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溶洞穴旅游活动中洞穴环境因子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9 20: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岩溶洞穴旅游活动日益频繁,使得对洞穴环境的综合研究以及洞穴旅游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国内外岩溶洞穴旅游管理的现状,结合岩溶洞穴环境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岩溶洞穴环境因子,如温度、相对湿度、洞穴CO2浓度等,对岩溶景观的影响,探讨溶洞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景观保护与修复措施等问题;针对目前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有限空间与无序客流的矛盾,提出了合理调控洞穴旅游客流量,增强洞穴旅游景观资源保护意识,从地学、旅游、环境以及健康等角度评估和开发洞穴,使旅游活动对环境因子的影响限制在可控范围,实现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岩溶. 2020,39(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河北临城白云洞龙女纱帐景点的洞穴温度、CO2与游客量的变化[22]
未开发岩溶洞穴中的CO2主要来源于洞穴上覆土壤中CO2与洞穴中CO2的压差产生的CO2转移,以及洞穴水体(滴水或地下河等)的脱气作用等,特别是暴雨—大雨期间(降雨高度集中),大量渗流水将岩溶系统蓄存的CO2压入洞穴,导致洞穴CO2浓度骤增,即CO2活塞效应。这种情况在中国南方洞穴较为常见,2005年7月24日桂林地区普降特大暴雨(局部降水量超过200 mm),盘龙洞洞穴CO2浓度由500×10-6骤变到1 500×10-6以上,降雨结束后经24~48 h的洞穴自净化作用,CO2浓度恢复至暴雨前的水平[7]。这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CO2增量能够被洞穴自身消耗(自净作用),CO2的累积效应可忽略。但是,旅游洞穴中,CO2浓度的改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叠加效应。与自然洞穴不同,旅游洞穴的CO2主要来自于游客的呼吸,而人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浓度远高于洞穴的本底值(特殊供给CO2高本底的洞穴除外)。观测捷克Vypustek洞穴发现,游客产生CO2的衰退/净化时间超过6 h,而冷凝水吸收CO2后溶蚀洞穴沉积物以及岩壁的作用增强[18]。Guirado通过模型预测洞穴CO2水平[25],以便于管理人员制定合理洞穴游览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容量。在我国受工作休假制度的影响,旅游活动比较有规律,旅游旺季为劳动节、国庆节、春节、寒暑假等,此期间各个景区游客量骤增,进洞游客量脉冲式的增加必然引起洞穴中CO2浓度大幅上升,如果该旅游洞穴封闭性好,通风条件差,导致洞穴中CO2浓度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过高CO2会使游客感到胸口憋闷,呼吸不畅,舒适度降低[11,22,26]。其次,洞穴中CO2浓度升高,导致洞穴水体对空气CO2吸收系数增大,水体趋于碳酸化,不仅不利于碳酸钙沉积,反而加速原有碳酸钙沉积景观以及基岩的溶蚀反应[7,18]。同时,洞穴中CO2对洞穴内灯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施肥效应,能促进灯光植物的生长(图3),加剧了岩溶景观的风化。图3 洞穴灯光植物(左:钙华上的蕨类植物,右:壁流石上的藻类)[11]
洞穴灯光植物(左:钙华上的蕨类植物,右:壁流石上的藻类)[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北诺水河景区溶洞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探析[J]. 罗培,许飞,韩艳,陈秋艳,张凤秋. 地质论评. 2019(05)
[2]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J]. 高占冬,吴克华,李坡,贺卫,陈玉合. 绿色科技. 2019(10)
[3]贵州绥阳双河溶洞系统发育机理与演化研究[J]. 罗书文,李坡,陈伟海,韦跃龙,欧阳志宏,邓亚东,覃星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4]基于溶洞石景保护的旅游洞穴景观照明参数建议[J]. 段然,王志刚. 照明工程学报. 2018(06)
[5]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续利用研究[J]. 陈伟海,邓亚东,唐立,韦跃龙,阳和平. 广西科学. 2018(05)
[6]开放洞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桂林凉风洞为例[J]. 吴夏,潘谋成,曹建华,朱晓燕,张美良,杨会,唐伟,蓝高勇. 中国岩溶. 2019(03)
[7]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贵州织金洞为例[J]. 潘艳喜,周忠发,张结,汪炎林,田衷珲.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10)
[8]旅游活动对巴马水晶宫洞穴环境及碳酸钙沉积物景观的影响[J]. 张美良,朱晓燕,吴夏,张碧云,潘谋成. 中国岩溶. 2017(01)
[9]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对洞穴发育的控制[J]. 李源,鲁新便,蔡忠贤,张恒. 石油学报. 2016(08)
[10]贵州织金洞20年CO2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红,罗时琴,杨庆东,彭熙. 湖北农业科学. 2014(06)
硕士论文
[1]北京石花洞灯光植物调查与治理研究[D]. 李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2]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研究[D]. 黄倩.西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73396
【文章来源】:中国岩溶. 2020,39(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河北临城白云洞龙女纱帐景点的洞穴温度、CO2与游客量的变化[22]
未开发岩溶洞穴中的CO2主要来源于洞穴上覆土壤中CO2与洞穴中CO2的压差产生的CO2转移,以及洞穴水体(滴水或地下河等)的脱气作用等,特别是暴雨—大雨期间(降雨高度集中),大量渗流水将岩溶系统蓄存的CO2压入洞穴,导致洞穴CO2浓度骤增,即CO2活塞效应。这种情况在中国南方洞穴较为常见,2005年7月24日桂林地区普降特大暴雨(局部降水量超过200 mm),盘龙洞洞穴CO2浓度由500×10-6骤变到1 500×10-6以上,降雨结束后经24~48 h的洞穴自净化作用,CO2浓度恢复至暴雨前的水平[7]。这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CO2增量能够被洞穴自身消耗(自净作用),CO2的累积效应可忽略。但是,旅游洞穴中,CO2浓度的改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叠加效应。与自然洞穴不同,旅游洞穴的CO2主要来自于游客的呼吸,而人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浓度远高于洞穴的本底值(特殊供给CO2高本底的洞穴除外)。观测捷克Vypustek洞穴发现,游客产生CO2的衰退/净化时间超过6 h,而冷凝水吸收CO2后溶蚀洞穴沉积物以及岩壁的作用增强[18]。Guirado通过模型预测洞穴CO2水平[25],以便于管理人员制定合理洞穴游览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容量。在我国受工作休假制度的影响,旅游活动比较有规律,旅游旺季为劳动节、国庆节、春节、寒暑假等,此期间各个景区游客量骤增,进洞游客量脉冲式的增加必然引起洞穴中CO2浓度大幅上升,如果该旅游洞穴封闭性好,通风条件差,导致洞穴中CO2浓度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过高CO2会使游客感到胸口憋闷,呼吸不畅,舒适度降低[11,22,26]。其次,洞穴中CO2浓度升高,导致洞穴水体对空气CO2吸收系数增大,水体趋于碳酸化,不仅不利于碳酸钙沉积,反而加速原有碳酸钙沉积景观以及基岩的溶蚀反应[7,18]。同时,洞穴中CO2对洞穴内灯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施肥效应,能促进灯光植物的生长(图3),加剧了岩溶景观的风化。图3 洞穴灯光植物(左:钙华上的蕨类植物,右:壁流石上的藻类)[11]
洞穴灯光植物(左:钙华上的蕨类植物,右:壁流石上的藻类)[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北诺水河景区溶洞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探析[J]. 罗培,许飞,韩艳,陈秋艳,张凤秋. 地质论评. 2019(05)
[2]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J]. 高占冬,吴克华,李坡,贺卫,陈玉合. 绿色科技. 2019(10)
[3]贵州绥阳双河溶洞系统发育机理与演化研究[J]. 罗书文,李坡,陈伟海,韦跃龙,欧阳志宏,邓亚东,覃星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4]基于溶洞石景保护的旅游洞穴景观照明参数建议[J]. 段然,王志刚. 照明工程学报. 2018(06)
[5]桂林旅游洞穴可持续利用研究[J]. 陈伟海,邓亚东,唐立,韦跃龙,阳和平. 广西科学. 2018(05)
[6]开放洞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桂林凉风洞为例[J]. 吴夏,潘谋成,曹建华,朱晓燕,张美良,杨会,唐伟,蓝高勇. 中国岩溶. 2019(03)
[7]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贵州织金洞为例[J]. 潘艳喜,周忠发,张结,汪炎林,田衷珲.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10)
[8]旅游活动对巴马水晶宫洞穴环境及碳酸钙沉积物景观的影响[J]. 张美良,朱晓燕,吴夏,张碧云,潘谋成. 中国岩溶. 2017(01)
[9]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对洞穴发育的控制[J]. 李源,鲁新便,蔡忠贤,张恒. 石油学报. 2016(08)
[10]贵州织金洞20年CO2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红,罗时琴,杨庆东,彭熙. 湖北农业科学. 2014(06)
硕士论文
[1]北京石花洞灯光植物调查与治理研究[D]. 李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2]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研究[D]. 黄倩.西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73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07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