条形基础开挖深度3~3.5 m,在剖面35~80 m为填土整平,剖面成果与开挖揭露吻合,详见表2。表2 L2-2线地质雷达剖面及地质推断验证情况Table 2 Geological radar profile and verification of geological inference of line L2-2 编号 范围/m 中心/m 埋深/m 异常分析 地质推断 验证情况 1 2.5~6 5 2.7~3.2 同相轴顶部弧形反射,底部近水平多次反射 土洞 开挖2.3 m见土洞 2 25~28 26.5 4.0~6.0 同相轴顶部弧形反射,底部近水平多次反射 土洞 未揭露 3 37~40 38.5 3.2 同相轴弧形反射,能量较强 土洞 开挖3 m见土洞 4 52~67 66 2.4 同相轴横向较连续,能量强 软土 开挖1.7~3.4 m软塑状黏土 5 77~81 79 2.6~4.2 同相轴顶部弧形反射能量强 土洞 开挖2.8 m见土洞,土洞中有水

剖面图,地质,剖面,软土


5)剖面36~42 m,顶底埋深5~7 m低速圈闭异常,推断为土洞。表3 TW10线瞬态面波剖面及地质推断验证情况Table 3 Transient surface wave profile and verification geological inference of line TW102 编号 范围/m 中心/m 埋深/m 异常分析 地质推断 钻探验证 1 0~12 6 0~3 低速区 软土 0~3.2 软土 2 12~15 13.5 9~12 相对低速区 土洞 未验证 3 21~27 24 6~12 边界波速畸变,相对低速区 土洞 6.8~12 土洞 4 30~48 39 2~9 相对条带状低速区 软土 未验证 5 36~42 39 5~7 低速圈闭 土洞 未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密度电法在强风化砂岩探测中的应用研究[J]. 陈亚乾,李凯,李天,普新凯.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6)
[2]高密度电法在冻土勘察中的应用研究[J]. 朱占龙.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5)
[3]瑞雷波在地基承载力计算中的应用研究[J]. 陈支兴,张学强.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5)
[4]高密度电法三极装置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J]. 梁添才,陈清.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5)
[5]瞬态瑞雷面波在探测铁路岩溶灾害上的应用[J]. 唐韬,肖晓,李青.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3)
[6]基于多模态分离的CMP解析法在面波勘探中的应用[J]. 胡晋,熊章强,张大洲,江小根,杨博,卢宏斌.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3)
[7]高密度电阻率法单极——偶极装置探测石灰岩地区地下溶洞[J]. 沈林群,张国鸿,蔡向阳.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1)
[8]基于数字滤波法的瑞利面波高阶基阶模态分离试验及实例分析[J]. 黄基文.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9]地面与孔中地质雷达方法联作在覆盖型岩溶塌陷隐患识别中的应用[J]. 贾龙,蒙彦,吴远斌,潘宗源.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8(03)
[10]基于多模式的多重滤波方法提取瑞雷面波频散曲线[J]. 陈杰,熊章强,张大洲,张俊,章游斌.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04)

硕士论文
[1]岩溶及土洞地球物理探测的应用研究[D]. 方大为.中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88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988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