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无PVP多元醇法制备直径可控银纳米线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1 22:48
  透明导电薄膜作为光电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触摸屏和太阳能电池等电子领域,引起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透明导电薄膜主要是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备。然而ITO薄膜柔性差,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破坏,限制了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另外相对复杂的ITO制造工艺和铟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其未来的进一步应用,因此需要寻找替代品。银纳米线因具有高的透光率、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等离子体特性,所以可应用在电子领域。此外,用银纳米线制备的透明导电薄膜具有导电性高、机械延展性好以及易于加工和可大规模制造等优点,使其成为ITO理想的替代品。为了实现银纳米线的实际应用,需要降低银纳米线的制备成本,简化银纳米线的制备工艺。目前常用的银纳米线的合成方法是多元醇法,往往需要加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然而这些长链聚合物分子会在纳米线周围形成了一层绝缘层,移除PVP需要有机溶剂进行多次洗涤,整个过程繁琐耗时且制备成本较高。但是在合成过程中,如果不使用有机物稳定剂,合成的银纳米线在水溶液中胶体稳定性较低,容易发生团聚,这将会影响银纳米线的实际使用性能。另外,银纳米线的直径...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无PVP多元醇法制备直径可控银纳米线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温度T制备的银纳米线的sEM图:(a)14o

形貌,搅拌速度,直径分布,长度


无 PVP 多元醇法制备直径可控的银纳米线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应用研究(2) 搅拌速度的影响Junaidi[47]研究了搅拌速度对银纳米线形貌的影响。以乙二醇为溶剂及还原剂,AgNO3为前驱体,聚乙烯醇(PVA)为封端剂及稳定剂,通过改变搅拌速率来合成银纳米线。图 1-2 为不同搅拌速度下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以 350rpm 的搅拌速度形成的银纳米线形貌最好,其直径为 190±40 nm,长度约为 70±20 μm。搅拌速度为 500 rpm 合成的为银纳米棒,直径和长度约为 500±20 nm 和 20±10 μm。搅拌速度为 700 rpm 合成的银纳米棒直径和长度分别为 700±30 nm 和 20±5 μm。搅拌速度为 125 和 1100 rpm 的,仅产生直径为 2-3 μm 的银纳米粒子。J.Jiu 等[48]采用在不搅拌的条件下,采用多元醇法一锅合成了平均直径为 60nm,长

扫描电镜图像,银纳米线,长度分布图,浓度


第一章 绪论摩尔比,控制成核速度和银纳米线的长径比。图 1-3 的扫描电镜图像显示了不同 Cu2+浓度对银纳米线长度的影响。如图 1-3(a),当溶液中没有 Cu2+,产物为纳米粒子和长度约为 8.2±3.7μm 银纳米线的混合物。如图 1-3(b),当 Cu2+的浓度增加到 0.19mM,银纳米线平均长度提高到 12.6±6.6μm,反应时间可减少至 40min。如图 1-3(c)所示,随着 Cu2+浓度的不断增加,银纳米线纯度进一步提高且长度增加到 49.4±24.3μm,总反应时长减少至 30min。当高浓度 Cu2+被乙二醇还原为 Cu+时,可去除银纳米线表面的氧原子,降低银原子的刻蚀率[53]。当使用 NaCl 代替 CuCl2合成纳米线时,纳米晶体刻蚀速度很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银纳米线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 王成,许秋瑾.  化学试剂. 2018(12)
[2]高长径比银纳米线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应用[J]. 刘琳,李鑫,陈喜芳,易早,易有根.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3]银纳米线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 许杰,贾旺,李伟,刘皓,李津,程博闻.  化工新型材料. 2018(01)
[4]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成膜及后处理综述[J]. 王洁,堵永国,张楷力.  贵金属. 2016(03)
[5]大面积光刻胶线棒涂布工艺研究[J]. 韦必明,金名亮,吴昊,窦盈莹,周国富,水玲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6]化学法制备石墨烯基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进展[J]. 李秀强,张东.  功能材料. 2014(S1)
[7]稀HNO3对银纳米线薄膜电极光电性能影响的研究[J]. 何鑫,陈宁,方健成,张梅,黄俊能,罗坚义.  人工晶体学报. 2013(08)
[8]L-半胱氨酸诱导单晶银纳米线的快速合成及表征[J]. 张晓清,杨志岩,胡爱军,王会才,申子瑶.  功能材料. 2013(21)

硕士论文
[1]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D]. 王标.暨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58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058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9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