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蝴蝶效应:当生活方式成为设计对象
发布时间:2021-03-10 12:11
目的提出生活方式从设计语境成为设计对象的学术观点;解析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对象的本体属性;围绕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对象的学术观点,探索相应的设计方法。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寻找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对象的理论依据;运用叙事探究、哲学抽象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解析生活方式本体属性,建构相应的设计方法。结论行为(Behavior)、环境(Environment)、价值观(Value)是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对象的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是其中较为显性的维度,包括行为内容和行为习惯;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社会和制度环境;价值观一方面是行为决策和环境认知的内因,另一方面其自身也随着经历的成长发生着改变。体验(Experience)作为生活的整体表现或感受,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构成了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对象的BEV-E要素模型。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在经历中不断反思、构想和行动的过程,生活方式设计IDR方法,即Initiating(启动)、Developing(养成)和Recognizing(确认),倡导关注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不可预期后果,通过设计引导、环境支持和个体主导的方式,构想和引导向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型,产生良性...
【文章来源】:包装工程. 2020,41(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设计决策语境
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在反思过去和对理想生活的期许与规划中不断演进的过程。上文中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对象的学术探索”里,几位作者的研究也对此展开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帅国安的研究结论指出,生活方式是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同时作用下,形成动机,进而产生出相应的生活内容和行为习惯,在生活内容和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回顾与反思,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形成新的生活动机,并在新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作用下,重复上面的过程[27]。刘柏松以移动APP为例,阐述了互联网产品用户粘性形成的“a-ABC”模型,用户从意识到某个产品的存在(Aware),到接受该产品(Accept)、用户习惯培养(Build),并逐渐因为受该产品影响而改变生活方式(Change),这一用户粘性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用户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28]。敖雯瑜的生活方式形成机制PER(Preparation准备-Experience经历-Reformation重塑)模型,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生活方式在过往经历、自身能力和生活态度的前提基础上,在特定的社会和物理环境中,通过不断的生活经历,获得新的经验,形成新的生活目标和准则,从而重塑生活方式[29]。安娃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体验视角的生活方式设计”是这一系列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唯一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从体验视角,用PCI(Past过去-Current当下-Ideal理想)模型,强调了当下的生活感受,一方面取决于过去的生活经历所创造的条件、基础,尤其是这些条件作为参照和当下生活体验的对比,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期许[18]。针对生活方式形成过程的诠释,上述三种表述虽然各自独立,但是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在过往经历基础上,在特定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不断经历、反思、重构的过程。在生活经历中,价值观一方面引领着生活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变化的行为习惯和环境中,通过反思,自身获得更新。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法要求任何个人按照设计师规定的生活轨迹按部就班地改变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从创造好的契机开始,通过营造合理的环境和氛围,支持自我选择和塑造,培养行为习惯,以至由经历成长而带来的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可以表述为“I D R:启动(Initiating)、养成(Developing)和确认(Recognition)”,见图3。启动生活发生改变的契机可能是满足当前生活语境下某个特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它充当着引子的作用,或者说蝴蝶效应里第一对煽动的翅膀。在用户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这一契机触发行为、社会关系、能力乃至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要素的改变。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有不断加入的新的产品或服务为生活的改变,营造物理和社会环境条件。微信从通讯、社交功能到自媒体、支付、金融,以及小程序的加入,就是通过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营造,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从而也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很多人是在生活方式改变完成之后,才意识到改变的发生,然后在回顾和反思中选择接受或拒绝这样的改变。不管情愿与否,大多数时候似乎人们都会接受事实,因为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内容、习惯、节奏,还有社会关系和环境。拒绝接受改变的,可能需要强烈的动机和社会环境帮助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或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影响整个学习、生活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个人强烈的愿望、意志力,往往还需要家人、老师、朋友共同完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塑。在拒绝和接受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着重要作用,而价值观本身也是在这一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经历了自我更新的新的价值观。当人们开始尝试素食的时候,这一行为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慢慢形成习惯,其中也包括家庭、社会、物理等各种生活环境的支持。随着素食成为不假思索的选择和习惯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发现,在饮食习惯之外,生活中其他很多内容,活动、活动场所、生活节奏、喜好、社交圈也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不同内容、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最终都通过新的稳定的价值观得到确认和巩固。
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法要求任何个人按照设计师规定的生活轨迹按部就班地改变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从创造好的契机开始,通过营造合理的环境和氛围,支持自我选择和塑造,培养行为习惯,以至由经历成长而带来的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可以表述为“I D R:启动(Initiating)、养成(Developing)和确认(Recognition)”,见图3。启动生活发生改变的契机可能是满足当前生活语境下某个特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它充当着引子的作用,或者说蝴蝶效应里第一对煽动的翅膀。在用户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这一契机触发行为、社会关系、能力乃至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要素的改变。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有不断加入的新的产品或服务为生活的改变,营造物理和社会环境条件。微信从通讯、社交功能到自媒体、支付、金融,以及小程序的加入,就是通过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营造,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从而也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很多人是在生活方式改变完成之后,才意识到改变的发生,然后在回顾和反思中选择接受或拒绝这样的改变。不管情愿与否,大多数时候似乎人们都会接受事实,因为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内容、习惯、节奏,还有社会关系和环境。拒绝接受改变的,可能需要强烈的动机和社会环境帮助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或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影响整个学习、生活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个人强烈的愿望、意志力,往往还需要家人、老师、朋友共同完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塑。在拒绝和接受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着重要作用,而价值观本身也是在这一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经历了自我更新的新的价值观。当人们开始尝试素食的时候,这一行为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慢慢形成习惯,其中也包括家庭、社会、物理等各种生活环境的支持。随着素食成为不假思索的选择和习惯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发现,在饮食习惯之外,生活中其他很多内容,活动、活动场所、生活节奏、喜好、社交圈也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不同内容、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最终都通过新的稳定的价值观得到确认和巩固。IDR提倡以引导理想生活方式为目标,而不是以解决当下生活语境中具体痛点或满足某个特定需求为目的。传统的产品或服务设计,设计师会在理解目标用户当下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寻找生活中的痛点作为设计机遇,并以当前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语境,也就是设计决策的依据。当产品和服务对用户产生了足够粘性的时候,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它将逐渐地影响用户长期的行为习惯,企业或设计师常常会在用户已经发生改变的生活方式基础上,继续寻找新的痛点和设计机会,周而复始。成功的企业会伴随着用户的成长,开发出一系列产品。然而,由于生活方式转型是在环境条件的支持下的用户自我塑造过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确定性可能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所以一款“好”的电子游戏造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者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电子商务造成的环境压力,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也往往都是在其生活语境下看似“合理”的选择。而另一方面,IDR生活方式设计虽然同样会关注生活中的不便利,但是更在于整体地了解痛点或需求背后的行为习惯、环境条件、动机及生活目标,分析以消除痛点为契机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在此基础上帮助构想和引导向未来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J]. 辛向阳. 包装工程. 2019(08)
[2]“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回顾[J]. 辛向阳. 设计. 2016(18)
[3]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J]. 高丙中. 社会学研究. 1998(03)
硕士论文
[1]基于价值驱动的生活方式设计研究[D]. 敖雯瑜.江南大学 2018
[2]设计遏制再犯罪[D]. 左腾嘉.江南大学 2018
[3]基于生活方式转型的动态用户画像研究[D]. 张慧敏.江南大学 2018
[4]基于亚文化群体特征的移动社交产品用户忠诚度研究[D]. 张芊慧.江南大学 2017
[5]基于劝导式设计的APP粘性行为机制研究[D]. 刘柏松.江南大学 2017
[6]移动终端App对用户生活方式重构的影响[D]. 帅国安.江南大学 2015
[7]面向健康生活方式的劝导式设计研究[D]. 孟娇.江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74637
【文章来源】:包装工程. 2020,41(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设计决策语境
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在反思过去和对理想生活的期许与规划中不断演进的过程。上文中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对象的学术探索”里,几位作者的研究也对此展开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帅国安的研究结论指出,生活方式是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同时作用下,形成动机,进而产生出相应的生活内容和行为习惯,在生活内容和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回顾与反思,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形成新的生活动机,并在新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作用下,重复上面的过程[27]。刘柏松以移动APP为例,阐述了互联网产品用户粘性形成的“a-ABC”模型,用户从意识到某个产品的存在(Aware),到接受该产品(Accept)、用户习惯培养(Build),并逐渐因为受该产品影响而改变生活方式(Change),这一用户粘性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用户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28]。敖雯瑜的生活方式形成机制PER(Preparation准备-Experience经历-Reformation重塑)模型,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生活方式在过往经历、自身能力和生活态度的前提基础上,在特定的社会和物理环境中,通过不断的生活经历,获得新的经验,形成新的生活目标和准则,从而重塑生活方式[29]。安娃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体验视角的生活方式设计”是这一系列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唯一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从体验视角,用PCI(Past过去-Current当下-Ideal理想)模型,强调了当下的生活感受,一方面取决于过去的生活经历所创造的条件、基础,尤其是这些条件作为参照和当下生活体验的对比,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期许[18]。针对生活方式形成过程的诠释,上述三种表述虽然各自独立,但是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在过往经历基础上,在特定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不断经历、反思、重构的过程。在生活经历中,价值观一方面引领着生活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变化的行为习惯和环境中,通过反思,自身获得更新。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法要求任何个人按照设计师规定的生活轨迹按部就班地改变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从创造好的契机开始,通过营造合理的环境和氛围,支持自我选择和塑造,培养行为习惯,以至由经历成长而带来的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可以表述为“I D R:启动(Initiating)、养成(Developing)和确认(Recognition)”,见图3。启动生活发生改变的契机可能是满足当前生活语境下某个特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它充当着引子的作用,或者说蝴蝶效应里第一对煽动的翅膀。在用户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这一契机触发行为、社会关系、能力乃至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要素的改变。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有不断加入的新的产品或服务为生活的改变,营造物理和社会环境条件。微信从通讯、社交功能到自媒体、支付、金融,以及小程序的加入,就是通过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营造,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从而也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很多人是在生活方式改变完成之后,才意识到改变的发生,然后在回顾和反思中选择接受或拒绝这样的改变。不管情愿与否,大多数时候似乎人们都会接受事实,因为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内容、习惯、节奏,还有社会关系和环境。拒绝接受改变的,可能需要强烈的动机和社会环境帮助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或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影响整个学习、生活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个人强烈的愿望、意志力,往往还需要家人、老师、朋友共同完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塑。在拒绝和接受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着重要作用,而价值观本身也是在这一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经历了自我更新的新的价值观。当人们开始尝试素食的时候,这一行为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慢慢形成习惯,其中也包括家庭、社会、物理等各种生活环境的支持。随着素食成为不假思索的选择和习惯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发现,在饮食习惯之外,生活中其他很多内容,活动、活动场所、生活节奏、喜好、社交圈也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不同内容、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最终都通过新的稳定的价值观得到确认和巩固。
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法要求任何个人按照设计师规定的生活轨迹按部就班地改变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从创造好的契机开始,通过营造合理的环境和氛围,支持自我选择和塑造,培养行为习惯,以至由经历成长而带来的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可以表述为“I D R:启动(Initiating)、养成(Developing)和确认(Recognition)”,见图3。启动生活发生改变的契机可能是满足当前生活语境下某个特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它充当着引子的作用,或者说蝴蝶效应里第一对煽动的翅膀。在用户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这一契机触发行为、社会关系、能力乃至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要素的改变。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有不断加入的新的产品或服务为生活的改变,营造物理和社会环境条件。微信从通讯、社交功能到自媒体、支付、金融,以及小程序的加入,就是通过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营造,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从而也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很多人是在生活方式改变完成之后,才意识到改变的发生,然后在回顾和反思中选择接受或拒绝这样的改变。不管情愿与否,大多数时候似乎人们都会接受事实,因为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内容、习惯、节奏,还有社会关系和环境。拒绝接受改变的,可能需要强烈的动机和社会环境帮助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或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影响整个学习、生活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个人强烈的愿望、意志力,往往还需要家人、老师、朋友共同完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塑。在拒绝和接受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着重要作用,而价值观本身也是在这一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经历了自我更新的新的价值观。当人们开始尝试素食的时候,这一行为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慢慢形成习惯,其中也包括家庭、社会、物理等各种生活环境的支持。随着素食成为不假思索的选择和习惯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发现,在饮食习惯之外,生活中其他很多内容,活动、活动场所、生活节奏、喜好、社交圈也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不同内容、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最终都通过新的稳定的价值观得到确认和巩固。IDR提倡以引导理想生活方式为目标,而不是以解决当下生活语境中具体痛点或满足某个特定需求为目的。传统的产品或服务设计,设计师会在理解目标用户当下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寻找生活中的痛点作为设计机遇,并以当前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语境,也就是设计决策的依据。当产品和服务对用户产生了足够粘性的时候,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它将逐渐地影响用户长期的行为习惯,企业或设计师常常会在用户已经发生改变的生活方式基础上,继续寻找新的痛点和设计机会,周而复始。成功的企业会伴随着用户的成长,开发出一系列产品。然而,由于生活方式转型是在环境条件的支持下的用户自我塑造过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确定性可能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所以一款“好”的电子游戏造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者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电子商务造成的环境压力,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也往往都是在其生活语境下看似“合理”的选择。而另一方面,IDR生活方式设计虽然同样会关注生活中的不便利,但是更在于整体地了解痛点或需求背后的行为习惯、环境条件、动机及生活目标,分析以消除痛点为契机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在此基础上帮助构想和引导向未来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用户体验到体验设计[J]. 辛向阳. 包装工程. 2019(08)
[2]“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回顾[J]. 辛向阳. 设计. 2016(18)
[3]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J]. 高丙中. 社会学研究. 1998(03)
硕士论文
[1]基于价值驱动的生活方式设计研究[D]. 敖雯瑜.江南大学 2018
[2]设计遏制再犯罪[D]. 左腾嘉.江南大学 2018
[3]基于生活方式转型的动态用户画像研究[D]. 张慧敏.江南大学 2018
[4]基于亚文化群体特征的移动社交产品用户忠诚度研究[D]. 张芊慧.江南大学 2017
[5]基于劝导式设计的APP粘性行为机制研究[D]. 刘柏松.江南大学 2017
[6]移动终端App对用户生活方式重构的影响[D]. 帅国安.江南大学 2015
[7]面向健康生活方式的劝导式设计研究[D]. 孟娇.江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74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074637.html