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2-20 10:23
针对北京来广营地区西北和东南2处不均匀沉降问题,在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方法获取长时间序列地面沉降信息的基础上,提出用区域重心法来分析来广营的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04—2015年间,来广营地区年均地面沉降速率为-98~-25 mm/a;地面沉降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累积迁移1 516.43m,迁移的平均方位角为110.56°,迁移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为辅,累积向东迁移1 388.17m,向南迁移586.73m;迁移速度呈逐年递减趋势,2014年迁移速度达极小值。
【文章来源】:遥感信息. 2020,35(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3年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结果对比
在PS-InSAR监测的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数据基础上,本文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区域地面沉降的逐年演化趋势(图4)。通过分析可知,来广营地区最大累积沉降量达1 278mm,年均沉降速率为-98~-25mm/a。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漏斗向东部发展,从2008年开始,在研究区的西北、东南2处形成2个沉降漏斗中心,以较高的沉降速率累积,并且东南的沉降漏斗中心沉降速率比西北的沉降漏斗中心高,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沉降。3.2 区域重心法分析
进一步基于区域重心法对来广营地区不同年份季度之间地面沉降重心的迁移距离和方位角进行了计算,发现其迁移量较小,且规律性不明显。由于地面沉降受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开采强度、城市开发建设等因素的影响[20]。本文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著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中获取了昌平区-通州区的水文地质剖面图(图6),进一步分析来广营的地面沉降成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1世纪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时空分布和影响机制[J]. 肖凡,任建造,伍敏冬,刘天辉,符文颖. 经济地理. 2018(02)
[2]北京市典型地区地面沉降空间格局分析[J]. 周超凡,宫辉力,陈蓓蓓,朱锋,郭琳. 遥感信息. 2017(04)
[3]京津城际铁路沿线不均匀地面沉降演化特征[J]. 段光耀,刘欢欢,宫辉力,陈蓓蓓.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12)
[4]北京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周超凡,宫辉力,陈蓓蓓,郭琳,高明亮.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02)
[5]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PS-InSAR监测[J]. 周朝栋,宮辉力,张有全,吴勋. 遥感信息. 2017(01)
[6]广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空间非均匀发展及重心演变轨迹分析[J]. 郑沃林,谢昊,郑荣宝. 城市. 2017(01)
[7]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雷坤超,罗勇,陈蓓蓓,郭高轩,周毅. 中国地质. 2016(06)
[8]北京典型区地面沉降演化特征与成因分析[J]. 张雯,宫辉力,陈蓓蓓,段光耀.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08)
[9]北京地面沉降机理研究初探[J]. 贾三满,王海刚,赵守生,罗勇. 城市地质. 2007(01)
[10]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 徐建华,岳文泽. 地理科学. 2001(05)
本文编号:3042629
【文章来源】:遥感信息. 2020,35(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3年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结果对比
在PS-InSAR监测的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数据基础上,本文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区域地面沉降的逐年演化趋势(图4)。通过分析可知,来广营地区最大累积沉降量达1 278mm,年均沉降速率为-98~-25mm/a。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漏斗向东部发展,从2008年开始,在研究区的西北、东南2处形成2个沉降漏斗中心,以较高的沉降速率累积,并且东南的沉降漏斗中心沉降速率比西北的沉降漏斗中心高,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沉降。3.2 区域重心法分析
进一步基于区域重心法对来广营地区不同年份季度之间地面沉降重心的迁移距离和方位角进行了计算,发现其迁移量较小,且规律性不明显。由于地面沉降受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开采强度、城市开发建设等因素的影响[20]。本文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著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中获取了昌平区-通州区的水文地质剖面图(图6),进一步分析来广营的地面沉降成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1世纪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时空分布和影响机制[J]. 肖凡,任建造,伍敏冬,刘天辉,符文颖. 经济地理. 2018(02)
[2]北京市典型地区地面沉降空间格局分析[J]. 周超凡,宫辉力,陈蓓蓓,朱锋,郭琳. 遥感信息. 2017(04)
[3]京津城际铁路沿线不均匀地面沉降演化特征[J]. 段光耀,刘欢欢,宫辉力,陈蓓蓓.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12)
[4]北京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周超凡,宫辉力,陈蓓蓓,郭琳,高明亮.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02)
[5]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PS-InSAR监测[J]. 周朝栋,宮辉力,张有全,吴勋. 遥感信息. 2017(01)
[6]广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空间非均匀发展及重心演变轨迹分析[J]. 郑沃林,谢昊,郑荣宝. 城市. 2017(01)
[7]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雷坤超,罗勇,陈蓓蓓,郭高轩,周毅. 中国地质. 2016(06)
[8]北京典型区地面沉降演化特征与成因分析[J]. 张雯,宫辉力,陈蓓蓓,段光耀.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08)
[9]北京地面沉降机理研究初探[J]. 贾三满,王海刚,赵守生,罗勇. 城市地质. 2007(01)
[10]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 徐建华,岳文泽. 地理科学. 2001(05)
本文编号:3042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04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